所以,朱由想着自已要是可以多办几张信用卡,以后就方便自已可以多借些资金出来周转了。
而且由于每个银行的还款日期是不一样的,万一以后自已如果一时还不上信用卡的借款时,还可以套现另外一张信用卡的额度先把借款还上了,下次再用还清的旧卡又继续透支出来还新卡透支的金额,每个月就如此循环重复一样的操作,然后轻轻松松就利用不同的卡解决了信用卡需要在一定的期限内按时还款的问题。
只要掌握好两个不同信用卡的透支时间的安排不要发生冲突就可以了,这样的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卡养卡”的套钱好方法。
朱由还听说不少人没钱用的时候就是这样靠着刷信用卡过生活的。甚至有好多表面看着像是过着有钱人的高档消费生活,其实就是靠着刷信用卡去维持他们那所谓的有钱人生活。
甚至有些人通过一些特殊的关系人牵桥搭线,用一些非正常的渠道申请到可以透支高额度的信用卡,而且还在不同银行办理多张可透支高额度的信用卡,平时的资金周转和高消费的生活水平完全就是靠着这样“以卡养卡”的方式维持着。
虽然说这样做会一直欠债,但是对于银行来说,不会管客户的钱是怎么来的,只要按时还了每个月透支的金额就可以了。
所以,世人有很多看着外表光鲜亮丽,开着豪车四处游玩吸引人球的富翁,真正的身份有可能就是名副其实的“负翁”。
他们有可能还要借着这样的表面功夫吸引更多的有需要快速用钱的人群,他们通过为这些有信用卡需求的人牵桥搭线做中间人,他们再从中谋取利益赚一些见不得光的钱财,这样的灰色收入才是他们真正的收入来源。
这样的人在表面看着就是像个有钱人,他们往往拥有豪车别墅,还有古董收藏店,家里摆放的东西随便一看就价值不菲,平时待客不是名茶就是山珍海味,只要有人上钩看到这样的生活环境,就会相信对方应该就是做大生意而且有着大靠山的上流社会的富人。
所以他们的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世间人为了名和利,在金钱的诱惑下,只要是有门路能找上门的人,几乎都会成为他们赚钱的客户。
朱由也是知道有这样的人群存在的。虽然他也想自已的信用额度可以提高一些方便自已急用,但是他却是很不屑于去通过非正常的途径去办信用卡的。
因为朱由觉得那些非正常的申请途径没有安全保障。私下里要多付人情中间费用不说,万一上面的人出事情了,那卡还不一定可以办下来,花出去的钱那就有可能打水漂了。
而且市场上也有部分是打着这样的幌子纯粹是骗中间费用的也是大有人在。他想起之前就听身边的一个老乡说过那么一件真实的个人经历。
朱由的那个老乡因为买了一套按揭的房子,他那个老乡曾经在开发商的安排下,在上午刚跟银行上交了个人征信之类的申请按揭的资料。
下午就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开发商那边的负责给他老乡办按揭的经理,对方称说有可以找到银行的关系走特殊的渠道帮他尽快办下来,但是需要一万元的中间茶水费用,他老乡觉得收费太高了,于是又打回开发商的售楼部找回跟他签合同的售楼员,就把这件事跟售楼员也说了。
售楼员立马叫他老乡把对方的手机号码给她,发现他老乡那个电话号码根本就不是开发商负责按揭的经理电话号码,但是对方的说的姓名却没有错,售楼员立马提醒了他老乡,对方应该是骗子,就是为了骗中间介绍人费用的。
他老乡跟朱由起这段亲身经历时说要是当时那个骗子说少些中间费用,他可能就相信对方把钱付出去了,因为他觉得自已的银行流水不是很好,确实也担心自已的按揭贷款批不下来,所以要是可以找到关系需要付些中间费用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因为骗子要的太多了所以才犹豫了,才会想到去找售楼员问问情况,后来听售楼员告诉他说,骗子知道他们的经理名字很容易的,他们公司跟银行本来就是合作关系,他又有对外公开的职称名片,所以外人知道也不奇怪。
只是他的资料刚上报银行,骗子就知道他的信息及时给他打电话了,他们公司也觉得奇怪。有可能是他的资料到了银行就被泄露出去了,因为开发商这边是跟他老乡保证不会轻易对外泄露客户资料的。
朱由想想他老乡的亲身经历就是个很好的教训例子啊,所以他是不会轻易的把自已的钱给出去的。他要是办信用卡肯定要找正规的渠道,他觉得直接去找银行柜台办理是最安全的。
只是直接去银行柜台办理的话,个人可以透支的额度就是很有限的。这点朱由也知道,但是跟上当受骗的风险比较起来就没什么好比较的了。
其实在以前国家政策管理严格的时候,不管是银行按揭贷款也好,还是个人的信用卡申请也好,走正常的审核程序是层层把关,一般情况下是比较难批下来的。
但是后来政策放宽了,申请程序也是越来越便利,尤其是信用卡的开放政策,之前是客户想办都难,后来是银行直接上门推销,希望办卡消费的客户越多越好。
为了鼓励办信用卡的客户积极消费,银行甚至还和线上线下的商家形成合作关系,只要有客户拿信用卡消费,购买有些达到一定数额的商品,用指定的银行信用卡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或是折扣价。
这样的消费模式一经推广开来,不但刺激提高了人们的消费市场,还大大增加了去银行办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多,银行的业务收入也是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