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姐的回复停在屏幕上很久,像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盯着那句“你说,我现在还能翻身吗?”看了好几遍,心里明白她真正想问的是:我还有机会重新开始吗?
窗外天己经亮了,楼下的早餐铺子飘来豆浆和油条的味道。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把文档打开,重新检查了一遍昨天晚上整理的内容。每一条建议我都尽量写得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让她能看得明白,也执行得下去。
我把文档又发了一遍,并附上一句话:“第一步,先从减仓开始。”
几分钟后,群里弹出一条消息:
【李姐】:刚按计划卖出了两成仓位的华腾电子,成交价比预期略低,但总算动起来了。
我看了一眼行情软件,华腾电子早盘小幅反弹后迅速回落,成交量萎缩明显,确实是减仓的好时机。
【赵哥】:干得不错,止损不是认输,而是为了活下去。
【小王炒股记】:佩服李姐能下这个决心,我要是被套这么深,早就慌了。
我点开李姐的私聊窗口,回了一句:“很好,继续坚持。”
她很快回了个OK的手势表情。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当天下午,华腾电子再次下跌,跌幅超过3%。我在群中提醒大家注意控制仓位,不要盲目抄底。李姐没说话,但她没有再补仓,这点让我有些意外。
第二天一早,她私信我:“昨晚睡不着,翻来覆去想你说的‘纪律’。”
我没有立刻回复,等她继续说。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看准了方向,加仓就能翻本。但现在才明白,方向错了,仓位越大,亏得越快。”
我看着这条信息,心头一松。
她开始思考了。
这才是改变的起点。
我给她回了一个链接,是我之前整理的一份投资逻辑框架,里面有技术分析、基本面判断和仓位管理的基础内容。
“你可以慢慢看,不用急。”我说。
她回复了一个“嗯”,然后加了一句:“谢谢你,陈宇。”
我合上笔记本,喝了口凉掉的咖啡,忽然想起赵哥说过的话:“炒股最难的,不是选股,是选自己。”
第三天,李姐按照计划继续减仓,将另一只新能源赛道的小盘股卖出三成,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但资金压力明显减轻。
她在群里发了个红包,备注写着:“第一次严格执行纪律操作,求个彩头。”
大家纷纷抢红包,群里气氛轻松了些。
我也点了进去,抢到一块七毛五。
她私信我说:“好像真的有点不一样了。”
我没多说什么,只是回了个笑脸。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比人的情绪更快。
第西天,股市整体回调,她剩下的持仓也开始震荡下行。一只原本表现稳定的股票突然跳水,跌幅超过5%。
我看到她登录交易软件的时间变长了,猜测她可能在犹豫是否要割肉。
果然,中午她发来消息:“我想……补一点仓,它跌得太多了。”
我立刻回复:“你看看它的量能和趋势线。”
她沉默了几分钟,又发来一句:“但我觉得它还会涨回来。”
“这不是重点。”我敲下一行字,“重点是你有没有设定明确的买入规则?如果现在买,是因为逻辑还是因为不甘心?”
她没再说话。
过了半小时,她发来一张截图,是那只股票的技术图,画着我教她的支撑位和压力位。
“我不买了。”她说。
我看着这句话,嘴角微微扬起。
她真的在学。
第五天,她将最后一批重仓股中的部分仓位换成了ETF,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这类稳健型产品。
“感觉像是把钱存进银行,但又不会贬值。”她发来这么一句。
我笑了,回她:“这叫防守型策略。”
她回了个“原来如此”的表情包。
第六天,市场迎来小幅反弹,她持有的ETF微幅上涨,而她之前清仓的个股仍在下跌。
她私聊我说:“我现在才发现,不亏也是一种赚。”
我看着这句话,心里一阵欣慰。
第七天,她主动提出想尝试小额建仓一只基本面不错的潜力股。我帮她筛选了几只标的,并建议她用不超过10%的资金进行试水。
她最终选了一家消费类企业,走势稳定,估值合理。
第二天早上,她告诉我:“我己经买了。”
我打开软件看了一眼,价格正好卡在我给的区间内。
“很好。”我说。
她笑了笑:“这是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在‘投资’,而不是在赌。”
我点了点头,尽管她看不见。
第八天,那只消费股小幅上涨,她首次实现正向收益。
她在群里发了个红包,备注写着:“人生第一次靠纪律赚钱。”
大家都来恭喜她。
赵哥也发了一句话:“看来有人终于学会走路了。”
我点开李姐的聊天界面,准备说点什么。
但她己经先一步发来消息:
“你说,我现在还能翻身吗?”
这一次,我没有迟疑。
我打下两个字: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