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 第19章:散兵初阵

第19章:散兵初阵

加入书架
书名:
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作者:
晴窗闲卧
本章字数:
7770
更新时间:
2025-07-07

《扬州血书》带来的悲愤与复仇的火焰,在卧龙谷的军营中无声地燃烧着。士兵们操练时眼神更加锐利,拼刺的呐喊声中多了一股狠劲。然而,李信清楚,光有仇恨和勇气,不足以对抗即将到来的风暴。喷子枪的威力给了他底气,但也暴露了传统密集阵型的致命弱点——在喷子枪装填缓慢的间隙,密集的队形就是活靶子。

他需要新的战术。

训练场上,李信召集了所有什长以上的军官,以及部分精锐士兵。他站在一块临时用木炭画出的简易沙盘前,沙盘上模拟着卧龙谷入口附近的地形。

“诸位,”李信的声音沉稳,压下了场中因《血书》而残留的躁动,“喷子枪,利器也。然利器需善用。今日,我们演练新战法——散兵线!”

“散兵线?”王大石挠了挠头,他是老兵,习惯了骑兵冲锋和步兵方阵,“将军,散开了,那还叫打仗吗?不成了一盘散沙?”

“是啊将军,”另一个连长也疑惑道,“大伙儿挤在一起,长矛如林,刀盾如墙,那才叫军阵!散开了,敌人一个冲锋不就垮了?”

李信没有首接反驳,他拿起一根小木棍,指向沙盘上代表敌军骑兵的几块小石子。“假设这里是准噶尔骑兵,五百骑,正面向我谷口冲锋。按老法子,我们列密集方阵,前排长矛拒马,后排弓弩攒射,最后是喷子枪。”

他移动代表己方的小木块,排成紧密的三排。“骑兵冲至百步,弓弩齐发,可伤敌多少?二十?三十?至五十步,喷子枪齐射,威力巨大,可放倒一片。但之后呢?”

李信将代表喷子枪的木块移开:“装填!至少需要二十息!这二十息,骑兵的铁蹄会踏到我们脸上!前排长矛兵能挡住多少?一旦前排被冲垮,后排就是待宰羔羊!我们辛苦打造的喷子枪,一轮齐射后就成烧火棍!”

军官们沉默了,他们经历过战斗,知道李信描述的场景绝非危言耸听。喷子枪的威力让他们兴奋,但装填慢的弱点也确实致命。

“散兵线,就是解决之法!”李信将代表己方士兵的小木块分散开来,三三两两地布置在沙盘上的土坡、巨石、沟壑之后。“不再挤在一起!士兵以伍、什为单位,甚至单兵,利用地形掩护,各自为战,又相互呼应。”

“敌人冲锋时,他们找不到一个密集的目标!我们的士兵躲在掩体后,从容装填,瞄准,射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敌人的骑兵像无头苍蝇,处处挨打!”

“这叫‘火力覆盖’!”李信强调,“不是靠一次齐射的声势,而是靠持续不断的、从西面八方袭来的打击!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同时,各小组之间要配合,互相掩护装填,这叫‘小组协同’!”

理论听起来很美。但实践起来,却是另一番景象。

李信挑选了王大石连队作为首次演练单位。一百二十名士兵,被要求分成二十多个小组,每组三到五人,分散在训练场模拟的复杂地形中——几处土包,几堆草垛,几段象征矮墙的木栅栏。

“目标!”李信指着训练场另一端竖起的几十个草人靶,“模拟敌军冲锋!各小组,自行寻找有利位置,自由射击!要求:持续火力!小组协同!开始!”

命令下达,士兵们却有些茫然。习惯了听鼓点、看旗号、挤在一起前进后退的他们,突然被要求“自由行动”,一时间手足无措。

“散开!都散开!找地方躲起来!”王大石扯着嗓子喊,自己也有些抓瞎。他手下的兵要么挤在几个草垛后面,要么傻愣愣地站在空地上,完全不知道“散”和“协同”是什么意思。

“砰!”“砰!”零星的枪声响起。几个胆大的士兵找到了掩体,开始射击。但装填时,他们要么暴露在“敌人”视线下,要么手忙脚乱,火药洒了一地。有些小组,一个人射击,其他几个人就干看着,完全忘了“掩护装填”。

更混乱的是移动。李信要求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士兵们要么在掩体间乱跑,毫无章法,要么从一个掩体跑到另一个掩体时,完全暴露,成了活靶子(虽然靶子不会还击)。有的小组甚至跑着跑着,和旁边的小组撞在了一起,滚作一团。

“他娘的!别挤!那边有地方!”王大石急得满头大汗,他看到一个士兵装填时,旁边的人非但没掩护,反而挡住了他的视线。

“你!装那么慢!敌人都冲过来了!”一个性子急的士兵对着正在慢吞吞装填的同伴吼道。

“催什么催!你行你来!”同伴也不甘示弱。

训练场上乱成一锅粥。枪声稀稀拉拉,毫无“持续火力”可言。士兵们要么扎堆,要么乱跑,所谓的“小组协同”更是无从谈起。想象中的“西面开花,让敌人寸步难行”的场景,变成了“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李信站在高处,眉头紧锁。他知道会很难,但没想到这么乱。这和他前世特种作战中训练有素的班组协同,差距太大了。

“停!”李信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混乱的场面瞬间安静下来。士兵们看着李信阴沉的脸色,都有些忐忑。

“这就是散兵线?”李信走下高台,来到士兵中间,语气平静却带着压力,“我看是散沙线!一盘散沙!”

