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猛地抬头,望向远处的天际线。
城市依旧繁华,车流穿梭如织。
可我隐隐觉得,空气中多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
就像是风暴来临前的宁静。
我转身快步走向地铁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市场,正在悄然变化。
第二天一早,我比平时更早地打开了电脑。昨晚那几条关于“自动驾驶芯片泡沫化”的帖子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虽然它们没有明确指出哪家公司存在问题,但那种整体唱衰的语气,己经足够让人警觉。
锐芯科技还没开盘,但我己经点开几个财经论坛,继续搜索相关关键词。
果然,一夜之间,讨论的数量翻了几倍。
有分析师指出,目前智能驾驶产业链上的企业估值普遍偏高,尤其是尚未形成稳定营收的企业,存在明显的炒作成分。甚至有人提到,“现在谈自动驾驶商业化还为时尚早,真正的盈利周期远未到来。”
我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这些观点,在我最初研究这个行业的时候也曾闪过,只是后来被赵哥的引导和自己的逻辑说服了。但现在,市场情绪似乎在转向。
开盘铃声响起,我盯着屏幕,看到锐芯科技低开1.2%。
这并不算大跌幅,但在过去几天它一首是稳步爬升的走势,这种突然的低开显得格外刺眼。
我不自觉地握紧了鼠标。
成交量也明显放大,说明有不少人在抛售。
我手指在“卖出”按钮上停留了几秒,又慢慢移开。
“判断是自己的,执行才是实力。”赵哥的话再次浮现脑海。
我深吸一口气,打开研报,重新核对数据:专利数量、客户认证、国资背景、研发投入……一切都没变。
基本面没出问题,问题可能出在市场情绪上。
但问题是,市场的情绪往往会影响价格,哪怕你手里拿着的是正确的筹码。
上午十点,锐芯科技跌破前日收盘价,跌幅扩大到2.5%。
我的账户开始出现浮动亏损。
不是大亏,但足以让神经绷紧。
我摸出手机,股票交流群里己经开始议论新能源赛道的风险。
李姐发了个消息:“你们怎么看?现在是不是该回避一下智能驾驶相关的票?”
有人回复:“早就该撤了,这波涨得有点虚。”
还有人说:“等回调到位再看吧,现在不建议追。”
我盯着这些话,心跳加快。
曾经几次失败的经历像潮水般涌来——跟风买入、恐慌止损、盲目补仓……每一次都让我损失惨重。
这一次,我不想再重复同样的错误。
我关掉群聊,重新回到盘面。
股价还在往下探,但跌幅逐渐收窄。
我咬了咬牙,决定再观察一天。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止损线:如果明天开盘后跌破这个位置,就减仓三分之一。
这不是动摇,而是风控的一部分。
投资不是死守,也不是盲动,而是在冷静与理性中找到平衡。
中午吃饭时,我几乎没怎么动筷子,脑子里全是数据和逻辑链。
下午开盘,锐芯科技继续震荡,最终收盘下跌1.8%,跌幅略有收窄,但成交量依旧维持高位。
我看着K线图,眉头紧锁。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特意绕道去便利店买了瓶矿泉水。
夜风吹得有些凉,我站在路灯下喝了一口水,试图让自己清醒一点。
街道两旁的广告屏还在播放新能源汽车的宣传片,画面里是一辆辆流畅行驶的智能电动车,仿佛未来己来。
可现实中的股市,却总比预期慢半拍。
我拿出手机,给赵哥发了条信息:“今天跌了,市场风向好像变了。”
他很快回了一句:“你知道为什么涨,就得知道为什么跌。”
我没有再回,只是把这句话默默记在心里。
回到家,我坐在桌前,把所有资料又过了一遍。
技术参数没变,政策支持没变,客户名单也没变。
唯一变的,是市场的看法。
而市场,从来不会因为事实本身而波动,而是因为人们对事实的看法而波动。
我合上笔记本,关掉台灯,房间里只剩下一盏顶灯发出微弱的光。
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这一晚,注定难眠。
第二天一早,我提前半小时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交易软件。
锐芯科技集合竞价低开0.7%,看起来比昨天温和了一些。
但我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我深吸一口气,调整好心态,准备迎接今天的行情。
就在这时,李姐又发来一条消息。
“你觉得,智能驾驶芯片这波涨势,是真有支撑,还是纯粹炒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