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特殊的思过会
朱慈烺看向这位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嘴角微微上扬。他迈步向前,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个角落:“父皇,大明的海禁政策已经严重制约了我朝发展。如今西洋诸国商船往来频繁,我们却在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这不是明智之举。”
“可是……”崇祯皇帝欲言又止。
“父皇是在担心倭寇吧?”朱慈烺接过话头,“如今的倭国已经闭关锁国,他们的水师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况且我朝有郑家水师,足以震慑四海。”
黄斌卿站了出来,他作为水营衙门都指挥使,对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殿下说得对。目前广州和月浦两个港口已经不能满足贸易需求,臣以为可在玉水口另开一处港口。”
“正是如此。”朱慈烺转向黄斌卿,“我的想法是,在玉水口开辟一处特别的商贸区域。这里不仅要允许海商自由往来,还要允许外国商人居住经商。”
衡王坐不住了,急忙插话:“那税收如何处理?”
朱慈烺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税收自然要收,但要讲究个度。税重则商人却步,税轻则朝廷无利。这其中的分寸,还需要细细斟酌。”
殿内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大臣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面露忧色。
朱慈烺继续说道:“诸位可能还不知道,西洋诸国已经在东亚海域建立了多处商站。如果我们再不改变,只怕将来会失去话语权。”
魏藻德立即附和:“殿下说得对!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规矩,是因为那时候还不知道海外的情况。如今形势不同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才是。”
一阵寒风吹进殿内,烛火摇曳不定。朱慈烺的声音在这微弱的光影中显得格外坚定:“而且,我们还要改变对外关系。十五不征之国的规定,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局势了。”
这句话引起了更大的骚动。有大臣惊呼出声:“这……这岂不是要改变祖制?”
朱慈烺环视四周:“诸位想想,一旦开放海禁,不仅能增加朝廷收入,还能发展我朝水师。有了强大的水师,才能真正保卫海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贸易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他走到殿中央,继续说道:“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崇祯皇帝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此事关系重大,朕需要时间考虑。”
“父皇,”朱慈烺上前一步,“时不我待啊。西洋诸国的船只已经遍布东亚海域,如果我们再不改变,只怕将来会后悔莫及。”
魏藻德等人纷纷出声支持,殿内的气氛逐渐达到高潮。
崇祯皇帝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最后落在朱慈烺身上。他看到儿子眼中那份坚定,终于长叹一声:“也罢,就依你所言。不过具体章程,还需要详细讨论。”
朱慈烺躬身行礼:“多谢父皇圣明。”
随后,大臣们开始就具体事项展开讨论。
朝堂之上,一场特殊的思过会正在进行。
阳光透过殿顶的琉璃瓦,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殿内香烟袅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凝重而压抑。
“该不该收商税?”朱慈烺站在殿中,目光缓缓扫过众人。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陷入一片死寂。
崇祯皇帝端坐在龙椅上,眼神骤然一凝。这个儿子,又在打什么主意?自从南迁以来,朝廷上下都在为钱粮发愁,这个问题迟早要面对。
“该收!”衡王率先打破沉默,他向前一步,朗声道,“皇家税收政策已彻底调整,若连商税都不收,拿什么建新军?拿什么收复中原?”
朱慈烺嘴角微扬,目光中闪过一丝玩味。这些王爷,果然按照他预想的路子在走。
“正是此理!”福王也站了出来,他那圆润的身躯微微颤动,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当初我等思过时就已明白,商税田赋收不上来,便是大明衰败的根源!如今南迁在即,更该整顿税制!”
这话一出,殿中顿时响起一片附和声。
“没错,商税必须收!”
“大明若亡,我等王爷还有活路吗?”
“当年我等逃税漏税,如今想来真是罪该万死!”
三十三王你一言我一语,竟是出奇地统一。有几个平日里最为刁钻的藩王,此刻也是连连点头,生怕落了后。
朱慈烺看着这一幕,心中暗笑。这些王爷,现在都成了穷光蛋,自然巴不得朝廷多收些税,好让他们也能分一杯羹。不过,这正合他意。
“张都督以为如何?”朱慈烺将目光投向张世泽。
张世泽微微躬身,面带恭敬:“殿下圣明!收税乃是正道,我等必当支持!”他身后的勋贵们也纷纷点头。
这些勋贵们的态度,朱慈烺早有预料。他们的产业大多在北方,如今也是一穷二白,自然希望能借着收税的机会重整家业。
“魏阁老,您的看法呢?”朱慈烺转向内阁首辅魏藻德。
魏藻德捋着胡须,缓缓道:“太祖时期,连秀才举人都没有免税特权。如今这般,确实是个弊政。”
这话一出,钱谦益和侯恂的脸色顿时变了。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忧虑。
“千岁爷,此事还需三思啊!”钱谦益连忙上前一步,额头已见汗珠,“商税一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是啊,朝廷初迁,不宜轻举妄动。”侯恂也帮腔道,“况且江南士绅……”
“二位是担心会有人抗税?”朱慈烺打断他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钱谦益擦了擦额头的汗:“不仅是抗税,恐怕还会有人打砸税关。江南商贾势大,若是……”
“就这些?”朱慈烺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
“底层官员肆意勒索,贪污成性,只怕会加征数倍!”侯恂急忙补充,“到时候民怨沸腾,恐怕……”
朱慈烺轻笑一声:“所以本宫打算设立总税务司,专门负责此事。”
这话一出,不仅钱谦益和侯恂愣住了,就连其他大臣也都露出惊讶之色。
“侯尚书,”朱慈烺突然转向侯恂,“本宫想把征收商税作为今科大比的考题,你觉得如何?”
侯恂一时没反应过来:“殿下的意思是……”
“支持征税的举子,自然有机会进入总税务司。”朱慈烺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本宫要让天下读书人都明白,为国效力,不是只有做官一条路。”
这话让在场众人都是一惊。有人面露喜色,有人眉头紧锁,更多的人则是若有所思。
“殿下!”兵部尚书陈锐忍不住开口,“万历年间的抗税之乱……”
“乱不起来的。”朱慈烺打断他的话,目光扫过吴襄等将领,“就算有人想乱,本宫也不怕。”
殿中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众人都知道,太子殿下手中掌握着精锐之师,这话绝非虚言。
崇祯皇帝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这个儿子,手段是越来越高明了。用王公勋贵制衡士绅,用科举引导读书人,再加上军队震慑,这一招可谓是滴水不漏。
“陛下,”钱谦益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崇祯抬手制止。
“既然诸位大多赞同,那此事就这么定了。”朱慈烺转身对崇祯道,“父皇,今日的思过会很是有效,以后应多办几次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