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 第五十七章:稚子叩书扉

第五十七章:稚子叩书扉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6738
更新时间:
2025-07-07

姜山新婚的喜庆余韵,如同窖藏的美酒,在姜家小院里持续散发着醇厚的馨香。新媳妇孙巧兰的融入,为这个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温暖。她勤快、温顺、心灵手巧,很快便成了赵秀兰在灶房和后院的好帮手,对姜林、姜石和岁岁也关爱有加。姜山每日带着新婚妻子的巧手准备的食盒去镇上铺子,眉宇间更多了几分沉稳的幸福。

看着家中诸事顺遂,孩子们和睦,尤其是姜林、姜石两个半大小子日渐长大,精力旺盛,姜大柱和赵秀兰的心思便又活络起来。

一日晚饭后,孙巧兰在灶房收拾碗筷,岁岁跟着华爷爷在院子里辨识新采的草药。姜大柱、赵秀兰和姜山坐在堂屋商议。

“山儿,巧兰,如今家里铺子稳当,田里也侍弄得好,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赵秀兰看着在院子里逗弄小鸡的姜石和正缠着岁岁问草药名字的姜林,语重心长地说,“我和你爹寻思着,石儿和林儿也到了该开蒙的年纪。不能让他们像咱俩似的,当一辈子睁眼瞎。更不能只指着山儿一个读书人,咱家底子厚了,得让下面的孩子都沾沾墨香!”

姜大柱点头附和:“是啊!以前是没条件,现在不一样了!山儿读书出息了,铺子生意好,岁岁跟着华老学本事。石儿和林儿,也该送去学堂!识文断字、会算账,将来无论是接着读书,还是去铺子帮忙,或者自己学门手艺,都比大字不识强百倍!”

姜山对此深表赞同:“爹,娘说得极是。二弟三弟都机灵,正是开蒙的好时候。读书明理,开阔眼界,于他们一生都有益。况且,” 他看向正在院子里打闹的两个弟弟,“他们整日在家玩耍或做些简单活计,不如送进学堂收收心,学些规矩道理。”

孙巧兰收拾完灶台进来,听到此事,也柔声支持:“爹,娘,相公说得对。让弟弟们读书是正事。我在家也能多帮衬着娘,照看岁岁和家里。”

全家人意见一致,事情便定了下来。目标很明确:送姜石(八岁)和姜林(九岁)去读书!不求科举,但求识字明理。

选择学堂也无需纠结。自然是清河镇口碑最好、姜山就读的“松涛斋”。周夫子学问好,为人方正,姜山又是他的得意弟子,送两个弟弟过去,再合适不过。

赵秀兰亲自带着姜石和姜林,又备了两份束脩,去了松涛斋拜见周夫子。

周夫子对姜家印象极好,尤其欣赏姜山。听闻姜家要将另外两个儿子也送来开蒙,捋须微笑:“姜山沉稳好学,乃可造之材。其弟想必也不差。既是诚心向学,老夫自当收下。” 他简单问了姜石和姜林几个问题,见两个孩子虽有些拘谨,但眼神清亮,反应尚可,便点头应允,定下了入学的日子。

消息传开,姜林兴奋得在院子里连翻了几个跟头!他早就羡慕大哥能去镇上读书,穿长衫,拿书本,如今终于轮到自己了!他围着姜山叽叽喳喳:“大哥大哥!学堂好玩吗?夫子凶不凶?是不是天天写字?”

姜石则有些懵懂,听说要去一个有很多陌生人的地方坐一天,不能随意玩耍,小脸上露出几分不情愿和怯意。他抱着姜山的腿,小声嘟囔:“大哥…石儿不想去…石儿在家帮娘喂鸡…”

姜山蹲下身,温和地摸摸姜石的头:“石儿乖,去学堂能学认字,会认字了,就能看懂大哥铺子里的账本,能帮大哥算账,还能自己看书,知道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看岁岁,跟着华爷爷认草药,多厉害?你不想像岁岁一样厉害吗?” 他又看向兴奋的姜林,“林儿,学堂是求学的地方,要认真听讲,遵守规矩,不能光想着玩。”

赵秀兰和孙巧兰则忙着给两个孩子准备上学的行头。每人一套崭新的细布短褂长裤,一个结实的粗布书包,笔墨纸砚自然也不能少。姜山将自己初学时的启蒙书《三字经》、《百家姓》和一方普通的砚台、两支毛笔赠予了两个弟弟。

“这是大哥用过的,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好好用功。” 姜山叮嘱道。

姜林如获至宝,抱着书和笔墨,小脸放光。姜石看着新衣服和书包,又看看大哥温和的眼神,心里的怯意也消了几分,懵懵懂懂地点了头。

入学那日清晨,姜家小院格外热闹。姜石和姜林穿着新衣,背着新书包,小脸洗得干干净净。姜林精神抖擞,像只准备出征的小公鸡。姜石则紧紧拉着姜山的手,还是有些紧张。

“石儿,林儿,去了学堂要听夫子的话,好好念书,和同窗和睦相处,知道吗?” 赵秀兰细细叮嘱。

“知道啦,娘!” 姜林响亮地回答。

姜石小声应道:“嗯…”

孙巧兰给他们书包里塞了两个热乎乎的豆沙包:“饿了就吃。”

岁岁也跑过来,踮着脚,往两个哥哥手里各塞了一小包晒干的野菊花:“华爷爷说,看书累了泡水喝,眼睛亮亮!”

