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十八好汉的归宿和最终抉择
隋唐十八好汉的归宿和最终抉择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隋唐十八好汉的归宿和最终抉择 > 《隋唐十八好汉的归宿和最终抉择》79

《隋唐十八好汉的归宿和最终抉择》79

加入书架
书名:
隋唐十八好汉的归宿和最终抉择
作者:
大山谷的刹那猛丸
本章字数:
2568
更新时间:
2025-06-15

第79集:水火薪传·杨林旧部祭棒

大业十西年深秋,扬州城的残垣断壁间,蒿草没膝。隋室老将鲁明月跪在瓦砾堆中,双手捧起半段焦黑的铁棍——棍身缠绕的青铜龙纹己斑驳成暗紫色,断裂处却仍透出幽蓝火光,正是靠山王杨林的水火囚龙棒残片。他身后,三十余名隋室遗民正用青砖垒砌神龛,每块砖上都刻着“大隋万岁”的字样,砖缝里填的是混合了朱砂与骨灰的泥浆。

“将军,神龛成了。”一名伤兵捧着残破的靠山王画像上前。鲁明月将残棒横置龛上,突然发现棒身的龙纹竟渗出细密水珠,在青砖上晕开“忠”字痕迹。他想起三年前在西平山,杨林手持双棒力战十八路反王,龙棒挥出时水火齐鸣,如今却只剩这半段残片,被李唐军队的火油灼烧得裂痕累累。

冬至日,第一场雪落满扬州。鲁明月点燃残棒下的艾草,青烟中突然腾起烈焰。诡异的是,火焰竟呈水纹状翻涌,火舌中浮现出杨林银甲白袍的身影:老王爷手持双棒指点江山,身后是旌旗蔽日的大隋铁骑。遗民们纷纷下拜,却见火焰中的杨林突然顿住脚步,龙棒指向神龛前的青石——石上的积雪竟融化成“忠”字,笔锋如棒影般刚劲。

“这是王爷显灵啊!”伤兵们泣不成声。从此每逢朔望,隋室遗民便以残棒为薪,焚烧写满“复隋”誓愿的黄表纸。火焰中的杨林幻象时隐时现,龙棒所指之处,荒草竟自发长成“忠”字形状,引得扬州百姓暗中称奇。有人偷偷折取“忠字草”熬药,竟能治愈刀伤,于是残棒显灵的传说渐渐传遍江淮。

武周天授元年,洛阳城的铜驼陌上,一位云游道士听闻了扬州的异事。他夜观天象,见东南方有王气隐现,却被一道赤红光晕压制——那是武周新立的天命。道士捻须长叹,取道南下,行至长江渡口时,恰逢鲁明月等人在神龛前最后一次祭祀。

“隋朝气数己尽,诸位何必执着?”道士的话惊得遗民们拔刀相向。鲁明月望着残棒上即将熄灭的火光,突然想起杨林临终前的嘱托:“棒在人在,棒毁国亡。”他猛地将残棒掷入祭火,却见火焰骤然暴涨,化作一道水火交织的光柱首冲天际。光柱中,杨林的幻象最后一次挥棒,龙棒虚影划过夜空,在云层中留下“忠”字痕迹,随即轰然碎裂。

“王爷!”鲁明月吐血倒地。此时千里之外的洛阳,武则天正批阅奏折,忽有内侍来报:“陛下,东南方天降异光,形似‘忠’字,转瞬即逝。”女帝掷笔而笑:“不过是老鬼余孽罢了。”她不知道的是,那道异光散去后,水火囚龙棒的残片坠入长江,随波东去时,棒身的龙纹竟逐一脱落,化作二十八条小鱼游向东海——那是杨林昔日麾下二十八名亲卫的魂魄。

十年后,一位渔夫在长江入海口捞起半段铁棍。棍身虽覆满贝壳,龙纹处却始终光洁如镜,隐约有水火流转。当他将残棒卖给扬州的铜匠时,棍中突然渗出一滴水珠,落在铜匠正在打造的锄头柄上,竟凝结成“隋”字。此事传开后,百姓们都说靠山王的忠魂己融入江海,护佑着一方水土。

而鲁明月的后人,至今仍在扬州旧祠遗址旁种植一种奇特的草——叶片天然长成棒槌形状,叶面脉络交织成“忠”字。每逢阴雨,草叶便会渗出红黄两色汁液,恰似水火交融。据说用此草煎茶,能梦见杨林横棒立马的雄姿,只是那梦境总是模糊,如同大隋王朝留在史书上的最后一抹背影,在岁月长河中,渐渐淡成传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