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集:铁枪镇海·来护儿庙食香火
唐永徽元年深秋,渤海湾的浪涛拍打着碣石,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碣石旁的渔村码头上,老渔民王老大正用猪毛刷蘸着新宰的猪血,细细涂抹在庙门前的铁枪上。那杆铁枪粗如儿臂,枪尖刺向苍穹,枪身缠绕的铜链在海风中哗啦作响,链节间竟卡着数片银蓝色的鱼鳞,在秋阳下闪着诡异的光。
"爷爷,铁枪又挂鱼鳞了!"孙子指着枪尖惊呼。王老大眯眼望去,只见枪头三棱形的血槽里,果然嵌着几片比巴掌还大的鱼鳞,鳞片边缘泛着寒光,恰似来护儿当年破阵时枪尖挑落的敌将甲片。他想起五十年前,隋将来护儿率水师征高句丽时,这杆重达二百八十斤的铁枪在船头一挥,便能掀起三丈高的浪墙,如今枪虽成庙中神物,煞气却丝毫未减。
铁枪将军庙建于唐初,是渤海渔民为纪念来护儿所建。庙中石碑记载:"隋将护儿,铁枪镇海,倭寇不敢犯境。"但碑文下半部己被海风侵蚀,隐约可见"大业十三年,枪沉渤海"等字样。渔民们都说,来护儿当年兵败自尽,铁枪却自沉海底,首到某年中秋,潮水退去三十里,铁枪竟插在礁石上,枪尖还挑着倭寇的首级。
每逢中秋月圆,庙中便会举行盛大的祭枪仪式。这夜三更,王老大率全村渔民抬着三牲祭品来到庙前。当第一炷香插入香炉,铁枪突然发出嗡鸣,枪身的铜链自动解开,"哐当"一声砸在石板上。众人惊呼声中,铁枪竟自行拔地而起,枪尖首指渤海深处,枪身腾起蓝汪汪的火光,如同一道流星射入海中。
"将军显灵了!"渔民们纷纷跪拜。刹那间,海面掀起滔天巨浪,铁枪在浪涛中如蛟龙般翻腾,每一次挥舞都激起数丈高的水墙。远处的倭寇船队正悄悄靠近,见状吓得魂飞魄散——他们船桅上的鬼头旗,竟被无形的枪风绞成碎片,三艘领头的倭船突然进水,在铁枪划出的光圈中缓缓沉没。
王老大跪在沙滩上,亲眼看见铁枪在海中搅动出巨大的漩涡,潮水竟应声退去三丈,露出海底的礁石。更神奇的是,铁枪回庙时,枪尖上除了倭寇的鬼头刀,还挂着一串尺余长的大鱼鳞,每片鳞上都刻着模糊的"护"字,仿佛是大海对将军的馈赠。
这事很快传遍了渤海沿岸。从此每逢出海,渔民必以猪血祭枪,祈求风调雨顺。而铁枪也从未让他们失望:凡祭过枪的渔船,网中必无杂鱼,且总能避开海难。有一次,一艘商船在海上遭遇风暴,眼看就要触礁,船上的老艄公突然想起铁枪的传说,连忙朝着碣石方向磕头。顷刻间,一道蓝光从海面飞来,正是铁枪虚影,枪尖挑起商船,竟在浪尖上划出一道平坦的水路。
贞观年间,一位被贬的史官路过渔村,见庙中香火鼎盛,便考据碑文撰写志怪。当他用清水擦拭碑身时,赫然发现剥落的石皮下,竟刻着"唐初名将来护儿"的字样。史官大惊,想起《隋书》中记载来护儿战死后,其子曾盗其尸归葬,难道这铁枪真的有灵,自沉渤海后又显圣护民?
这年冬天,渤海突发海啸,巨浪眼看就要吞噬渔村。王老大率人抬出铁枪,枪身却异常沉重,仿佛吸足了海水。当他们将铁枪插在村口时,枪尖突然迸射金光,在空中划出一个巨大的"镇"字。说来也怪,那海啸冲到"镇"字前,竟如遇到无形堤坝,瞬间退去。事后,人们发现铁枪表面布满盐霜,枪膛里还倒出数枚倭寇的牙齿——原来这枪不仅能镇海,更能吞噬敌寇的怨气。
如今,铁枪将军庙依然矗立在渤海之滨。庙中的铁枪虽历经千年海风,却从未生锈,枪尖的寒光仍能令海鸟绕行。每年中秋,当地百姓仍会举行祭枪大典,当香火最盛时,总能看见铁枪在庙中自行转动,枪影投射在海面,恰似来护儿当年横枪立马的雄姿。而庙前的礁石上,至今留有铁枪插下的痕迹,每当潮水退去,那些痕迹便会渗出咸水,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如同将军未干的血汗,永远守护着这片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