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汉中王后,势力达到鼎盛。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将领,被委以重任。此时曹操在荆州北部的防御相对空虚,而刘备集团欲进一步拓展势力,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关羽北伐的时机似乎已然成熟。且关羽董督荆州事,又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这为其北伐提供了条件.
战争过程,初战告捷与水淹七军: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率领三万荆州军从江陵出发,北上攻打襄樊。曹军守将曹仁被围于樊城,曹操遂派于禁、庞德率三万余援军前往救援。八月,襄樊地区连降大雨,汉水泛滥,于禁所部七军被大水围困。关羽趁机率领水军乘船攻击,于禁被迫投降,庞德拒不降被杀,关羽取得重大胜利,威震华夏.,曹魏与东吴的应对:曹操听闻于禁兵败,曾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后经司马懿、蒋济劝阻而止。同时,曹操派徐晃率五万关中兵救援曹仁。而孙权因刘备占据荆州不还,且关羽对东吴态度傲慢,便决定与曹操联合,派吕蒙、陆逊袭取荆州。吕蒙诈病回建业,陆逊代守陆口,陆逊写信给关羽,对其大加赞赏,关羽因此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还擅自夺取孙权在湘关的粮草,进一步加据了孙刘之间的矛盾.
荆州沦陷与关羽败走:吕蒙采用白衣渡江之计,让士兵藏于商船中,扮作商队偷袭关羽江边的哨所,使关羽的沿江防线瓦解。公安的傅士仁、南郡的糜芳因运输军粮不利,害怕被关羽责罚,于是投降吕蒙。吕蒙又派陆逊攻占宜都郡,切断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后路。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军心大乱,被迫撤围樊城,向西退守麦城.
关羽被俘:关羽退至麦城后,被吴军包围。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假意投降,在城头立幡旗作伪人迷惑吴军,自已则率十余骑兵从临沮小路逃跑。但最终还是被吴军俘获,随后孙权下令将关羽父子斩首,襄樊之战至此结束.
战争结果与影响,结果:曹操集团虽保住了襄樊,但损失了于禁等大量兵力和将领;刘备集团则失去了荆州,关羽所率的荆州军全军覆没,还损失了关羽等重要将领;孙权集团则成功夺取了荆州,全据长江防线.
襄樊之战打破了孙刘联盟,使刘备集团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基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难以实现,实力大损,开始由盛转衰。孙权集团虽得到了荆州,但也导致了与刘备的联盟破裂,引发了夷陵之战。而曹操集团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方政权.
关羽北伐即襄樊之战,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军事意义,打击曹魏势力: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消灭了曹军有生力量,如于禁所率的三万军队投降,庞德被杀,极大地削弱了曹魏在荆州地区的军事力量, 还使曹魏政权内部产生动荡,曹操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芒.
战略布局改变:若关羽成功攻占襄樊,可将蜀汉在荆州、益州、汉中的势力范围连成一片,改变三国的战略格局,使蜀汉在与曹魏的对抗中更具优势,为后续北伐中原创造有利条件.
政治意义,彰显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已任,关羽北伐是对曹操政权的有力挑战,表明蜀汉继承汉室正统,有资格和能力争夺天下正统地位,提高了蜀汉政权的政治威望.
巩固刘备集团内部团结: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北伐是对刘备政权的有力支持,有助于增强集团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各方力量看到蜀汉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经济意义,获取物资和人口:襄樊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关羽北伐若成功,可夺取当地的物资和人口资源,为蜀汉的经济发展和军事补给提供有力支持,增强蜀汉的综合国力。
促进区域经济交流:攻占襄樊将打通荆州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有利于蜀汉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商业贸易发展,为蜀汉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