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1日,大连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寒意,却吹不散城市里涌动的创业热潮。童诗涵驾驶着崭新的宝马轿车,缓缓行驶在中山路上。道路两旁,星芒汉堡店橙黄色的招牌在冬日暖阳下格外醒目,透过橱窗,可以看到店员们忙碌的身影和顾客们满足的笑容。
这己经是她今天路过的第七家星芒汉堡店。每一家门店都装修得简洁明亮,统一的VI设计中融入了大连特色的海洋元素,贝壳造型的吊灯、海浪纹样的墙贴,让快餐店多了几分浪漫气息。“没想到短短一年,星芒在大连就开了10家店。”童诗涵喃喃自语,眼中满是欣慰。这些门店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星芒模式成功复制的证明——将地方特色与标准化运营相结合,让每一座城市都能品尝到熟悉又新鲜的味道。
车行至甘井子区,一座占地广阔的现代化厂区出现在眼前。高大的白色建筑上,“星芒汉堡食品厂区”几个蓝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厂区门口,巨大的招聘海报迎风招展:“诚聘30名工人,月入八千,奖金二千!”下方还贴心地标注着:“提供免费食宿,优秀员工可晋升管理层。”
童诗涵将车停在厂区外,望着排队应聘的人群。队伍里有刚从技校毕业的年轻人,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从周边乡镇赶来的务工者,粗糙的手掌紧紧攥着报名表。她想起荆州厂区的发展历程,这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正是星芒不断壮大的基石。
“请问您是来应聘的吗?”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年轻女孩走上前来,笑容灿烂,“这边请先登记信息,稍后会安排面试。”
童诗涵摇摇头,亮出工作证:“我是总部来考察的。现在应聘情况怎么样?”
女孩眼睛一亮:“您是总部的领导啊!从招聘信息贴出去到现在,己经有五百多人报名了。大家都听说在星芒工作不仅收入高,还能学到技术。您看,”她指着不远处的公告栏,“上个月有个员工被提拔为车间主任,现在都能管几十号人了。”
童诗涵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公告栏上贴着一张大红喜报,照片里的小伙子穿着整洁的制服,站在生产线前笑得自信又骄傲。这让她想起赵阳,那个曾经的街头混混,如今己是荆州厂区的骨干力量。星芒不仅提供工作岗位,更搭建了一个让普通人实现逆袭的舞台。
走进厂区内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正在有序运转。自动化的汉堡肉饼生产线、智能包装机、恒温冷库……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童诗涵戴上卫生帽和口罩,在厂长的陪同下参观车间。“我们采用了最新的冷链技术,确保食材从厂区到门店的新鲜度。”厂长介绍道,“而且,我们还专门开发了适合大连人口味的海鲜汉堡,上市后销量一首名列前茅。”
在员工休息区,童诗涵看到墙上挂着的“员工心愿墙”,便签纸上写满了朴实又温暖的愿望:“希望明年能涨工资,给孩子买台新电脑”“想去总部培训,学习更多技术”“攒够钱回老家盖房子”……这些简单的文字,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
离开厂区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厂房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童诗涵站在门口,望着依然排着长队的应聘者,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星芒汉堡从荆州走向全国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平凡劳动者的付出,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品牌继续发光发热,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返程的高速公路上,宝马车飞驰而过,窗外的景色迅速倒退。童诗涵打开车载电话,拨通了李娜娜的号码:“娜娜,大连厂区的发展超乎预期。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这里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城市,特别是在产品本地化和员工培养方面……”
电话那头,李娜娜兴奋地回应:“我正好有个新想法!把各地特色食材融入汉堡,再配上专属的文创包装,一定能吸引更多顾客!”
两人越聊越投入,仿佛己经看到星芒汉堡在全国遍地开花的盛景。当夜幕降临,京城的灯火渐次亮起时,童诗涵的宝马车缓缓驶入三环内的别墅。她下车时,怀里还抱着从大连带回来的特产——海味干货、贝壳工艺品,以及一份沉甸甸的厂区发展报告。
这个夜晚,童诗涵坐在书房的书桌前,在台灯的暖光下认真撰写考察总结。窗外,寒风呼啸,但她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与希望。星芒汉堡的故事,正在一座又一座城市续写,而她,将继续带领团队,在商业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书写更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