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 第五十三章:相看识蕙心

第五十三章:相看识蕙心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5584
更新时间:
2025-07-07

为姜山择媳是眼下姜家的头等大事,赵秀兰打定主意要亲自相看,便立刻行动起来。她先去了趟镇上铺子,借口要添置些新碗碟和包点心的油纸,带着些自家做的精致点心,来到了清河镇西街的“吴记杂货铺”。

杂货铺不算大,但货品摆放整齐,日用百货、针头线脑一应俱全。掌柜吴有福是个和气的中年人,见是近来镇上风头正劲的“姜记食铺”老板娘,又是刘媒婆打过招呼的,立刻热情相迎。

“姜嫂子!稀客稀客!快请进!听说您家食铺生意红火,恭喜恭喜啊!” 吴掌柜笑容满面。

“吴掌柜客气了,小本生意糊口罢了。” 赵秀兰笑着寒暄,递上点心,“自家做的一点吃食,不成敬意。今日来是想看看碗碟和油纸。”

“好说好说!映雪啊,快出来,给姜家婶子看看咱们新到的那套青花碗碟和上好的油纸!” 吴掌柜朝里间扬声喊道。

“哎,来了。” 一个温婉的声音应道。门帘一挑,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赵秀兰定睛看去,只见这姑娘约莫十五六岁年纪,穿着一身半新的藕荷色细布衣裙,身量苗条,皮肤白皙,瓜子脸,柳叶眉,一双杏眼清澈沉静,模样确实标致。她步履轻缓,举止间带着一种镇上姑娘特有的文静和利落。

“姜婶子好。” 吴映雪走到近前,微微屈膝行了个礼,声音不高不低,清晰悦耳。

“哎,好姑娘。” 赵秀兰笑着应道,暗自打量。这姑娘眼神清正,不躲不闪,行礼动作自然,看着是个有规矩的。

吴映雪引着赵秀兰去看货。她介绍碗碟时,口齿清晰,对花色、厚薄、产地说得头头是道;拿起油纸,也能准确说出韧性和吸油性,显然是常接触铺子生意的。赵秀兰特意问了几句价格和存量,吴映雪对答如流,还主动拿过算盘,手指灵活地拨动了几下,报出一个总价,又快又准。

“映雪姑娘真是能干,算盘打得这样好。” 赵秀兰由衷赞道。

吴映雪微微低头,露出一抹浅笑:“婶子过奖了,跟着叔叔略学了些皮毛,帮衬着记记账罢了。”

赵秀兰买了几摞油纸和一套碗碟。吴映雪手脚麻利地打包好,算清钱款,账目清晰,递送东西时也很有分寸。整个过程,她话不多,但该说的都说得恰到好处,态度不卑不亢,温婉有礼。

离开杂货铺,赵秀兰心中有了几分满意。这吴映雪,模样好,识文断字,会算账,性情看着也文静沉稳,确实是个能帮衬姜山、撑起铺面的好苗子。只是…或许是初次见面,赵秀兰总觉得这姑娘身上带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如同精心描画的仕女图,美则美矣,却少了几分农家孩子特有的鲜活热乎气。不过,这或许也是镇上姑娘的常态?

过了两日,恰逢赵秀兰的母亲,也就是姜山兄弟的外婆生辰。赵秀兰备了厚礼,带着姜林、姜石和岁岁,热热闹闹地回了柳树沟娘家贺寿。自然,也存了相看孙家姑娘孙巧兰的心思。

柳树沟的孙家与赵家是多年的老邻居。孙家二老憨厚朴实,孙巧兰的娘和赵秀兰更是自小一起长大的手帕交。赵秀兰一到娘家,放下东西,便找了个由头,拉着母亲去了孙家串门。

孙家小院收拾得干净利落,几只鸡在墙角啄食。孙巧兰正在屋檐下绣着一个荷包,见赵秀兰和赵母进来,立刻放下针线,起身迎了上来,脸上绽开明朗的笑容。

“秀兰婶子!赵奶奶!您们来啦!快屋里坐!” 声音清脆,带着乡间少女特有的活力。

赵秀兰仔细看去,孙巧兰穿着件水红色的细布衫子,身量比吴映雪略丰润些,圆脸盘,大眼睛,笑起来嘴角有两个浅浅的梨涡,透着股子喜庆和亲切。她动作麻利地搬凳子,倒水,招呼得热情周到,透着一股子热乎劲儿。

