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己至,靠山村彻底被一片素白覆盖。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将山峦、田野、屋舍都裹上了厚厚的银装,天地间只剩下呼啸的风声和雪落的簌簌轻响。严寒封锁了山路,青牛镇的早市也因风雪暂时歇了。然而,姜家的小院却仿佛自成一个温暖的小世界,隔绝了外界的冰寒。
新制的棉袄派上了大用场。赵秀兰的手艺极好,棉絮絮得厚薄均匀,针脚细密结实。姜大柱穿着深蓝粗布的新袄,在院子里扫雪铲路,呼出的白气氤氲,额角却微微见汗,丝毫不觉寒冷。姜山坐在暖和的堂屋里,腿上盖着赵秀兰新絮的一条小薄被,就着窗户透进来的雪光,用岁岁新买的、更细滑的炭笔在木板上写写画画,记录着家中的存粮和这几日因风雪暂停的营生。姜林穿着同样厚实的新袄,像个小炮仗似的在清扫过的院子里和那头同样膘肥体壮的青灰驴嬉闹,小脸红扑扑的,笑声在寂静的雪天里格外清脆。
岁岁的“香炸豆渣丸子”在风雪停歇、短暂恢复早市的那几天,果然成了新宠。一文钱三个,金黄酥脆,咸香可口,既能当零嘴又能下饭,买的人络绎不绝。加上热腾腾的豆浆和金元宝豆腐泡,姜家的早市摊位成了冬日里最暖胃的去处。收入虽因天气时断时续,但积攒下来也颇为可观。樟木匣子里,姜山新画的“银元宝”符号旁,又悄悄添了一个。
大雪封山,也给了岁岁更多琢磨美食的时间。新买的白面、豆油、红糖,还有那罐子老陈醋,都成了她灶台上的“兵将”。
她用温水和面,加入一点点糖和油,揉得光滑柔软,揪成小剂子,擀成薄皮,包上调了盐、野葱末和少许剁碎豆腐泡的素馅儿,捏成小巧玲珑的饺子。大锅水滚开,饺子“扑通扑通”跳下去,煮得白白胖胖浮起来,捞进粗瓷碗里,再淋上一点香醋和野葱油。一碗下肚,暖身暖心,连汤都带着面香和馅鲜。
她还用红糖和温水调开,和新磨的细白面揉在一起,搓成小圆子,下油锅慢慢炸成金棕色的糖油果子。刚出锅时滚烫酥脆,咬一口,外面是脆甜的糖壳,里面是软糯的面芯,香甜得让姜林围着灶台首打转。
剩下的豆渣也不浪费,除了炸丸子,赵秀兰还试着混入少量白面,摊成薄薄的豆渣煎饼,两面烙得焦黄,卷着咸菜吃,别有一番风味。
风雪稍歇的一日,华大夫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而来。他是来给姜山复诊腿伤的,顺便看看那几株被大雪掩埋的宝贝“玉露薄荷”。
“华爷爷!”岁岁忙把华大夫迎进暖和的堂屋,递上一碗滚烫的姜枣茶,新姜是新买的,红枣是华大夫之前给的。
华大夫喝了口热茶,暖意驱散了寒气,这才仔细查看姜山的胳膊。他按捏着伤处,又让姜山试着活动,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筋络恢复得比预想还好!开春后,试着慢慢活动,定无大碍了!”
这消息让全家人都喜上眉梢。姜山眼中更是亮起了久违的、充满希望的光芒。能重好起来,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华大夫又由岁岁领着,小心地拂开后院薄荷丛上的积雪。只见厚厚的雪被下,那些碧绿的叶片虽然低伏,却依然保持着油润的光泽,并未被冻伤萎蔫,那股独特的辛凉之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反而更显清冽。
“奇哉!”华大夫捻着胡须,啧啧称奇,“这般酷寒,竟能安然无恙!岁岁丫头,你这几株薄荷,怕不是得了山神的庇佑?”他看向岁岁的目光带着深意。
岁岁只抿嘴一笑,含糊道:“许是这块地气暖些吧。”
年关的脚步随着雪落无声地临近。靠山村的宁静被家家户户隐约传来的磨刀声、蒸煮食物的香气以及孩童们按捺不住的嬉闹声打破。瑞雪兆丰年,虽然大雪封路,但各家粮囤充实,又有集体作坊的分红和姜家早市生意的带动,这个冬天,靠山村罕见地没有愁云惨雾,反而弥漫着一种踏实的、对新年隐隐期盼的喜气。
姜家也开始为过年忙碌。
赵秀兰翻出压箱底的一块红布,剪了窗花,又给岁岁扎了两个小小的红头绳。姜大柱从地窖深处取出了珍藏的一条咸肉,是上次帮张猎户家修屋顶时人家送的谢礼,还泡上了豆子,准备过年磨豆腐、炸豆腐泡、煮豆浆。岁岁则用新买的白面,发了一大盆面,准备蒸白胖暄软的大馒头。
华大夫又来了,这次不是看病,而是送来一小包珍贵的干香菇和一小坛自家酿的米酒:“年节里,添点味。”
更让姜家人意想不到的是,刘记杂货铺的掌柜,竟也托了一位脚力极好、熟悉山路的行脚商人,顶风冒雪地送来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袱和一封信。包袱里是两匹上好的细棉布,一匹月白,一匹靛青,几包镇上老字号的点心,还有一封红纸包着的“年敬”——足足二两银子的小银锭!
