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 第六十八章:心安即是乡

第六十八章:心安即是乡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5400
更新时间:
2025-07-07

夏日的阳光透过繁密的枝叶,在石屋旁的小药圃里投下斑驳的光影。岁岁蹲在一丛长势喜人的紫苏旁,小小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捻下一片深紫色的叶片,凑到鼻尖轻嗅。那特有的辛凉清香钻入鼻腔,颈间的平安石传来一阵熟悉的、如同薄荷般清凉舒爽的暖流。

“紫苏梗,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华爷爷温和的声音在一旁响起,讲解着药性。

岁岁点点头,将叶片放入小竹筛里,动作自然而熟练。她己能清晰地感知到这叶片中蕴含的“辛散之气”主要聚集在坚韧的茎梗里,而非娇嫩的叶片。这是华爷爷数月来悉心教导和她自身天赋结合的成果。

忽然,一个极其模糊、如同隔着重纱的念头毫无征兆地闪过她的脑海:

“…紫苏…好像…日料店里…撒在刺身上那个绿色的…”

这念头来得快,去得更快,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漾开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便迅速沉没,了无痕迹。岁岁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念头”具体是什么,只觉得那“日料”、“刺身”几个音节古怪又遥远,带着一种冰凉、陌生的金属质感,与她此刻指尖温润的泥土气息、鼻尖清冽的药草香格格不入。

她晃了晃小脑袋,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手中的紫苏上。什么“日料”?大概是师父说的某种没听过的药材吧?她很快将这丝异样抛诸脑后,兴致勃勃地指着旁边一株叶片肥厚的植物:“师父!这个车前草!它的‘力气’(药性)今天是不是都跑到根根里去了?叶子里的‘凉气’淡了好多!”

华爷爷眼中闪过赞许:“不错!岁岁感知越发敏锐了。夏日炎炎,地气蒸腾,车前草为护其根本,药性多聚于根部以清热利湿。采其根,正当其时。”

类似这样“古怪念头”闪现又消失的情况,近来在岁岁身上发生得越来越少。那些属于另一个遥远时空的记忆碎片——高楼大厦的冰冷轮廓、会发光的奇怪盒子、快速移动的铁盒子、甚至那个也叫“岁岁”却总是孤单地待在很大很空旷房间里的女孩身影——都如同被阳光晒褪色的旧画,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厚的“当下”:

家的味道:娘亲赵秀兰灶台边飘来的、混合着豆香与野菜清香的“岁岁羹”气息;爹爹姜大柱从田里归来时,身上那股混合着汗味和阳光晒过泥土的、令人安心的味道;大哥姜山身上淡淡的墨香和铺子里食物的烟火气;大嫂孙巧兰指尖沾染的、新鲜枣糕的甜香;还有二哥姜林跑闹后的汗味,三哥姜石身上干净的青草味…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她世界里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每当闻到这些气息,平安石传递来的暖流便如同母亲的怀抱,让她从心底感到安全和满足。

土地的脉动:她的小手越来越习惯触摸或干燥的泥土,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家田地蓬勃的生命力,也能“听”到后山草木在风中的低语和满足的叹息。她知道哪片山坡的益母草活血之力最强,哪块岩缝的石斛滋阴效果最好。山林大地对她而言,不再是陌生的环境,而是充满宝藏与奥秘的家园。

亲情的羁绊:她对家人的爱和依赖,早己深入骨髓。看到爹娘为哥哥们上学欣慰的笑容,她会跟着开心;感知到大哥新婚后的幸福气息,她心里也暖洋洋;知道二哥三哥在学堂可能被夫子打手心,她会偷偷让平安石传递一点“凉凉的气”过去了,她认为这能“消肿”;华爷爷每一次赞许的眼神和掌心的温度,都让她无比珍视。她不再需要回忆“前世”是否有亲人,因为眼前这些人,用最质朴、最深厚的爱,填满了她整个心灵的空间。