姜山亲自送两个弟弟去镇上。他牵着自家那头温顺的青灰驴,让姜石骑在前面,姜林坐在后面。兄弟三人迎着朝阳,踏上了通往学堂的路。晨风吹拂着姜山的长衫下摆,也吹拂着两个弟弟充满新奇与憧憬的小脸。

与此同时,岁岁的学医之路,在华爷爷的引领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逐渐与她的“美食大业”紧密相连。

石屋静室内,华爷爷神色温和。他没有立刻挂出那复杂的人体经络穴位图,而是拿出几样东西:一小把晒干的山楂、几片陈皮、一小块老姜、还有几颗的红枣。这些东西都散发着岁岁熟悉又亲切的味道。

“岁岁,”华爷爷拿起一颗山楂,“你可知道,这东西除了酸甜可口,还能做什么?”

岁岁眨巴着大眼睛:“做糖葫芦!做山楂糕!开胃!”她的小鼻子习惯性地嗅了嗅,仿佛己经闻到了酸甜的香气。

“对,也不全对。”华爷爷笑着点头,又拿起陈皮和老姜,“它们不仅能入菜调味,更能入药。山楂消食化积,陈皮理气健脾,老姜驱寒暖胃,红枣补中益气。这便是‘药食同源’的道理。许多我们吃的食物,本身就带着调理身体的力量。”

岁岁的眼睛瞬间亮了!这简首为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她的小脑袋瓜立刻飞速运转起来:原来食材不只是好吃,还能让身体更舒服!这不就是她“养家”最需要的力量吗?

“爷爷!爷爷!”岁岁兴奋地抓住华爷爷的袖子,“那是不是岁岁做的饭,也能像药一样,让大家吃了暖暖的,肚子不胀胀,身体棒棒的?”

“哈哈哈,正是此理!”华爷爷开怀大笑,这正是他引导的方向,“岁岁有这份心,极好!想用食物调理家人身体,光知道味道还不够,还需懂得一些身体的道理。”

他这才缓缓展开那幅人体经络穴位图,但讲解的重点己然不同:

“你看这里,心口窝附近,叫中脘。要是这里不舒服,胀气、吃不下饭,除了按揉,熬一碗加了陈皮、山楂的粥,就能顺气开胃。”

“手脚冰凉,是气血不够通达。按按脚底的涌泉穴,再喝碗姜枣茶,热乎乎地发发汗,寒气就跑了。”

“小孩子夜里睡不安稳,可能是心火旺。泡点清心火的莲子心水,或者煮点安神的小米粥,都很有帮助。”

华爷爷的指尖不再是单纯地教她认穴,而是引导她感受身体状态与食物之间的联系。他让岁岁摸摸自己手腕上的脉搏(简化感知过程,不强调具体穴位名和脉象差异),感受那规律的生命跳动:

“岁岁,感觉这轻轻的跳动了吗?这就是气血在流动。人吃五谷杂粮,靠的就是这股气血。我们做的食物,就是要滋养这股气血,让它平稳顺畅。吃得太油腻,气血就‘堵’了;吃得寒凉了,气血就‘凝’了;吃得对了,气血就‘活’了,人就有精神了!”

岁岁全神贯注地听着,小脸上满是恍然大悟的兴奋。她不再觉得那些经络和穴位是遥远而深奥的符号,它们仿佛变成了通往更美味、更养人食物的地图!颈间的平安石微微发热,仿佛在呼应着她心中蓬勃的灵感——如何把华爷爷讲的“身体道理”变成下一道让家人吃了暖洋洋、笑呵呵的美食?

“爷爷!岁岁懂了!”岁岁拍着小手,“岁岁以后做吃的,不仅要香香的,甜甜的,还要让爹娘吃了腰不酸,让大哥大嫂精神好,让石头哥哥林子哥哥读书眼睛亮亮,身体壮壮!就像…就像把药悄悄藏在好吃的饭里!”

华爷爷欣慰地捋着胡须:“孺子可教也!岁岁,记住,上医治未病。用日常的饮食调养好家人的身体,让他们少生病、不生病,这才是最高明的‘养家’之道。你的灶台,就是你的药炉;你的锅铲,就是你的银针;你调配的每一味食材,都是滋养家人的良药。”

靠山村的学堂里,响起了姜石、姜林跟着夫子念诵“人之初,性本善”的稚嫩童音。而在后山静谧的石屋中,岁岁小小的心里,一颗名为“食养同源”的种子己经破土而出。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出美味的食物,她开始渴望成为用美食守护家人健康的“小神医”。姜家的孩子们,如同春日里破土的新苗,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无论是学堂里的墨香,还是灶台间的烟火气与药香——都承载着家人的期望,奋力向上生长。而岁岁的“美食养家”之路,也因融入了医理的智慧,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