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 第四十三章:学堂寒与暖

第四十三章:学堂寒与暖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5492
更新时间:
2025-07-07

卯时初刻,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山间的寒气尚未完全褪去。姜山己穿戴整齐,那身靛蓝细棉布长衫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干净利落,却也愈发衬出他左臂固定在胸前的突兀与不便。赵秀兰将装好笔墨纸砚的粗布书包仔细挎在他右肩上,又塞给他一个热乎乎的、裹着豆渣和野菜的粗面饼子。

“山儿,路上慢些,仔细脚下。” 赵秀兰的声音带着浓浓的不舍和担忧。

“到了学堂,听夫子话,别怕吃苦。” 姜大柱拍了拍儿子的右肩,目光深沉。

“大哥,早点回来!” 姜林和姜石扒在门框上,眼睛亮晶晶的,带着对镇上和学堂的无限好奇。

姜山用力点头,沉稳地应道:“爹,娘,放心。我去了。” 他转身,迎着微凉的晨风,踏上了通往镇上的蜿蜒山路。右肩挎着书包,左手无法摆动,只能小心地护在身前,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坚定。晨露打湿了他的裤脚,山间的鸟鸣清脆,却都无法驱散他心头那份初次踏入未知领域的紧张与庄重。

松涛斋内,书声琅琅。当姜山的身影出现在学堂门口时,那整齐的诵读声明显滞涩了一下,几十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射过来。好奇、探究、惊讶,甚至夹杂着几丝不易察觉的轻视与排斥。这些目光如同细针,密密地扎在姜山身上,尤其是落在他那无法掩饰的伤臂上。

学堂里的孩子,大多是镇上家境尚可的商贾或小吏之子,衣着光鲜,举止间带着一股姜山所没有的、属于城镇的优越感。他们看着这个穿着半旧新衣、身有残疾、明显来自乡下的少年,眼神里充满了陌生和距离。

“肃静!” 周夫子清冷的声音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窃窃私语。他指了指学堂后排靠窗的一个空位:“姜山,你坐那里。”

姜山微微躬身,顶着那些或明或暗的目光,沉默地走向自己的座位。坐下时,只能用右手笨拙地将书包放在桌下,再小心地调整坐姿,避免碰到伤臂。那套崭新的笔墨纸砚被他郑重地摆在粗糙的桌面上,显得格格不入又无比珍重。

课开始了。周夫子讲授的是《三字经》。姜山努力集中精神,竖起耳朵捕捉夫子的每一个字音,右手握着笔,悬在砚台上方,紧张得手心冒汗。然而,困难接踵而至。

当夫子要求大家磨墨习字时,问题出现了。磨墨需要一手按住砚台,一手持墨锭均匀用力旋转。姜山只有右手可用!他尝试用右臂压住砚台边缘,右手去磨墨,动作极其别扭且费力,稍有不稳,砚台便会在桌上滑动,墨汁溅出点点污痕。他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咬着牙,一遍遍尝试,动作笨拙而迟缓,引来周围几声压抑的嗤笑。

翻书亦是难题。左手完全无法辅助,只能用右手小心翼翼地捻起书页一角,再费力地掀开。纸张轻薄,稍有不慎便容易撕破或翻过好几页。他全神贯注,动作僵硬,速度远落后于旁人。

更让他心头微沉的是同窗的态度。休息时,几个半大孩子聚在一起,目光时不时瞟向他,带着毫不掩饰的议论。

“瞧见没?就一只手能用,还来读书?磨墨都磨不好…”

“乡下人,怕是连笔都没摸过吧?”

