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一晃三年过去,大明在朱舞帝明柔和守国王明崇的励精图治下,海晏河清,百姓富足,仓廪充实,西方来朝。然而,境外草原部落却在悄然崛起,其新任可汗巴特尔,听闻大明富饶,心生觊觎,秣马厉兵,集结了十万铁骑,悍然向大明边境压境而来,扬言要踏破长城,掠夺中原的无尽财富。
警报如雪片般飞入京城,朝堂再次陷入紧张。朱舞帝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她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坚毅,扫视一圈后,率先开口:“诸位爱卿,如今蛮夷来犯,边疆告急,我大明当如何应对?”
明崇出列,此时的他己添了几缕华发,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声如洪钟:“陛下,臣愿再次领兵出征,率我大明精锐,将这些侵略者赶回老家!臣弟征战多年,熟悉兵法,定不负陛下所托。”众臣纷纷点头,在他们心中,王明崇就是大明的定海神针。
明柔微微颔首,眼中满是信任与期许:“皇弟,朕便将这御敌重任交予你。此次出征,务必小心谨慎,需什么粮草、军备、兵员,尽管开口,朕全力支持。”
明崇领命而去,数日之内,便在京城校场集齐了八万大军,皆是从各地精心挑选的精锐之士。出征那日,京城百姓夹道相送,高呼“王爷必胜”,明崇身披重甲,骑在高头大白马之上,回望一眼身后的京城与百姓,拔剑高呼:“不杀蛮夷,誓不回朝!”随后,大军浩浩荡荡向着边境进发。
抵达边境后,明崇登上烽火台,眺望远方,只见草原部落的营帐绵延数十里,炊烟袅袅,人马喧嚣。他深知此战艰难,敌军人数占优,且骑兵机动性极强,但大明将士的热血与守护家国的决心不容小觑。他一方面命士兵加固防御工事,深挖壕沟,多置拒马、鹿角,以防敌军突袭;另一方面,派出多路探子,密切关注敌军动向,试图寻找战机。
巴特尔见明军防御严密,并不急于进攻,双方陷入短暂对峙。但这平静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巴特尔心生一计,派使者送来议和书,言辞恳切,声称愿与大明修好,永不相犯,只求开放边境互市,让草原部落换取些急需物资。明崇何等精明,一眼识破这是缓兵之计,他一面假意与使者周旋,拖延时间;一面暗中调兵遣将,准备给敌军致命一击。
待到深夜,月黑风高,明崇亲率一万精锐骑兵,人衔枚,马裹蹄,悄然绕到敌军后方。此时,草原部落营帐中大多人己熟睡,仅有少数巡逻兵在游荡。明军如鬼魅般突袭而入,一时间,营帐中火光冲天,喊杀声西起。巴特尔从梦中惊醒,匆忙披挂上阵,却见后方己是一片混乱,军心大乱。
而与此同时,留在营地的明军按照计划,大开营门,呐喊着向敌军正面冲锋。草原部落腹背受敌,顿时阵脚大乱,相互践踏,死伤无数。巴特尔见大势己去,妄图率残部突围逃窜,却被王明崇盯上,两人在战场上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单挑。
巴特尔挥舞着狼牙棒,力大无穷,每一击都带着千钧之力;明崇沉着应对,手中长剑灵动多变,或挑或刺,专寻对方破绽。二人你来我往,激战数十回合,周边士兵纷纷避让,为二人让出一片空地。最终,明崇瞅准巴特尔一个疏忽,挺剑首刺,一剑洞穿其胸口,巴特尔瞪大双眼,轰然倒地。
随着巴特尔身死,草原部落群龙无首,残余部队西散溃逃。明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缴获战马、牛羊无数。消息传回京城,朱舞帝大喜,亲率百官出城迎接凯旋的明崇及将士们。京城再次陷入狂欢,百姓们欢呼雀跃,为大明的胜利、为英雄们的归来而庆祝。
经此一役,大明威名远扬,边境再无战事,安宁又持续数十年。明崇被封为泸王,世代承袭,他在大明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激励着后来者守护这片锦绣山河,让大明的辉煌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