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屏幕上李姐发来的那句话:“你觉得,这场官司背后的赢家会是谁?”手指停在键盘上方,迟迟没有按下回复键。
天己经亮了,窗外的雨还在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土腥味。我坐回书桌前,电脑屏幕上的模拟盘页面还开着,天科股份的股价正在缓慢攀升,成交量比昨天明显放大,但涨幅却并不算夸张——这让我更加警觉。
我把手机放到一旁,重新打开浏览器,输入“天科股份 诉讼案”,然后开始一条条翻找信息。
新闻稿依旧空泛,法院官网上的公告也只提到了案件受理,并未披露任何实质性进展。我换了个关键词,“云峰集团 资本运作”,结果跳出的信息更多了些。其中有一篇财经网站的旧文提到,云峰集团近年来频繁参与壳资源重组,旗下多家子公司曾被借壳上市,而这些操作背后,似乎都有私募基金的身影。
我记下了几个基金的名字:宏远资本、启源投资、还有金汇资产。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把所有能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研究天科股份上。白天上班时抽空查看行业报告,午休时间翻看公司财报,晚上回到家后则一头扎进各种数据库和金融资讯平台里,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我调出了天科股份过去三年的K线图,结合成交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最近三个月的上涨,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利好消息支撑,反而在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上,出现了大额买单和集中成交的现象。这让我想起了赵哥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行情的背后,总有资金在推。”
我不确定这些资金是散户推动的,还是有机构在布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诉讼案。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的猜测,我决定从更深层的角度入手。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市图书馆的经济类阅览室。这里有不少过期的金融期刊和报纸合订本,虽然更新慢,但有时候能查到一些市面上不容易找到的信息。
我在一堆旧杂志中翻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份2019年的《中国资本市场观察》中找到了一篇关于云峰集团并购历史的文章。文中提到,云峰曾在一次股权置换中,通过一家名为“启源投资”的私募基金完成资金腾挪,最终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转移。
我立刻记下了这家基金的全称和注册地,然后回到家中,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里查询它的股东结构。结果却发现,这家基金的法人代表早在一年前就发生了变更,原来的自然人股东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名叫“广源控股”的公司,而这家公司又是另一家私募基金的关联方。
信息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越查越多,却始终找不到最核心的节点。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卷入了一场更大的棋局里。那些在群里热烈讨论天科股份的人,他们真的知道发生了什么吗?还是只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与此同时,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李姐也开始频繁发言,甚至放出了一些所谓的“内部消息”:“天科那边己经有动作了,你们再不跟上就晚了。”她还晒出了一张持仓截图,显示她己经在天科股份上下了重仓。
我看着她的截图,心里有些动摇。如果她是对的呢?如果我真的错过了一个机会呢?
但我很快压下这个念头。我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冷静。我不能因为别人赚了钱就盲目跟风,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
我再次打开Excel表格,把自己掌握的所有信息重新梳理了一遍:
基本面:一般,净利润增速放缓;
行业前景:中性偏弱,政策影响较大;
技术面:震荡上行,但缺乏基本面支撑;
消息面:官司未决,市场预期偏正面,但存在资本运作嫌疑;
风险点:监管趋严、内幕交易风险、信息模糊。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私募基金与云峰集团有关联?它们到底是在为谁服务?又或者说,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我尝试联系以前在证券公司工作过的大学同学老周,问他有没有听说过这几家公司之间的关系。他回得很快,但内容却模棱两可:“你说的这几个名字,确实有点耳熟……不过现在这种事,你最好别碰得太深,水太浑。”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
难道我真的触碰到了什么不该知道的东西?
我坐在电脑前,久久没有动弹。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地板上拉出一道细长的光痕。
我拿起手机,点开群聊界面,李姐刚刚又发了一条消息:
“陈宇,你怎么想的?这次你不打算动手?”
我盯着这条消息看了很久,手指悬在键盘上,心跳逐渐加快。
就在这时,我忽然想起赵哥送我的那本书,封面上的那句话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群体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起点。”
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敲下一行字:
“我想看看,这场戏的主角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