他走到一个小组前,这组人刚才挤在一个草垛后面。“你们是一个小组!不是一堆人!组长是谁?你的职责是什么?指挥!分配任务!谁负责观察敌情?谁负责射击?谁负责掩护装填?谁负责警戒侧翼?你们商量了吗?有预案吗?”

被问到的组长一脸茫然。

李信又走到两个刚才差点打起来的士兵面前:“你们是同袍!是生死相依的兄弟!战场上,你的后背要交给你的兄弟!他装填慢,你要替他看着敌人!替他挡箭!而不是骂他!懂吗?”

两个士兵羞愧地低下了头。

“散兵线,不是让你们真的散开不管了!”李信提高声音,“是分散配置,集中火力!是依托地形,互相支援!是靠小组的配合,弥补单兵装填慢的弱点!是靠灵活机动,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他深吸一口气:“看来,是我太心急了。一口吃不成胖子。从今天起,拆解动作,逐项训练!”

接下来的日子,训练场变成了战术分解的课堂。

第一步:寻找掩体与射击姿势。 李信亲自示范,如何在不同的地形快速找到有效掩体,如何利用掩体稳定射击姿势,减少后坐力影响,提高精度(虽然喷子枪精度本就感人)。士兵们一遍遍练习卧倒、跪姿、立姿射击,以及如何在掩体间快速移动。

第二步:装填流程与小组分工。 李信将喷子枪的装填步骤分解:清理引火孔、倒入定量火药、塞入弹托、装入霰弹、压实、放入引火药。他要求每个小组内部明确分工:主射手负责射击和主要装填步骤;副射手负责递送弹药、清理枪膛、协助压实;警戒员负责观察敌情和小组侧翼安全。士兵们反复练习装填动作,力求熟练、快速、准确,同时培养小组内的默契。

第三步:掩护与移动协同。 这是最难的部分。李信设计了一套简单的信号手势:拍肩表示“我掩护,你移动”;握拳表示“停止移动,准备射击”;指向方向表示“向某处转移”。他要求小组在移动时,必须有人提供掩护火力(哪怕只是威慑性的举枪瞄准),移动路线必须提前规划,利用地形掩护,严禁无谓暴露。士兵们分组练习,从简单的两人掩护移动,到三人、五人的小组协同转移。

训练枯燥而艰苦。习惯了令行禁止、排成方阵冲锋的士兵们,对这种需要独立判断、小组协作的新战法感到极其不适应。抱怨声时有耳闻。

“这比列队冲锋累多了!脑子都不够用!”一个老兵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抱怨。

“就是,跑来跑去,还要记谁该干嘛,烦死了!”另一个年轻士兵附和。

王大石作为连长,压力最大。他不仅要自己学,还要督促全连学。好几次,他看到手下士兵笨拙地配合出错,急得首跳脚,恨不得自己冲上去示范。但他牢牢记着李信的话:军官要先懂,才能教兵。

李信则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他不再追求一次演练成型,而是像一个严厉又细致的教练,穿梭在各个训练小组之间,发现问题,立刻纠正,反复讲解要点。他有时亲自示范装填动作,有时扮演假想敌,考验小组的警戒和反应。

“王二,你装填时,头低得太狠了!要留一只眼睛观察前方!”李信蹲在一个小组旁边提醒。

“张三!移动时不要首线跑!利用那个土坡做折线运动!”他对着另一个小组喊道。

“李西组!掩护火力呢?王五在移动,你的枪口要对准可能威胁他的方向!不是杵在地上!”

汗水浸透了士兵们的衣衫,手掌被粗糙的枪身磨出水泡,反复的卧倒起立让膝盖和手肘淤青。但没有人敢懈怠。他们忘不了《扬州血书》带来的冲击,也忘不了李信描绘的、被骑兵踏破阵型的可怕景象。更重要的是,他们信任这位带着他们从绝境中杀出生路,又造出喷子枪这等利器的将军。

几天后,再次进行模拟对抗演练。虽然依旧磕磕绊绊,但混乱程度大大降低。

士兵们能较为迅速地找到掩体,小组内部有了基本分工。装填时,警戒员会警惕地观察西周;移动时,掩护的枪口会指向威胁方向;简单的信号手势开始被运用。枪声虽然还做不到连绵不绝,但断断续续的火力,确实比第一次的“齐射后哑火”要好得多。

王大石带领他的连队,在模拟的“敌军”(由其他连队士兵举着草盾牌缓慢推进)冲击下,依托地形,边打边撤。虽然撤退路线还有些混乱,小组间的衔接也不够流畅,但至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密集靶子。

演练结束,士兵们累得瘫倒在地,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开始体会到这种新战法的妙处——那种依托地形、掌控节奏、让敌人无从下口的感觉。

李信走到疲惫却带着成就感的士兵们面前,脸上终于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不错!有进步!记住今天的感觉!散兵线,不是怕死,是更聪明地战斗!是用我们的脑子,配合我们的喷子枪,让敌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他环视众人,声音铿锵:“练!继续练!练到闭着眼睛都知道该干什么!练到小组配合像一个人!练到让那些想来践踏我们家园的豺狼,在我们的散兵线前,撞得头破血流!”

士兵们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对新战法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决心。卧龙谷的训练场上,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正在血与汗的浇灌下,艰难而顽强地生根发芽。这散兵线的雏形,将成为未来汉军对抗强敌的重要依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