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那句话:“市场永远在变,但逻辑不变。”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敲下回车。窗外的风还在吹,窗帘一开一合,像极了股市里起伏的情绪。
第二天早上,我在手机上打开那个股票交流群,是李姐之前发给我的链接进来的。群里消息不断刷屏,各种术语和截图交错出现,像是一个小型战场。
我深吸一口气,点开对话框,输入:“大家好,我是新来的陈宇,最近在学习基本面分析,想请教一个问题:如果一只股票连续三天放量下跌,但基本面没有变化,是不是可以考虑抄底?”
消息发出后几秒钟,就有几个人回复了。有人说“别抄底”,有人建议“等反弹再说”,还有人首接贴出自己的持仓截图。我一条条看下去,发现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却又彼此矛盾。
突然,一个昵称叫“趋势王者”的用户发了一条消息:“明天有大利好,某科技股要起飞,代码603xxx,自己去查。”
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兴奋地问“怎么知道的”,也有人开始讨论这只股票的技术形态。我却愣住了,心里升起一丝不安。
中午午休时间,我又翻出那只股票的基本面数据,发现它的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也在下滑。技术面上,MACD指标刚刚死叉,均线呈空头排列——怎么看都不像是要涨的样子。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私聊了李姐:“李姐,群里有人说某科技股明天有利好,我看基本面和技术面都不太行,你觉得可信吗?”
她很快回了语音:“别信这些,记住一句话——别信捷径,只信你能验证的东西。”
我点点头,把那条消息截了图,锁进相册。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群虽然热闹,但信息混杂,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带偏。
从那天起,我开始频繁在群里发言。有时是问问题,比如“ROE超过多少算优质公司?”有时是分享自己的观察,比如“我发现医药行业的PE普遍比科技股低,这是为什么?”
慢慢地,有人开始回应我,甚至有人主动加我微信讨论。有一次,群里围绕一只新能源股展开争论。有人说技术图形显示即将突破前高,应该追涨;也有人说政策风向变了,要小心回调。
我翻出那家公司的最新财报,试着用财务数据来分析。“这家公司去年的毛利率下降了5%,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也不高,说明它并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我说,“虽然短期受政策刺激上涨,但长期来看,业绩支撑不足。”
话音刚落,群里安静了几秒,接着有人反驳:“你太书生气了,炒股哪有那么多逻辑,情绪才是关键。”
我心里一紧,正想解释,李姐却冒泡了:“他说得没错,至少他在思考。”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热。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听谁说了什么,而是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并且愿意表达出来。
几天后,我在群里看到有人提到“私募朋友”内部消息,说某家公司下周会公告并购重组,股价肯定暴涨。这次我没有再犹豫,首接把截图发给了李姐。
她很快回了一句:“别信这些,你现在学的才是正道。”
我看着那句话,忽然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在靠近某个门槛。不再是那个一看到K线就头晕的人,也不是那个盲目跟票的新手了。
晚上回到家,我打开模拟账户,查看自己这一个月的操作记录。虽然收益不高,但己经不再亏损,甚至有几次操作是基于逻辑判断成功的。
我拿出笔记本,在最新的一页写下:
“第35天,累计提问12次,参与讨论7场,建立基础分析框架。”
台灯的光打在纸页上,字迹清晰而坚定。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姐的消息:“陈宇,你有没有想过系统学一下指标?”
我怔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回答,她又补充了一句:“赵哥那边有套完整的教学资料,你要不要看看?”
我握紧手机,心跳莫名加快。
这时楼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像是有人在奔跑。
我低头看向屏幕,指尖停留在发送键上。
风又吹了起来,窗帘轻轻晃动。
我按下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