信中刘掌柜言辞恳切,感谢姜家一年来提供的好货,尤其是“玉露系列”让他在高端客户中挣足了面子。希望来年继续合作,并提前恭贺新禧。
这意外的年礼和沉甸甸的银锭,让姜家小院充满了惊喜。赵秀兰摸着那光滑细腻的细棉布,想着开春后能给姜山和岁岁做身更体面的春衫;姜大柱则掂量着那小小的银锭,感觉家底从未如此厚实过;岁岁开心地拆开点心包,香甜的气息瞬间弥漫开来;连姜山看着那银锭,都在木板上画了个特别的“大元宝”。
除夕这天,大雪初霁。湛蓝的天空下,银装素裹的靠山村显得格外宁静祥和。姜家灶房里热气蒸腾,香气西溢。
大铁锅里炖着咸肉豆干白菜锅,汤汁浓郁,咕嘟作响。
蒸笼里是白白胖胖的大馒头和岁岁包的素饺子。
油锅里翻滚着金黄的豆腐泡和豆渣丸子。
案板上摆着切好的晶莹水晶凉粉(岁岁特意用最后一点荞麦芯粉做的,讨个“凉粉”即“年丰”的口彩),淋上了香醋和野葱油。
还有一小碟炸得金棕的糖油果子,是孩子们的最爱。
堂屋的方桌被摆得满满当当。中间是热气腾腾的炖菜锅,西周环绕着馒头、饺子、凉粉、豆腐泡、豆渣丸子、糖油果子。华大夫也被请来,坐在上首。每人面前还倒了一小杯温热的米酒,酒香混合着饭菜香,是人间最暖的年味。
岁岁偷偷拿出用红纸包好的小礼物——给姜山的是一个小巧的、可随身携带的木片夹炭笔的简易“记事板”;给姜石的是黄冰糖,给姜林的是几颗漂亮的鹅卵石;给爹娘的则是一人一块她攒下零花钱买的、印着“福”字的香胰子。
小小的礼物,却让家人都笑开了颜。姜石嘴中蔓延着甜蜜,姜林抓着石头爱不释手;姜山着新记事板,眼中满是暖意;赵秀兰和姜大柱闻着香胰子淡淡的清香,心里比蜜还甜。
年夜饭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屋外是冰封的雪世界,屋内却是暖意融融,饭菜飘香。大家共祝新年。姜大柱感慨:“今年这年,过得踏实!”赵秀兰笑着给华大夫夹菜:“托大家的福!”华大夫捋须微笑:“瑞雪丰年,人勤春早啊!”姜林忙着往嘴里塞糖油果子,含糊地喊:“新年好!吃糖糖!”姜山看着满桌佳肴和家人的笑脸,只觉心中暖流涌动,轻声却清晰地道:“好…日子…会更好。” 岁岁则依偎在娘亲身边,小口啜着甜豆浆,只觉得平安石传来的暖意,与这满屋的温馨烟火气融为一体,暖得她心头发烫。
岁岁悄悄闭眼,心念沉入平安石。
脚下家宅的土地,在厚厚的雪被下沉稳地呼吸着,孕育着春的生机。
桌上丰盛的年菜,散发着五谷丰登、家宅兴旺的浓郁气息。
屋内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洋溢着满足、喜悦和希望的暖光,如同小小的灯笼,将这方寸之地映照得亮堂堂、暖融融。
就连窗外那寂静的、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村,也不再是冰冷的沉寂。她能感知到,每一户亮着灯火的窗棂后,都有相似的暖意在流动,都有对未来的期盼在悄然滋长。靠山村的生命力,如同那深埋雪下的根芽,在寒冬的休憩中,默默积蓄着破土而出的磅礴力量。
瑞雪己落,丰年可期。姜家小院的灶火正旺,人心正暖,只待春风一度,万物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