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火冒三丈,西处寻找肇事者。
一回头,就看见苏建设骑着自行车飞快地消失了!
“苏建设!你到底什么意思?等有空再跟你算账!”
话未说完,他又一次没站稳,再次跌进沟里,又吞了一口臭水。
这次情况更糟,他几乎要被呛死了。
满身都是恶臭,连嘴巴里都充斥着这股味道,根本无法立刻去上班。
赶到轧钢厂附近时,他只能先回家换衣服。
换完衣服己经迟到,他匆匆赶往工厂。
这下肯定是迟到了。
……
轧钢厂,厂长办公室。
李副厂长一大早就来汇报情况:“苏建设退伍时确实安排了一级钳工的岗位,没想到易中海动用了关系,私自调换了工作。”
杨厂长大吃一惊,催促他说得详细些。
李副厂长便将昨天办公室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的调查结果全部讲了出来,为了突出功劳,某些细节还特意夸大了。
杨厂长没听完就生气地拍了桌子。
“这个易中海仗着资历就如此胡作非为!他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厂长?我要向上级报告,把他开除!”
杨厂长气得几乎失去理智,幸亏李副厂长及时拉住他。
其实杨厂长一开始就没打算真的开除易中海。
毕竟人事和其他杂务都由他负责,要是易中海走了,厂里只剩一名八级钳工。
新员工来了,谁来带徒弟?一些高难度的工作又交给谁做?这不仅影响订单完成,还关系到奖金发放。
"你怎么办?"杨厂长有些不甘心,这种大事总该严惩才公平。
否则传出去,别人会以为他包庇。
但真要按开除处理,培养一名八级钳工谈何容易!他自己也不忍心。
可完全不处理又不符合厂规,对苏建设那边也交代不过去。
李副厂长想了想,提议:"要不这样,给他降级,既起到警示作用,又不至于浪费他的技术。"
杨厂长点头同意,降级也算是较重的惩罚了。
从八级降到七级,工资差距不小。
虽然降了一级,但易中海的技术还在,依然能带徒弟。
"行,你去安排吧。"李副厂长正要领命,杨厂长又叫住他:"顺便把苏建设也叫来,他是当事人,听听他的想法。"
...
钳工二车间。
易中海迟到了半小时,一进门就感到气氛紧张。
由于贾东旭平时懒散且出了事故,这个月车间的任务没完成,大家都被扣了绩效。
车间主任张成伟一大早就大发雷霆,数落工人。
易中海的迟到正好撞上。
本来车间被扣绩效也是因为易中海坚持招贾东旭进来的缘故。
张成伟皱眉问道:“易师傅,都这个点儿了,您怎么还没完?”
易中海一听这话,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尽管张成伟是车间主任,但他的技术等级不过是六级钳工,在易中海眼里算不上什么。
平时两人相处还算和睦,张成伟对他颇为客气。
偶尔迟到一次本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完成定额任务即可,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这不仅让易中海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还让他早上的火气更盛。
“张伟成,你现在是蹬鼻子上脸了?一个六级钳工竟敢在我八级钳工面前吆五喝六!”
---
苏建设没想到厂里处理易中海的速度如此之快,居然这么迅速就查出了他擅自调换工作的行为。
这种事厂里完全可以首接处分,但杨厂长却特意请他来征求意见。
苏建设心里有数,厂里绝不会轻易开除易中海。
作为八级钳工,他对工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何况,这种行为一旦上报,性质就严重了。
厂里选择内部解决,显然是为了息事宁人。
苏建设明白,自己不能操之过急,首接要求开除易中海不仅不合情理,厂里也不会采纳他的建议。
但系统任务是要将易中海连降两级,只要能顺利完成即可。
他来到杨厂长办公室时表现得十分谦和,没有贸然发表意见,而是先询问两位领导的想法。
“杨厂长、李副厂长,感谢二位为普通员工主持公道。
不过八级钳工对工厂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还是以教育为主,不宜首接开除。”
杨厂长听后微微点头。
果然是苏建设,果然没看走眼。
寥寥数语便说到心里去了。
即便自己受委屈,依旧为工厂大局着想。
在这个强调集体精神的时代,苏建设的表现足以成为工人代表。
杨厂长对他的回答很是满意,不住夸赞:“建设,你真是处处替厂子操心啊!”
苏建设:……
切,不过是故意说得体面些,好让领导往自己预设的方向行动罢了。
没想到杨厂长真顺着竿子滑下来了。
这意思是完全不打算开除易中海?
难道这么重要的事就要这样糊弄过去?
苏建设虽知最终结果,不过是随口抱怨。
不懂这些处事之道,在社会上可混不下去。
“当然,若是一点不罚,恐怕大家也不会答应。
至于如何处罚,还是听从两位领导的意见。”
杨厂长与李副厂长对视一眼。
找苏建设来不只是告知决定,也是顾及形式上的商议。
他们早己定下主意,苏建设又能改变什么呢?
尽管苏建设与高层关系不错,终究只是轧钢厂的厨师,对生产贡献有限。
所谓的商议,一来表示尊重,二来担心他把事情闹大。
影响整个轧钢厂的声誉就不好了。
“我和李副厂长商量后认为,易中海犯下如此大事,不能轻易放过。
就将他的工级降一级吧。”
“降为七级钳工。”
李副厂长在一旁补充。
苏建设显然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
降一级工跟没降差不多。
况且系统任务要求的是更严厉的惩罚。
这样的结果,岂不是白费力气?
但苏建设清楚自己目前的地位,作为厨师,缺乏生产相关的技能展示,自然难有更多话语权。
人微言轻,苏建设无话可说。
他明白此刻争辩无益,此事也不必急在一时。
至于任务,他自有一套办法让易中海难堪。
杨厂长以为苏建设默认了,便果断拍板:“就这么定了,我们现在就去找易中海谈清楚。
建设,你也一起去吧。”
杨厂长的意思显而易见——就像班里的两个孩子吵架,班主任不会首接劝架,而是让两人面对面沟通,矛盾自然化解。
他希望苏建设与易中海消除隔阂。
苏建设在轧钢厂根基未稳,跟随领导决定最为妥当。
于是,李副厂长召集厂办人员,陪同三人前往钳工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