“夫子怎么收了他?怪碍眼的…”

那些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钻进姜山的耳朵里,像冰冷的石子砸在心上。他抿紧了唇,垂下眼睑,盯着自己因劳作而骨节分明、沾着墨迹的右手,指节微微泛白。难堪和一丝丝委屈涌上心头,但他强迫自己挺首了脊背,没有去看那些议论的人,只是默默地从书包里拿出母亲给的那个粗面饼子,小口地、沉默地啃着。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走到他桌旁。姜山抬起头,看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但干净的青布衫、面容清秀、眼神温和的少年站在面前,手里拿着两块干净的帕子。

“给,”少年声音不高,带着善意,“擦擦吧,墨溅到手上了。砚台不稳,下次我帮你磨墨前压着点。” 他将一块帕子递给姜山擦手,另一块则垫在了姜山那方有些滑动的旧砚台下。

姜山愣了一下,看着对方真诚的眼睛,心头那层冰冷的隔膜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善意轻轻撬开了一道缝隙。他接过帕子,低声道:“…多谢。”

“我叫陈砚安,就坐你前面。”少年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夫子讲得快,若有不懂的,下课可以问我。” 说完,他便转身回了自己的座位,没有多余的客套,自然得像一阵春风。

这小小的善意,如同寒夜里的星火,瞬间驱散了姜山心头的阴霾,也给了他莫大的勇气。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笔。这一次,他不再刻意去在意那些异样的目光和议论,将全副心神都投入到笔尖,投入到夫子讲授的每一个字句之中。右手虽然依旧笨拙,落笔歪斜,字迹如同爬虫,但他写得极其认真,一笔一划,都带着磐石般的决心,仿佛要将那些轻视和自身的残缺,都用力刻进这方寸的纸墨之间。

靠山村的姜家小院里,岁岁正蹲在灶房门口,看赵秀兰处理刚挖回来的、鲜嫩欲滴的荠菜。她手里捏着一小块早上大哥没吃完、己经冷硬的粗面饼子,小口小口地啃着,心里却惦记着学堂里的大哥。

忽然,颈间的平安石传来一阵清晰的波动。不再是之前感知到大哥求学时那种充满希望的暖流,而是一种……冰与火交织的复杂感觉。

她仿佛“看”到了:

刺骨的寒意:许多道冰冷、带着刺的视线,像冬天的风,吹在大哥身上,让他微微瑟缩。还有一个滑溜溜、黑乎乎的东西(砚台)总是不听话,让大哥很着急,额头上都冒出了亮晶晶的小汗珠(难堪与笨拙)。

细微却温暖的橘光: 在一片冰冷中,有一小团柔和的、橘黄色的光芒靠近了大哥,递过来一块软软的白云(善意的手帕),还帮大哥稳住了那个滑溜溜的黑东西(陈砚安的帮助)。这团光让大哥紧绷的背脊放松了一点。

浓烈的墨色与倔强的金光:最后,她“看”到大哥坐在那里,周围是浓得化不开的墨色,他人的排斥、自身的困境,但他自己却像一块沉默的石头,身体里迸发出一股**极其坚韧、如同熔金般炽热的光芒,那光芒越来越亮,努力地想要穿透那层墨色。

岁岁眨了眨乌溜溜的大眼睛,小眉头微微蹙起。她能感觉到大哥心里很难过,像被小石子硌着了,但更强烈的,是那股石头一样硬邦邦、不肯低头的感觉。还有那团橘色的光带来的暖意。

“岁岁,发什么呆呢?”赵秀兰的声音传来。

岁岁回过神,看着娘亲手里碧绿的荠菜,忽然一个念头蹦了出来。她丢掉手里冷硬的饼子渣,跑到赵秀兰腿边,仰着小脸,声音带着孩童特有的雀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安抚:

“娘!娘!岁岁想给大哥做好吃的!用这个菜菜,还有…还有软软的白豆腐!热乎乎的,吃了心里暖暖的!” 她的小手比划着,仿佛要将自己感知到的那团橘色暖意,也揉进即将为大哥烹制的食物里。

赵秀兰看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虽不解其意,心头却是一软。儿子第一天上学,做点好的给他补补,也是应当的。

“好,好,”赵秀兰笑着应道,“等娘把这荠菜洗好,就给岁岁的巧手帮忙,咱给你大哥做碗热腾腾的荠菜豆腐羹,让他下学回来暖暖身子!”

岁岁用力点头,小手己经迫不及待地去够盆里水灵灵的荠菜叶。她想着那碗热羹的暖意,想着大哥身上那股倔强的金光,小小的心里默默祈祷:大哥,吃了岁岁做的暖暖羹,就不怕学堂里的冷风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