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屏幕,那条短信的内容仿佛烙在了脑海里。
“别被数据骗了。”
我反复念着这句话,手指无意识地着下巴。窗外的夜风穿过纱窗,吹得窗帘轻轻飘动,也把我从沉思中拉回现实。
华业的资金流向己经确认,模拟盘的操作也顺利推进。李姐的信心明显回升,而我也开始真正相信这套我们亲手搭建的模型。
可那两笔压盘的交易……太精准了,像是某种预设程序。
我摇了摇头,把这些杂念甩开。现在最重要的是实盘建仓,不能让疑虑影响判断。
第二天一早,我和李姐再次上线视频会议。
“昨晚你是不是又改模型了?”她一边登录账户一边问。
“加了几组资金异动识别参数。”我说,“特别是针对高频挂单和大单分拆的行为,做了重点监测。”
她眼睛一亮:“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压盘,我们能第一时间发现?”
“至少比之前更敏感。”我点头。
她笑着打开行情软件:“那就干吧。”
开盘前十分钟,我们完成了最后的策略确认。仓位控制在15%,止损线依旧设在8%。不同于之前的犹豫不决,这次我们几乎是同步敲下了买入键。
成交瞬间完成,价格刚好卡在当日均价下方。
“漂亮!”李姐击掌,“这票进得干净利落。”
我笑了笑,没说话,而是迅速调出新增的资金监测模块,实时观察主力资金动向。
前半小时一切正常,股价稳步攀升,成交量温和放大。
可就在上午十点整,熟悉的节奏出现了——一笔大单突然挂出,价格略低于市场价,压住了涨势。
我立刻截图保存,并在聊天框里发给李姐:
“来了。”
她看了眼屏幕,皱眉:“又是这个时间点?”
“对。”我快速调出历史记录,“昨天这个时候也有类似操作,而且今天这单比昨天还大。”
“你觉得是巧合吗?”她低声问。
“我不信巧合。”我说,“但我们现在有预警机制了,它压不住我们。”
果然,不到十分钟,系统自动弹出资金异动提示,我们立即调整挂单策略,绕过该价位继续吸筹。
十一点整,同样的剧本再度上演。这一次,我们甚至提前几分钟就做好了应对准备。
“他们以为我们在盯着K线图。”我冷笑,“但我们盯的是他们的手。”
李姐看着账户里稳步增长的持仓量,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你知道吗?我现在觉得,我们真的可以做到。”
我也笑了:“我也这么想。”
中午收盘前,我们己经完成首期建仓目标。股价收在日内高点附近,走势稳健。
午休时,我趁机更新了数据库,把这两笔异常交易的数据导入模型训练集。
“你打算做什么?”李姐问我。
“让它记住这种行为模式。”我说,“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系统会自动做出反应。”
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就是说,我们的系统不只是分析市场,还能识别人为干扰?”
“准确来说,是识别特定行为模式。”我说,“只要它们重复出现,就会被捕捉。”
下午开盘后,市场情绪略有回暖,消费板块整体反弹。华业表现依然坚挺,没有受到板块轮动的影响。
我盯着盘口,留意每一笔大单的进出。
那个神秘的营业部,依旧活跃在卖方榜单上。
但我己经不再焦虑。
我知道,他们在试我们。
而我们,正在适应他们的节奏。
收盘时,股价上涨1.9%,持仓浮盈约3%。虽然不算惊人,但足够说明问题。
“第一阶段成功。”李姐举起咖啡杯,“敬我们的系统。”
我也端起水杯与她碰了一下:“敬我们的判断。”
晚上,我们开了最后一次复盘会议。
“我觉得我们可以扩展一下模型的应用范围。”李姐说,“不只是消费股,其他板块也可以试试。”
“我同意。”我说,“我己经在考虑加入周期性行业的因子,比如原材料和基建。”
她眼睛一亮:“你己经开始做了?”
“刚起步。”我笑了笑,“等数据跑出来再说。”
她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你有没有查到那条短信是谁发的?”
我摇头:“号码是虚拟号,追踪不到源头。”
她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那你……还担心吗?”
我望向电脑屏幕,资金流向图还在不断滚动。
“担心。”我说,“但我更相信这套系统。”
她看着我,嘴角微微上扬:“那就继续走下去吧。”
我正要回答,手机又一次震动。
还是那个号码。
“别被数据骗了。”
我拿起手机,按下锁屏键,然后轻轻地放在桌上。
这一次,我没有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