医道的吸引:那些经络图上玄奥的线条和星点般的穴位,不再仅仅是陌生的符号。在华爷爷的引导下,她能通过指尖的触摸,“看”到气血在那无形的“线”中流动的光晕,能“听”到不同穴位如同小铃铛般独特的“搏动声”。这份探索生命奥秘的神奇之旅,牢牢地抓住了她所有的好奇心和专注力,让她无暇他顾。

这天午后,岁岁帮着大嫂孙巧兰在院子里晾晒新采的野菊花。金灿灿的小花铺满了竹席,在阳光下散发着干燥温暖的香气。孙巧兰一边翻动花朵,一边轻声哼着不知名的乡间小调,调子悠扬婉转。

岁岁坐在小板凳上,托着腮帮子,看着大嫂忙碌的背影。阳光洒在孙巧兰乌黑的发辫和朴素的蓝布衣裙上,晕开一层柔和的光边。颈间的平安石传来一股如同晒暖棉被般令人昏昏欲睡的、极其安稳舒适的暖流。

恍惚间,一个极其强烈的对比,如同闪电般划过岁岁的脑海:

前世: 空旷、安静的房间。一个穿着奇怪蓬蓬裙的小女孩,抱着一个没有温度的、眼睛会发光的塑料娃娃,孤零零地坐在光洁得能照出人影的地板上。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和蚂蚁般移动的铁盒子。心里空落落的,像缺了一大块,找不到东西填满。只有一种深深的、说不出的孤单和害怕。

今生:小小的、有些杂乱的农家院子。阳光暖烘烘的,晒得人后背发烫。空气中弥漫着野菊花的香、泥土的腥、还有大嫂身上干净的皂角味。耳边是大嫂温柔的小调,院子里鸡鸭偶尔的咕咕声,远处爹爹锄地的轻微声响。心里满满的,暖暖的,像被最柔软的棉花包裹着,又像喝了一大碗娘亲熬的热乎乎的羹汤。身边有爹爹、娘亲、大哥、大嫂、二哥、三哥、师父…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让她安心的、独特的“光”和“暖”。

这一次,“前世”的记忆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碎片或古怪的词汇,而是一种清晰却冰冷刺骨的感觉——深入骨髓的孤独与无依。而与之形成天壤之别的,是此刻包围着她的、无比真实、无比温暖的圆满与归属**。

岁岁小小的身体猛地一颤,像是从一场冰冷潮湿的旧梦中彻底惊醒。她下意识地伸出手,紧紧抓住了孙巧兰的衣角,仿佛要确认这份温暖的触感是真实的。

孙巧兰停下哼唱,低头看着小姑子:“岁岁,怎么了?困了?”

岁岁仰起小脸,阳光照在她清澈的眼底,那里再无一丝迷惘与疏离,只剩下全然的澄澈与依恋。她绽开一个无比灿烂的笑容,声音清脆又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

“大嫂!岁岁不困!岁岁…就是觉得,真好!”

“什么真好?” 孙巧兰笑着问。

“在这里真好!有爹爹娘亲,有大哥大嫂,有二哥三哥,有师父…岁岁最喜欢了!” 她用力地说着,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孙巧兰只当是小孩子撒娇,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傻岁岁,我们也都最喜欢岁岁呀!”

岁岁满足地将小脸贴在大嫂温暖的衣角上,深深吸了一口混合着阳光、野菊和家的气息。颈间的平安石温润地贴着皮肤,不再有丝毫的异样悸动,只有如同涓涓细流般持续不断的、温暖的、属于“家”和“当下”的平和气息。

那些来自遥远彼岸的记忆碎片,终于彻底沉入了意识的最深处,如同沉入深海的珍珠,被时光的泥沙温柔掩埋。她不再需要“回忆”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她的根,己经深深地、牢牢地扎进了靠山村这片温热的土地,扎进了姜家这个充满烟火气与亲情的温暖巢穴。

她是姜岁岁。

这里,就是她的家,她的世界,她灵魂唯一的归处。

心安即是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