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青云台依旧寂静。
可在市委办公楼的十六层,却早己灯火通明。
沈青云站在落地窗前,望着远方雾霭沉沉的天际。
赵川手中捧着一叠最新整理的材料,轻声汇报:“省纪委的专项督查组己经抵达青云,名义上是巡视,实则针对三项:一是土地储备资金流向;二是基建项目招标流程;三是人事任命中可能存在的裙带问题。”
“显然,是有人动用了更高层的资源。”
沈青云眼神未动,语气淡淡:“‘青云改革’,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条平路。越靠近核心,越会有人不愿我们走下去。”
“观海?”赵川试探问道。
沈青云摇头:“他没这个能力。但他确实是引线。”
与此同时,陆观海所在的监察留置点。
两名纪委调查官正在与他面谈。
“陆观海同志,关于杭江地块收购案、关于林宛如在任职期间土地批文的审批流程,你可还有需要补充的材料或说法?”
陆观海面容略显疲惫,却仍旧沉稳:“我己经交代完毕。只是我要提醒你们,这一切如果只是针对我,那我配合。但如果有人借此打压青云台的改革团队,恐怕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他看向镜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去留,而是整个青云政治生态的取舍。”
调查官对视一眼,无声记下。
上午九点,省委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巡视组一则内部通报:
《关于地方重点改革试点市干部廉政表现与制度建设并轨考评建议》——其中点名表扬“青云市部分基层政策探索表现优异”,但同时提出“需进一步规范经济运行机制,防范重点人事交叉任命的腐败风险”。
这既是一把双刃剑。
沈青云看完后,合上文件,对赵川道:“这是一次考核,也是一场提醒。”
他目光坚定:“我们下一步,就必须主动亮剑。”
下午,市委召开临时常委扩大会。
议题:全面核查青云市土地财政使用报告与项目招标执行。
与会的,还有省纪委督查组副组长吕定乾。
他中年微秃,目光如炬,开口首切要害:“我们这次来,不是要打击谁,而是要查清楚——青云改革,到底是制度之新,还是换汤不换药。”
沈青云主动起身:“欢迎督查组监督,市政府全力配合。”
吕定乾点头,转而目光看向林宛如。
她微微一顿,仍镇定答道:“我愿主动提交任职以来所有关键项目的报告。”
会议陷入短暂沉默。
吕定乾这才满意,开口:“很好,那我们——即刻展开。”
与此同时,市政法委下属信息情报科,悄然递交了一份内部动态分析:
“自监察系统进驻后,部分二级局官员表现异常紧张,己发现私下销毁资料倾向……”
沈青云一拍桌:“不能让他们毁掉证据。”
他亲自签署命令,成立联合执法小组,由赵川牵头,连夜开展文件保全行动。
在青云城财政局地下档案室,一纸纸封存多年的财务审批流转单、会议记录、会签纪要——被逐一转移。
那是这场风暴的根。
夜晚十一点,沈青云接到省委一封机密传真。
上面只有十六个字:
“原则不变,力度自定,稳定为重,改革为先。”
这是一张尚未翻明的底牌。
沈青云看后,沉吟良久。
“赵川。”他低声说。
“在。”
“告诉林宛如,把她收集的那份‘产业园区基金回流链条’的完整证据准备好,我要……明天公开发声。”
赵川一愣:“你要借公开透明——逼他们就范?”
沈青云点头:“有时候,不是我们怕他们,是他们怕我们把真相揭开。”
“这场棋局,我不只是想赢,我要——赢得彻底。”
第二天清晨,青云市政府新闻办发布公告:
“本市即日起启动‘改革透明季’重点行动,全面公开土地招标审批全流程、干部选拔任命建议案与财政使用轨迹,接受社会各界质询。”
公告一出,舆论哗然。
不少改革派专家在社交平台公开支持:“这才是真改革,敢晒底牌!”
但也有人嗤之以鼻:“演戏给上面看罢了。”
可就在这一天上午十点,沈青云亲自走进新闻发布厅。
他手中拿着三份文件,一字一句念出:
“我们曾犯错,但我们不怕面对。”
“我们曾被质疑,但我们用事实回应。”
“青云,不是一座铁桶,而是一座正在学会呼吸的城。”
掌声响起,质询开始。
他站在闪光灯之下,目光未移,声音未颤。
那一刻,仿佛所有暗涌的棋子,终于因他的执棋而停顿。
与此同时,省委办公厅再次发出调令:
“同意青云市试点干部问责与信用回溯机制并轨推进,授予市纪委试行自主初审权。”
这是对青云“自我修复能力”的认可。
沈青云在政务报告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唯有制度自行呼吸,政治才能生生不息。”
他递交报告后,独自站在青云台顶端。
那日天光大亮,乌云散尽。
他喃喃低语:
“这不是胜利,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