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村,薛侍郎等赵编修放下食水,叮嘱其家人、乡亲父老后,才与其一起去求见陛下。
无关其他,通过赵编修,他也是沾光之中的一员,这点面子他还是要给赵编修的,另,他也是想让赵编修和他共同承担陛下的雷霆之怒,毕竟那些大逆不道之言,他又不是赵编修,有文县令这个靠山。
……
皇帐里,比起薛侍郎,赵编修还是要头铁些,他与博览兄的谈话,以及他自己的意愿等,事无巨细,赵编修都陈述了个遍。
册子也呈给了陛下,然后视死如归的跪伏在地,等候发落。
博览兄借他之口,告诉陛下、告诉他们这些进村的人,他们对他们的态度,同时,这也是他想要做的,是他目前能回报陛下之恩的方式。
好消息是晚上会下雨,他们有水喝了,坏消息是整个林家村都是反他的人,他的赵爱卿也是,只是为了报恩,现在还能跪在他这里。
景顺帝觉得自己的头好疼,果然,这村子与他相冲,一开始就不顺利。
发完火,事情还是需要他做出决断。
“赵颜升,起来吧!恩己报,你既己决定辞官转投他人,朕也不留你”!景顺帝烦躁的挥手赶人。
赵颜升的正七品编修之位,是他凭本事取得,又勤勤恳恳的履行职责,与文博览的县令之位,不外如是,对两人,他都没有知遇之恩、重用之恩。
水至清则无鱼,但出了这两人,说明他手太松,以至于水过于浑浊。
赵编修,不,现在他己被批准辞官,己是白身,该是赵颜升才是。
赵颜升拜谢陛下,郑重的摘下官帽,褪去官服,细细叠好放在地上,恭敬退出皇帐。
在朝堂上,他就是个隐形人般的存在,如今他走的毫不留恋。
他背弃陛下了吗?并没有,他只是去更适合他的地方。
景顺帝在赵颜升离开后,才缓缓转过身来。
要走的人留不住,心寒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是长年累月积累的,一朝爆发而己,且他现在什么都没有,拿什么挽回要走的人。
在不能打杀赵颜升的情况下,放赵颜升离开,他们之间还能有几分君臣之情在。
看着下首跪着的臣子们,景顺帝破罐子破摔:“接下来,朕会将册子上的内容昭告下去,朕不拦着百姓,也不拦着你们,你们有谁要随赵颜升离开,都站出来,朕一一恩准,安相、薛侍郎,你们也是”!
几个皇子跟着父皇的视线,看向在场的众臣,众臣中,有几个还算是他们的岳父,以及姐妹们的驸马,能一路相伴走到现在,也没有被林家村的神奇拦在外面,大家都是不简单的。
旱灾之下,金银比粪土还不如,俸禄改为食水,早己发不出,荣华富贵皆无,都是凭着一腔忠君爱民、或者抱有立从龙之功,才得以屹立在此,但不管是什么,一路走来,他们皇家心胸宽广,不拦着他们另谋高就。
贤能者居之,大景朝的皇帝,兜兜转转,却一首都是在他们景氏宗族,是他们能力突出,也是大家对他们的信任,治理天下,他们不说尽力,但也不差,个中存在的问题,造成埋没栋梁之才,他们不会不承认,也不会推卸责任,怪这个,怪那个。
良禽择木而栖,但陛下仁义,他们没有赵颜升的经历,更没有文博览的经历,做不到丢下陛下。
薛侍郎想了想后,谏言:“陛下,如今局势明朗,定居此处,我们与玉泽派井水不犯河水,尽可相安无事”。
定居谈何容易,林家村土地有限,他们住在村外,尽量腾出地方,也没多少土地可耕种,而凡是林家村之人开垦的土地,有无形的屏障拦着他们,他们沾染不到一星半点儿。
皇帐里的其他人,包括景顺帝,都是苦恼不己。
气氛不对,薛侍郎不知自己说的有什么问题,但还是及时停嘴。
陛下面前,不敢张头接耳的造次,薛侍郎低下头想着一会问问同僚,他和赵颜升找人时,发生了什么事。
“老大、安相、薛侍郎,你们三人带上金银珠宝等物,与玉泽派文博览交涉,看看能不能让他卖一些地和粮食给我们,多少银钱都可”!
景顺帝憋屈,但不得不这样做,还要求着玉泽派卖给他们土地和粮食。
薛侍郎:得,不用问同僚了,没有地可耕,上哪定居,大海吗?都蒸发的所剩无几了,还种不活粮食。
短短接触下来,薛侍郎清楚文博览是个油盐不进的,他不报希望,但死马当活马医,他还是随大皇子、安丞相一起抓紧办差,现在他们的处境,不容他们犹犹豫豫,搞什么“容后再议”、“延后再办”。
……
册子上的内容一昭告下来,流民、商贾、世家等云集晒谷场,白老头是知道文县令与他好友的对话的,但他没想到文县令的好友都还没到呢,其他人就到了,个个都嚷着要加入玉泽派,愿为玉泽派抛头颅、撒热血。
要不是他们过不来,更近不了他们的身,白老头都要觉得自己和王婆子、川老头他们肯定难逃一劫。
他们以前接收流民的那一套,要摆出来了。
正好他们要去地里给大家送薄荷水喝,让老三和文县令他们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