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风起青云台
官路:风起青云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官路:风起青云台 > 第59章 雨打梨花,风起青云

第59章 雨打梨花,风起青云

加入书架
书名:
官路:风起青云台
作者:
桥上的朱
本章字数:
3442
更新时间:
2025-07-07

青云台下,一场猝然大雨席卷整个城市。雨点拍打窗棂,仿佛拍在沈青云的心弦之上。自高峰事件平息后,青云台似乎又回归宁静,但内里却是在风雨前的沉寂。

他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远处被雨幕朦胧的青云城,意识中生出一股隐隐紧迫——青云改革虽过重大考验,但下一个更大的挑战正在逼近。

清晨,雨未停。

沈青云率团赴南河乡开展“乡镇基础设施整治”项目调度,第一站是因雨而破损严重的村道桥梁修复工地。同行的还有林宛如、审计局长李晨、交通局长陈玉明与市议员代表。

现场泥泞下,每一步都显得艰难。农户陈伯抬头:“跑项目是好事,可真怕经费不到位。”细心观察,沈青云让审计局更换专项账目抽样方式,并增列独立稽核节点。

分队检视时,发现部分材料报销被“篡划”成其他项目——有人趁乱将村务补贴挪用。

纪律紧绷。沈青云当即决定:“涉事人先停职,钱先冻结,我们挨村跟踪账本,给农民一个交代。”

与朱书记的晚间茶话会上,情况复杂地显现:乡镇干部对体制改革有隐忧,担心更透明流程会限制他们的灵活性,甚至影响工程速度。

“我们的出发点是服从,怕的是被当成靶子。”朱书记道出基层心声。

这让沈青云意识到改革不能只盯青云台和智造谷,还要考虑乡镇干部的地位与心态。

他当即下令修正预算审批流程,增加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并设立专项热线让基层表达担忧与建议。

夜晚,青云日报刊登一篇题为《田间泥水里的改革力量》的特写报道,既呈现乡建项目进展,也突显改革的透明风格。

但次日并非赞扬,南方流量媒体发布了一篇评论文章,“雨中基础项目停摆,民生改革反而拖慢”。该文引发微博话题“一场雨打乱了青云”,迅速登上热搜。

面对舆情压力,沈青云通过政务网络进行弹幕首播回应,针对质疑逐条回复,展现改革的即时性与重视基层反馈。多位村民和现场施工者也主动上镜表达对改革的支持,让批评声音逐渐淹没于真实民意。

夜深,雨未止,市政厅后巷一处仓库前,方正的残余势力悄然集结。前某镇长杨大牛因基层问题被牵连,也拉入了阵营。

他冷声道:“青云改革的步伐固然伟大,但雨天成了它的致命内伤点,这正是我们突破的地方。”

另一人附和:“我们可以接着在基层放出项目资金滞滞难行的爆料,由我们人马潜在后方制造舆情反弹。”

他们计划同时启动几个“策略节点”,包括指控“项目暂停影响生计”“口号够响工资没下来”等。

察觉到新的舆情动向后,沈青云再一次夜访南河南村,与数百名村民对谈,坦承:项目确实受雨影响但执行队伍己力争缩短工期,全流程可溯;并现场演示实时账本与第三方听证机制。

“你们辛苦栽了这棵树,我不让它烂在泥里。”他微笑说。村民们纷纷点赞,刷屏社交平台当即刷起“青云台的实干精神”。

青云台核心小组专题夜会中,决定设立“改革荣誉基金”,针对乡镇领导与基层干部根据项目稳定、民意好评设立奖金及岗位晋升机制。

此举既强化了改革正向反馈,也打破了“只批不奖”的改革氛围,实用主义为改革注入动力。

一周后,《青云日报》联合中央新媒体推送“雨打梨花映冬梅,基层建设见真章”专题,展示工程进展、账目透明、村民笑颜。

官微微博点赞数爆增,同时出现多条真实扶贫反馈,用温暖画面和真实案例弥补雨天负面印象。

媒体头版多篇文章转载,政府频道推出长图解说,真实算法呈现点击率爆炸式增长。

青云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尾采访多名基层干部,谈下一步机制改革后对工作信心,这打破方正残余势力的“项目前滞即改革失败”口号。

与此同时,内部反对力量却暗中流通这些报道截图,却低估了基层正面声音的真实力量。基层代表电话感谢让他们看到领导“真的听民声”,气氛逐渐向改革倾斜。

结合试点区域进展、基层响应与新闻舆情数据分析,沈青云决定在省级改革总结会上提出“基层问责+荣誉机制+全民评议”的三位一体新模式,争取将青云改革成果复制至全省。

他在深夜与林宛如共同拟定新方案草案,并提交给省里。时局依旧不明,但这是对改革韧性的又一次考验。

夜深人静,青云台外雨渐停,梨花初放。沈青云一人站在廊前,抚过花瓣,感叹改革如雨,打落的不只是泥土,也丢下旧世界的毒瘤。

“改革,是一株开在风雨前的花。风起云涌,但雨后更见精神之本。”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