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屏幕,李姐那句“你觉得……我们还能拿多久?”像钉子一样扎进我的眼睛。我还没来得及回复,她又发来一张截图——是某财经论坛上一篇热帖的链接,标题写着:“碳中和2.0引爆A股新风口!这些标的必成黑马!”下面己经有不少人跟帖,有喊着要冲进去的,也有怀疑政策真实性的。
我把截图放大,仔细看了眼发帖时间,刚好是十分钟前。
也就是说,这波热度还在继续发酵,而且节奏越来越快。
我坐回电脑前,重新调出那只龙头股的资金流向图。东南亚基金的持仓比例在短短两天内从3%飙升到6%,而那家深圳私募也同步加码,两者的操作依旧精准到像是共享了同一个交易系统。
这不是巧合。
我开始检索“启源咨询”的更多资料。这家公司成立时间短、业务模糊,但奇怪的是,它的社交媒体账号运营得异常专业,几乎每天都有高质量的内容更新,甚至还有几篇被主流财经媒体转载过。
我点开它最近一条微博,发现转发名单里有一个熟悉的ID——张明远的个人账号。
我心头一震。
张明远不是那种会随便转发不明来源内容的人。他向来谨慎,甚至有点洁癖,怎么可能会为这种缺乏逻辑支撑的概念站台?
我立刻打开微信,翻找之前和张明远的聊天记录。半年前他还跟我聊过一次关于绿色能源投资的看法,当时他说:“现在市场上很多所谓的‘概念’都是炒冷饭,真正能落地的项目凤毛麟角。”
可现在,他在公开场合说的却是另一套话。
我越想越不对劲。
就在这时,赵哥打来了电话。
“你看到那个报告了吗?”他问。
“你是说那份内部预测?”我说,“里面根本没有提到‘碳中和2.0’这个说法。”
“对。”赵哥语气低沉,“我己经让朋友去查了,发改委那边根本没这个提法。而且,他们最近也没有发布新政策的计划。”
我心跳加快:“那这是谁在推?”
“不清楚。”他说,“但我可以告诉你,监管层己经开始关注这件事了。只是目前没有实质证据,不好立案。”
“那李姐怎么办?”我问,“她己经进了不少仓位。”
“你得劝她出来。”赵哥语气坚定,“再拖下去,等风停的时候,她会被埋在里面。”
我沉默了几秒:“但她不愿意走。”
“那就别让她再加仓。”赵哥顿了顿,“你现在最该做的是搞清楚那个姓王的到底是谁。”
挂掉电话后,我再次搜索“王”与发改委相关的关键词。这次我换了几个关键词组合,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线索:三年前被调查的那位王处长,名叫王振国,离职后去了上海一家叫“启源资本”的公司担任顾问。
而这家“启源资本”,正是“启源咨询”的母公司。
我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
我立刻把这条信息整理好,准备发给李姐。可当我点开她的聊天界面时,却发现她刚刚又发来一条语音。
“陈宇,王刚给我打电话了。”她说,“他说政策文件己经进入最后审批阶段,下周就会公布。而且,他己经联系好了几家大资金,准备集中拉升股价。”
我握紧手机,手指关节发白。
“你相信他?”我问。
“我相信数据。”她说,“你看最近几天的量能,明显有大单进场。这不是散户能带起来的。”
“但他们不是来长期持有的。”我说,“他们是来收割的。”
“那你告诉我,谁不是来赚钱的?”她语气突然激动起来,“陈宇,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我告诉你,这次不一样。我不是第一次炒股,也不是第一天进市场。我看得懂盘面。”
我咬住嘴唇,心里一阵烦躁。
“李姐,这不是技术问题。”我说,“这是动机问题。这些人不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而是为了制造泡沫。”
“可只要有人接盘,我就不会亏。”她说,“你不懂,我现在手里还有绿科电力的仓位,我不想错过这一波。”
我猛地站起来,走到窗边。
夜色依旧沉沉,远处写字楼的灯光像星星一样密密麻麻地亮着。我想起当初我们一起研究绿科电力的日子,那时我们彼此信任,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而现在,我们站在了两个世界。
“你真的决定加仓?”我问。
“我己经下了单。”她声音平静,“第一批仓位今天上午就己经成交了。”
我闭上眼,感觉胸口压着一块石头。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低声问。
“意味着我要搏一把。”她说,“你也知道,我们靠绿科电力赚的钱,远远不够。”
我沉默了很久,才开口:“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是个局呢?”
她没说话。
我继续说:“王振国曾经因为内幕交易被查过,现在他又出现在这里。这不是巧合,是蓄谋。”
她终于回应:“可就算他是骗子,只要政策真的出台了呢?”
我愣住了。
“所以你是在赌?”我问。
“对。”她轻声说,“我在赌。”
我望着窗外,路灯下有一只流浪猫正蹲在垃圾桶旁边,警惕地环顾西周。它的眼神让我想起自己刚入市那年,也是这样,既害怕又渴望。
我缓缓开口:“那你告诉我,如果风停了,你会怎么办?”
她沉默了几秒,然后说:
“那你就得帮我跑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