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英雄故事分解
品三国,英雄故事分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品三国,英雄故事分解 > 第37章刘备伐吴

第37章刘备伐吴

加入书架
书名:
品三国,英雄故事分解
作者:
广交天下友
本章字数:
2830
更新时间:
2024-12-02

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未明确劝阻刘备伐吴,这一态度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其兄诸葛瑾在吴国位高权重,且参与了吕蒙袭取荆州之事,孙权还曾让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诸葛亮因此难以出言阻止. 另一方面,从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来看,荆州的丢失使刘备集团失去了重要基地,诸葛亮内心或许也希望夺回荆州. 而从他后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的感叹来看,他虽反对刘备伐吴,但又心存侥幸,认为若法正还在,大概率能劝阻刘备,即便劝阻不了,也不会惨败,甚至可能夺回荆州一部分.

诸葛亮对局势的判断,矛盾心理: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局势判断较为矛盾。他深知伐吴存在风险,却又因荆州的重要性及刘备集团的内部需求等因素,对伐吴抱有一定期望。他既担心伐吴失败会削弱蜀汉实力,又希望通过伐吴夺回荆州,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优势分析: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伐吴存在一些优势。其一,可以避免两线作战,只要魏延守好汉中,曹魏就不会贸然进攻蜀地. 其二,伐吴符合刘备集团的利益,隆中对的战略规划需跨有荆益,且蜀汉集团内部的荆州派系渴望夺回故土. 其三,蜀汉与东吴实力差距较其与曹魏差距小,且蜀汉居于长江上游,伐吴可利用地理优势. 其四,刘备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孙权背盟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失了大义,而刘备刚刚称帝,举国上下士气正旺.

风险评估:诸葛亮也清楚伐吴的风险。当时蜀汉刚经历汉中之战、刘备称帝等大事,民心不稳,士卒疲惫,并非出征的最佳时机. 且东吴有陆逊等名将,其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一旦陷入持久战,对蜀汉不利. 此外,曹魏可能会趁虚而入,坐收渔利,使蜀汉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刘备伐吴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为关羽报仇:关羽与刘备情谊深厚,二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关羽被东吴吕蒙所杀,刘备出于个人情感和当时的道义责任,欲为其报仇,这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是忠义的表现.

回荆州:荆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刘备集团实现《隆中对》战略规划的关键之地。失去荆州,刘备集团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根据地,也使诸葛亮跨有荆益、两路出兵北伐的战略构想难以实现,因此刘备希望通过伐吴夺回荆州,巩固自身势力范围.

稳定内部人心:刘备集团中许多将士的老家在荆州,他们希望刘备能够夺回荆州。刘备伐吴也是为了给这些老部下一个交代,稳定内部人心,增强凝聚力.

战略考量:刘备看到东吴在赤壁之战后的崛起,担心若不加以制衡,东吴将对蜀汉构成更大威胁。且孙权积极向曹魏靠拢,若刘备北出秦川,孙权可能会趁机进攻峡口,图谋益州。伐吴可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兵力解决东吴问题.

刘备性格中也有快意恩仇的一面,孙权背盟夺地杀将的行为对他来说是一种羞辱,以他的性格难以忍受,因此执意伐吴,欲出这口恶气.

未随军出征:诸葛亮未随刘备参与伐吴之战,因此无法直接进行战略部署与指挥。由于需留守成都,负责处理蜀汉的内政事务,为刘备伐吴提供后勤保障及稳定大后方等支持,诸葛亮无法亲赴前线.

态度及考量:诸葛亮虽未明确劝阻刘备伐吴,但内心是反对的,只是因兄诸葛瑾的关系不便劝阻,且从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看,荆州丢失后他或许也希望夺回。不过,他认为此时伐吴并非最佳选择,存在诸多风险,如蜀汉刚经历汉中之战等大事,民心不稳、士卒疲惫,且东吴有陆逊等名将,一旦陷入持久战对蜀汉不利,曹魏还可能趁虚而入.

战略重心:诸葛亮的一贯战略重心是北伐曹魏、恢复中原,在他看来,东吴并非首要敌人,伐吴会破坏孙刘联盟,使蜀汉陷入两面受敌困境,不利于长远发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