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英雄故事分解
品三国,英雄故事分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品三国,英雄故事分解 > 第38章夷陵之大战

第38章夷陵之大战

加入书架
书名:
品三国,英雄故事分解
作者:
广交天下友
本章字数:
3386
更新时间:
2024-12-02

夷陵之战,乃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间一场影响深远的关键对决,刘备倾举国之力伐吴,却折戟于陆逊之手,而此时诸葛亮在后方的种种作为,成为蜀汉政权于危局中延续生机的关键因素。

战场风云:刘备的进击与陆逊的应对,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于章武元年率大军浩荡出征。其军队水陆并进,沿着长江一路东下,气势汹汹。先锋部队由吴班、冯习等将领率领,迅速抢占长江沿岸多处据点,大军屯扎猇亭,联营扎寨绵延数十里,摆出强攻之势,试图凭借兵力优势,正面突破东吴防线,直捣荆州腹地。

东吴陆逊临危受命,挂帅迎敌。他深谙刘备求胜心切、军队士气虽高但战线过长的弱点,采取避其锋芒、坚守待机之策。陆逊指挥吴军,收缩防线至夷陵一带,依山傍水构筑坚固工事,凭借山水险阻抵御蜀军进攻。蜀军多次发起挑战,吴军皆坚守不出,刘备无奈,甚至派小股部队到阵前辱骂,陆逊依旧不为所动,只是严令士卒谨守营寨,静待时机。

相持数月后,蜀军求战不得,士气渐衰,且因暑热难耐,军队移营至山林茂密、靠近溪水之地避暑,联营布局变得松散杂乱。陆逊敏锐捕捉战机,果断下令火攻。他先派小股部队试探蜀军虚实,确认其破绽后,命吴军士卒各持茅草,趁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点火。一时间,火势借助风势迅速蔓延,蜀军相连的营帐瞬间陷入火海,士兵们乱作一团,相互践踏。

陆逊趁势发起总攻,朱然率部攻破蜀军前锋,截断其退路;韩当、周泰等将领从两翼包抄,蜀军首尾不能相顾,全面溃败。刘备在亲卫拼死保护下,狼狈逃向白帝城,大军折损惨重,出征时的雄心壮志化为泡影。

诸葛亮于后方:力挽狂澜稳局势,诸葛亮坐镇成都,听闻前线兵败,当机立断开启系列举措延续蜀汉生机。在军事上,迅速调遣赵云率预备队前往白帝城接应刘备,赵云领命疾驰,所部军容严整、士气高昂,抵达白帝城后立刻布防,沿周边险要构筑防线,防范吴军乘胜追击,凭借其威名与军事才能,稳住了蜀汉最后的防线。

同时,诸葛亮传令各地关隘加强戒备,严守益州门户,征调周边郡县的兵力、物资向白帝城聚集,补充残军,以备再战。为防曹魏趁火打劫,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以卓越外交智慧陈明利害,既点明吴蜀相争、曹魏得利的现状,又表达蜀汉愿放下旧怨、重修盟好之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吴继续进逼的态势。

在内政方面,诸葛亮安抚蜀中百姓,发布政令稳定人心,强调国家根基未损,鼓励民众继续支持蜀汉政权。他统筹调配物资,保障前线军需与民生供应,积极组织恢复生产,招募流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让农业生产尽快重回正轨,为长期坚守做准备。并且,诸葛亮对各级官吏重新整饬,严明法纪,选拔贤能填补因战争造成的职位空缺,确保政务运转高效有序,凝聚起蜀汉内部各方力量,使政权在夷陵惨败的阴霾下得以艰难延续,保存东山再起的火种。

夷陵之战对三国格局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确立三国鼎立的稳定局面,夷陵之战前,吴蜀联盟破裂,局势动荡。此役后,蜀吴重新结盟,共同对抗曹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三国鼎立均衡局面,且在之后近四十年时间里,各国势力范围基本无重大变化.

改变三国实力对比,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伐吴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了大量能征善战的将士,还失去了荆州这一重要物资供应基地,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难以实现,蜀汉从此元气大伤,在三国中的实力最弱.

东吴巩固地位:东吴成功守住荆州,解除了来自蜀汉的威胁,稳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其国力和军事实力相对增强,在三国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曹魏优势扩大:蜀吴交战,两败俱伤,曹魏坐收渔利,其优势进一步扩大,在三国中占据了最为强大的地位.

影响各国战略调整,蜀汉: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鉴于蜀汉的弱势地位,不得不调整战略,放弃了以荆州为基地北伐的计划,转而加强对益州的治理和开发,以图积蓄力量,从秦川出兵北伐,并与东吴修好,共同对抗曹魏.

东吴:夷陵之战后,东吴虽胜,但也意识到曹魏的威胁,因此在与蜀汉重新结盟后,继续加强长江防线的防御,并在江淮地区与曹魏对峙,同时也注重发展经济和水军力量,以维持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曹魏:面对蜀吴联盟的重新形成,曹魏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时而联吴攻蜀,时而联蜀攻吴,但由于蜀吴联盟的稳固,曹魏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