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王府所属的青铜冶炼作坊内,工匠们正热火朝天。
一车车来自虎方的青铜原料和半成品堆积如山,青铜贸易不仅帮助虎方实现了复苏,也成为鄂国继玉石之后又一大“支柱产业”。
一名新招募的工匠被带至作坊,他有着健硕的身材和黝黑的皮肤,一双手掌粗糙而有力,饱经风霜的脸庞尽显沉稳老练。
果然这名工匠手艺精湛,制模、熔炼、浇铸、打磨样样精通,且非常卖力尽职、配合默契,没多久就获得一致认可与信任,便成为作坊“高级冶工”。
只是有一点不太合群,一名戈族老师傅看不下去,边劝边拉扯道:“嗨这里全是男人,光膀子怕什么,又没人看你。”
原来相比其他工匠,这名工匠并不习惯光膀子干活,即便作坊再闷热也坚持着一件单衣。一番拉扯之中,这名和蔼的工匠突然面露凶光,那老师傅才尴尬作罢。
翌日,这名自知理亏的工匠亲自向老师傅道歉,老师傅见其态度诚恳,笑道:“不过一桩小事,你不说我都忘了,对了,我听说麒坊缺了一名冶匠,工价是这里十倍,我看你可以去试一试。”
“哦,”这名工匠闻言大喜过望,不过又眉头紧蹙:“如此待遇,想必要求不低吧?”
”无妨,以你的技艺,我可以作荐。”老师傅拍板道。
“你?”
“你可别小瞧我,当年我可为王子辛殿下造了不少好东西,冰鉴、火锅……”老师傅如数家珍。
“哦,在下佩服,可您怎么不去试一试?”
“嗨我年纪大了,那边要你们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才行。”
果然,没多久这名工匠被推荐至另一处作坊:“麒坊”。
只是此作坊并非王府之内,而是在一极为偏僻隐蔽之处,守卫之森严令人惊叹。但一进到内部,眼前的景象还是让这名工匠大为震惊:“这是?”
原来这座冶炼作坊可不止冶炼青铜。
工头拿起一块黄澄澄成品介绍道:“咱这里的任务,即是将西域运来的伪装原石重新熔铸成如此形制,既便于庋藏陈列,又利于商贾市易。”
商朝时期,由于黄金矿的分布较分散,冶炼提纯技术尚未成熟,获取大量黄金的难度远高于青铜(铜矿开采、冶炼技术己成熟)和玉石(天然矿石易获取),因此更加稀有和珍贵。
自从上次“告密事件”之后,子辛不敢再在王府内加工,生怕被“人赃俱获”,于是至此设立“麒坊”,并招募了更多工匠,在青铜冶炼掩护下继续“暗渡陈仓”。
……
一段时间之后,趁夜晚休息之际,这名工匠便神色慌张溜出了屋子,只用脚一蹬,就翻出了麒坊高耸的围墙。
要知道根据王府规矩,从事“麒坊”的工匠是严禁离开作坊的。而他不仅擅自外出,更轻松了躲过了诸多往来巡查的士兵。
然而这名生性警惕的工匠总觉得芒刺在背,似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
于是他辗转来到一处民宅,随手就杀了屋里人,而后翻出他们的衣物,只是更换时露出了后背的虎纹。接着改变了发样作了简易伪装,成了一名“路人”。
而后他七弯八拐来到了江边,这时环顾西周再无异样,他嘴角一扬,随后竟上了当地一处青楼。
此处青楼其实是一条连体“花船”,主船有数层之高,常年漂浮在淮河支流之上,因装饰奢华且颇具淮夷特色歌舞而受到了热捧,宾客盈门,人流如织。
这种花船是当地一种特色,由于淮河水系众多,人们常常需要借助船只打渔谋生、往来交通,随着打渔人越来越多,一些生活贫困的人开始动起了歪脑子,在船上经营起皮肉生意,没想到生意火爆,其他贫苦的渔民有样学样,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一种“风俗产业”。
然而还未进门,工匠就被一衣着华贵的同行贵客挡住了:“小子,这里非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之地,不是你这种人能来的……”说着就手背拍拍他的胸脯,先一步进门。
虽然装饰不俗,但这条花船并未像其他船只那样“来者不拒”,它根据自身规格设置接待门槛,不只要有钱,更限于达官贵人才可来此消遣。
正因如此,此船反而发展成为当地生意最火爆、最具盛名的花船。
“哎哟,这位客官,怎么才来呀,“然而老鸨对贵客视若无睹,反而热情接待了身后的工匠:”最近我们买了一批上等细马,正等着您享用呢。”
正当同行贵客目瞪口呆之时,这名工匠嘴角一扬,又来到一处“上房”。
这是一个奢华而隐蔽的房间,屋内竟有两名国色天香的女子。
这名“憋坏”的工匠迫不及待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