“巧兰真是越大越水灵了,这荷包绣得真精细!” 赵秀兰拿起桌上的荷包,只见上面一对戏水鸳鸯栩栩如生,针脚细密均匀。

“婶子别笑话我,” 孙巧兰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瞎绣着玩的。对了,” 她像是想起什么,从屋里拿出一个布包,递给赵秀兰,“秀兰婶子,听说您家常请华大夫看顾,这是我前些日子学着纳的鞋底,用的是厚实的千层底,最是养脚。华大夫常走山路,穿着应该舒服些。您若不嫌弃,帮我带给华爷爷吧?”

赵秀兰接过鞋底,入手厚实,针脚密实,纳得极好!她心中一动,这姑娘心细,还念着华大夫的恩情。而且这鞋底,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不是临时赶出来的。

“好孩子!真是有心了!华爷爷一定喜欢!” 赵秀兰连声夸赞。

孙巧兰抿嘴一笑,又去灶房端出自己新蒸的枣糕:“婶子,赵奶奶,尝尝我做的枣糕,用的新下的枣,可甜了!”

枣糕暄软,甜而不腻,确实好吃。席间聊天,孙巧兰话不算多,但问什么答什么,落落大方。说到跟村里老童生认字,她有些羞赧:“就认得些常用的字,会写自个儿名字,算算简单的数,比不得镇上的姑娘有学问。” 但言语间并无自卑,反而很坦然。

赵秀兰在孙家坐了约莫一个时辰,感觉十分舒服。孙巧兰身上那种扑面而来的、如同阳光般温暖实在的气息,让她倍感亲切。这姑娘勤快、手巧、心善、懂礼,虽然识的字确实不如吴映雪多,但那股子热乎劲儿和实在劲儿,是装不出来的。

贺寿宴后,赵秀兰带着孩子们和孙巧兰送的鞋底、枣糕回了靠山村。一路上,她心里反复掂量着两位姑娘。

吴映雪,像是精心培育的兰花,文雅清丽,才识上佳,日后定是姜山铺子的好帮手。

孙巧兰,则如同山野间向阳而开的向日葵,明媚温暖,勤劳踏实,是能温暖人心、持家有道的贤惠女子。

“娘,” 晚上,姜山从铺子回来,赵秀兰便将在镇上和柳树沟的见闻细细说了一遍,包括两位姑娘的言行举止、性情模样,以及她自己的感受,最后问道,“…山儿,这两位姑娘,娘瞧着都是好的,只是性情路数不同。一个才学好些,一个性情更热乎实在些。你…心里更属意哪种?”

姜山认真听完,沉默了片刻。昏黄的灯光映着他俊朗的侧脸,眼神沉静。他想起了在镇上看到的吴映雪,沉静、能干,如同账本上的数字般清晰;也想起了娘描述的孙巧兰,那明朗的笑容、厚实的鞋底和暄软的枣糕,带着阳光和麦田的气息。

他抬起头,看向母亲,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和清晰的选择:

“娘,孩儿…觉得,持家过日子,品性温厚、心地纯善、能安守本分、孝敬长辈、友爱家人最为紧要。才学虽好,可若性情不投,朝夕相对,亦如隔山海。孙姑娘…听着便是个心热性善、踏实过日子的好姑娘。且她识得字,会算数,己是难得。至于吴姑娘…才学自是好的,只是…孩儿觉得,或许…不那么相宜。”

赵秀兰看着儿子清亮的眼眸和那微微泛红的耳根,心中了然。儿子终究还是更偏向于那份如同阳光麦田般温暖实在的性情。这选择,与她心中的天平隐隐倾斜的方向,不谋而合。

“好,娘明白了。” 赵秀兰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那娘明日就去托张媒婆,给孙家递个准话,看看孙家的意思!”

岁岁在一旁的小板凳上,小手托着腮帮子,听着娘亲和大哥的对话。她颈间的平安石,清晰地感知到大哥心中那份如同春日溪流解冻般、带着暖意和轻松流淌的情绪,也感知到娘亲心中那如同找到合脚鞋子般的踏实与喜悦。她虽然还不太懂“媳妇”到底是什么,但知道家里很快要迎来一个能让大哥和娘亲都“心里暖乎乎、亮堂堂”的人了。小小的心里,也跟着期待起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