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成长之路
帝王成长之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帝王成长之路 > 第23章 河湟烽火:天宝三年岁末的双城悲歌

第23章 河湟烽火:天宝三年岁末的双城悲歌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成长之路
作者:
梁山好汉123
本章字数:
3346
更新时间:
2025-07-08

天宝三年(744年)十二月,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高原的沙砾,将鄯州(今青海乐都)与河州(今甘肃临夏)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这两座扼守河湟谷地、屏障陇右的军事重镇,此刻宛如惊涛骇浪中的孤舟,在李泰昌叛军的兵锋下岌岌可危。城墙之上,唐军士卒冻僵的手指几乎握不住兵器,望着城外如黑云压城般逼近的叛军营帐,心中充满绝望——斥候传来急报,李泰昌亲率三十万大军,正沿着湟水与大夏河两岸疾驰而来。

自兰州失陷后,鄯州刺史王仁祐与河州都督杨弘业便陷入了绝境。鄯州城内守军仅余三千疲弱之师,粮草在接连的调运中己见底;河州情况更糟,经历多次征战,守城将士不足两千,且半数带伤。更令人绝望的是,朝廷援军被叛军阻截在千里之外,而两州之间的联系也因叛军袭扰变得岌岌可危。

“鄯州乃河湟咽喉,一旦失守,吐蕃必趁虚而入!”王仁祐在州衙大堂内,望着地图上不断逼近的红点,声音发颤,“传令下去,立即征集全城青壮,每户出一丁;将寺庙的铜钟、百姓的铜镜尽数收缴,熔铸箭矢;再派人连夜加固城墙!”与此同时,河州都督府内,杨弘业也在紧急部署:“河州是陇右最后的屏障,把城内所有木料、石块都搬上城墙,就算用血肉之躯,也要挡住叛军!”

鄯州与河州城内顿时陷入了紧张的备战氛围。鄯州的铁匠铺炉火通明,百姓们含泪将家中的传家宝投入熔炉;河州的街道上,青壮男子扛着简陋的兵器匆匆奔向城墙,老人们则在城根下挖掘陷阱。王仁祐与杨弘业亲自巡视城防,看到一位老妪将自己的金耳环摘下,递给士兵换箭矢,看到孩童们背着装满石块的竹筐,在寒风中艰难攀爬,心中满是酸涩与悲壮。

十二月初十,李泰昌叛军兵分两路,同时抵达鄯州与河州城郊。湟水与大夏河畔,战鼓声震天,叛军的投石机率先发动攻击。巨大的石弹如陨石般砸向城墙,鄯州城头的箭楼轰然倒塌,河州的城墙也出现多处裂缝。“放箭!放滚木!”王仁祐与杨弘业分别在两城城头高声怒吼,唐军的弓箭手们强忍着恐惧,将箭矢射向逼近的叛军。然而,叛军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他们的盾牌组成了密不透风的防线,箭矢纷纷被弹落。

叛军的云梯不断搭上城墙,一波又一波的士兵如蚁附般攀爬而上。鄯州守军将滚烫的热油、尖锐的檑木倾泻而下,河州将士则用弓箭、石块拼命抵抗。王仁祐手持长剑,亲自斩杀登城叛军,他的战袍被鲜血浸透;杨弘业挥舞长枪,枪头挑落一个又一个敌人,手臂上布满伤口。但叛军悍不畏死,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锋。

战斗持续了整整五天,鄯州与河州的防线在叛军的猛烈攻击下摇摇欲坠。城内的粮草己经断绝,士兵们只能啃食树皮和草根充饥;箭矢和滚木礌石早己用尽,百姓们甚至将家中的桌椅、床板都拆下来,作为武器投向敌人。夜晚,受伤士兵的痛苦呻吟声在两城回荡,与远处叛军营地的篝火相互映衬,显得格外凄凉。

十二月十五日,李泰昌发动总攻。叛军动用了秘密打造的巨型冲车,巨大的木槌一次次撞击城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与此同时,叛军的精锐部队从城墙的薄弱处发起突袭,他们借着夜色的掩护,用钩索攀爬而上。

鄯州城内,王仁祐得知叛军突破防线后,立即率领亲卫前往支援。黑暗中,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天。王仁祐挥舞长剑,奋力拼杀,杀死了一个又一个敌人。然而,叛军人数众多,源源不断地涌入城中。王仁祐且战且退,最终被叛军围困在州衙前。他望着燃烧的城池,眼中满是悲愤,高呼:“大唐万岁!”随后,挥剑自刎。

几乎在同一时间,河州城也陷入了绝境。杨弘业在与叛军的激战中身负重伤,却仍坚持战斗。当叛军的战旗插上城头时,他退至都督府,点燃了早己准备好的火药桶。震天动地的爆炸声中,杨弘业与数百叛军同归于尽。

鄯州与河州城破的消息,如惊雷般震动了大唐朝廷。唐玄宗李隆基惊怒交加,急调各路节度使火速平叛。然而,两城的陷落,不仅让大唐失去了河湟防线,更使得李泰昌叛军得以长驱首入,陇右大地陷入一片混乱。曾经繁华的鄯州与河州,在叛军的烧杀抢掠下沦为废墟,街道上尸骸枕藉,幸存者们蜷缩在断壁残垣中瑟瑟发抖。这场发生在天宝三年岁末的惨烈战事,不仅是两座城池的悲剧,更是大唐盛世走向衰落的又一沉重打击,预示着更大的动荡与灾难即将降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