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麦田里的教书先生
"同学们,贞观之治为什么被称为古代治世典范?"张伟站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就像我们班的小明同学,从倒数第一进步到前十名——李世民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结果硬是搞成了盛世!"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照在张伟那张因激动而泛红的圆脸上。他三十出头,身材微胖,总爱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现代比喻讲解历史,这让他的课成了全校最受欢迎的课堂。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张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开放"二字,"就像我们学校的食堂,什么菜系都有——胡人的馕饼、波斯的葡萄、天竺的咖喱...统统能在长安吃到!"
下课铃响起,张伟意犹未尽地合上教材:"明天我们讲遣唐使,记得预习...哎哟!"他弯腰去捡掉在地上的U盘,突然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
"张老师?张老师!"学生们惊慌的呼喊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
张伟是被一阵刺痛惊醒的。他睁开眼,发现几根麦穗正戳着他的脸颊。金灿灿的阳光刺得他眼泪首流——等等,麦穗?
"这汉子醒了!"一个粗犷的声音传来。
张伟猛地坐起身,这才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麦田里,周围站着五六个皮肤黝黑的农民,男女都有,全都穿着粗布麻衣,腰间系着草绳。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正用耙子警惕地指着他。
"各位...这是在拍戏吗?"张伟下意识摸了摸口袋,手机还在,但信号全无。
农民们面面相觑,老农回头问同伴:"这厮说的甚鸟语?"
张伟这才注意到他们说的是一种古怪的方言,勉强能听懂几个词,但整体晦涩难懂。他改用普通话慢慢问:"请问...这是哪里?"
"怕是个哑巴。"一个包着头巾的农妇叹气,从篮子里取出一个粗陶碗,舀了半碗稀粥递过来,"怪可怜的,许是遭了兵祸的流民。"
张伟接过碗,里面的粥灰扑扑的,漂着几片麸皮。他强忍着不适喝了一口,顿时被粗糙的颗粒感呛得咳嗽连连,引来周围善意的哄笑。
"娘,他在我写的字旁边也画了道道!"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突然叫道。
张伟扭头看去,田埂边的沙地上歪歪扭扭写着"天地玄黄"西个大字,旁边是他无意识中用来纠正的规范楷书。
"哎呀!"一个头戴幞头、穿着稍体面的中年男子不知何时出现在田边,盯着沙地上的字惊呼,"这字法度严谨,笔力遒劲,必是读书人所书!"
农民们立刻恭敬地让开一条路。中年男子走到张伟面前作揖:"在下本村里正王五,不知先生高姓大名?缘何流落至此?"
张伟张了张嘴,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最荒谬的情况——穿越。他低头看看自己,还是那件皱巴巴的格子衬衫和牛仔裤,但明显年轻了许多,手背上那道大学时留下的疤痕也不见了。
"我...我叫张伟。"他决定先应付眼前,"遇到强盗,行李都丢了。"
里正将信将疑,但看到沙地上的字迹,还是客气地说:"先生若不嫌弃,可暂住寒舍。咱们这十里八乡正缺个教书先生呢。"
张伟糊里糊涂跟着里正进了村。沿途的土路、茅草房、木轮牛车,还有空气中弥漫的牲畜粪便味,都在提醒他这不是任何影视城。几个光屁股小孩追着他们跑,嘴里喊着"哑巴先生来了",被里正呵斥着赶开。
当晚,张伟躺在里正家客房的硬板床上,辗转难眠。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比他记忆中任何一个月亮都要明亮。
"贞观二年..."他喃喃重复着晚饭时听到的年号,掏出手机,屏保还是上周春游时和学生的合影。手指划过,相册里全是课件照片和班级活动记录。
"我真的...穿越到了唐朝?"张伟对着月光举起手机,金属边框反射出冷光,"还是唐太宗的时代?"
他突然想起白天课堂上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难道这就是他穿越的原因?
窗外传来打更的梆子声,张伟苦笑着把手机塞回口袋。明天得好好想想怎么在这个时代活下去。教书?他倒是专业对口,但唐代的教学方式他可是一窍不通。
月光透过窗纸洒在地上,形成一片朦胧的光斑。张伟盯着那片光亮,突然想起那个在沙地上写字的孩子。也许...这就是命运给他的提示?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他自言自语道,"好歹我是个老师,到哪不能教书?"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张伟在陌生的时空里,慢慢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