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五零开局,悟性逆天
四合院:五零开局,悟性逆天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四合院:五零开局,悟性逆天 > 第277章 启明星二号

第277章 启明星二号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五零开局,悟性逆天
作者:
一只小牛奶
本章字数:
4358
更新时间:
2025-07-02

也许是项目还没有取得突破,"波利亚科夫猜测,"或者他们采取了某种我们不了解的战略。"

首座沉思片刻:"无论如何,继续加强情报收集。李铭这个人太不寻常了,他的每一个项目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不希望在太空领域再次被他们超越。"

就这样,在龙国秘密掌握卫星技术的同时,白头鹰国和北极熊国还在为各自的火箭和卫星测试焦头烂额,完全不知道真正的领跑者己经悄然起步,并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李铭站在西北基地的天文台上,透过望远镜看着夜空中那颗特殊的移动光点——"启明星一号"正在地球轨道上默默运行,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变革。

"太空竞赛才刚刚开始,"他轻声自语,"而我们,己经领先一步。"

……

西北基地深处的一间特殊会议室内,李铭站在巨大的白板前,指着密密麻麻的图纸和计算公式,向十几位核心科学家阐述着一个崭新的构想。

"同志们,'启明星一号'的成功只是我们的第一步。现在,是时候开始'启明星二号'的研发了。"

他环视一圈,看到科学家们眼中既有兴奋,也有疑惑。

"李总师,'启明星一号'才运行了不到两个月,我们是不是应该再观察一段时间,总结更多经验后再开始新项目?"一位年长的教授谨慎地提出疑问。

李铭微微一笑:"时间不等人啊。根据情报,白头鹰国和北极熊国都在加紧研发他们的卫星,我们必须保持领先。而且,'启明星一号'己经达成了证明我们能力的目标,现在我们需要一颗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卫星。"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出一个复杂的八边形结构图:"'启明星二号'将不再是简单的实验卫星,而是一颗多功能的实用卫星,集气象监测、地球观测和信号侦察于一体。"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惊叹声。这个构想在当时简首是天方夜谭——一颗卫星同时具备三种高级功能,即使是最先进的国家也未曾实现过。

"这...这太超前了,"航天气象学专家王教授结结巴巴地说,"现有的技术能支撑这么复杂的系统吗?"

李铭胸有成竹:"能,但需要一些创新。"他指着图纸上的几个关键部分,"首先,我们要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解决能源瓶颈;其次,设计一个多模式传感器系统,可以根据需求切换工作模式;最后,实现更高效的数据压缩和传输技术,确保大量观测数据能够顺利回传。"

随后,李铭详细介绍了每个子系统的设计思路,不时在白板上补充计算公式和技术参数。他的讲解清晰而有条理,即使是最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随着讲解的深入,科学家们的质疑逐渐转变为惊叹和兴奋。他们开始意识到,李铭不仅有宏大的构想,更有将其变为现实的具体方案。

"如果这些技术真能实现,"通信专家刘工程师激动地说,"我们将至少领先世界十年!"

李铭在心里暗笑:"何止十年,这些技术在我那个时代都算先进的。"表面上却谦虚地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必须拿出最先进的技术,为龙国赢得太空领域的主导权。"

会议结束后,李铭被叫到领导办公室。领导翻看着"启明星二号"的初步方案,表情严肃。

"李铭同志,这个计划很宏伟,但资源需求也很大。你确定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吗?"

李铭点点头:"我己经仔细评估过了。虽然有挑战,但都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关键是,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一旦白头鹰国或北极熊国发射了他们的卫星,太空竞赛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我们现在的先发优势将大打折扣。"

领导思考片刻,下定了决心:"好,我会向上级请示,争取最大支持。不过你要记住,'启明星二号'必须按时完成,质量必须可靠,我们经不起任何失败。"

"我明白,"李铭郑重承诺,"请领导放心,我会亲自把关每一个环节。"

正如李铭所料,"启明星二号"项目获得了最高层的批准和全力支持。西北基地再次沸腾起来,几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分成多个小组,同时攻关不同的技术难题。

李铭像陀螺一样在各个实验室之间穿梭,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有时候,他的解决方案异常简单,让经验丰富的专家们都感到惊讶。

一天,在材料实验室,科学家们正为一个难题苦恼——卫星上的多光谱相机需要特殊的光学材料,但国内尚无法生产。

"按理说需要进口,但我们不能冒泄密的风险,"材料组组长愁眉苦脸地说。

李铭想了想,突然问:"老钱师傅呢?就是那个退休的光学玻璃工匠。"

"他?"材料组组长一愣,"他确实技术精湛,但这种尖端材料,老一辈的手工艺人恐怕..."

李铭摆摆手:"别小看老一辈的智慧。请他来试试吧。"

三天后,七十多岁的老钱师傅带着几块手工打磨的光学晶体来到实验室。令所有人震惊的是,这些看似朴素的晶体,经过测试,竟然达到了所需的光学性能指标!

"老祖宗的技艺啊,"李铭感叹道,"有些时候,经验和手艺比先进设备更重要。"

类似的场景在项目各个环节不断上演。李铭善于结合现代知识和传统智慧,找到最适合当时条件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夜深了,但李铭的办公室灯还亮着。他正对着一堆图纸和计算结果皱眉思考。卫星的数据处理系统出现了瓶颈——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大,而当时的电子元件处理能力有限。

"要是有个小型计算机就好了,"李铭自言自语,"但那得等十几年后才能实现。"

正当他冥思苦想时,门被轻轻敲响,年轻的电子工程师小王走了进来。

"李总师,还没休息啊?我...我有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