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穿越破落家,他在南宋杀疯了
博士穿越破落家,他在南宋杀疯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博士穿越破落家,他在南宋杀疯了 > 第61章 备战府试

第61章 备战府试

加入书架
书名:
博士穿越破落家,他在南宋杀疯了
作者:
大慈大悲的陈凯云
本章字数:
4298
更新时间:
2025-01-17

李星辰与父母道别,嘱咐父亲母亲,现在有钱了,该修修房子,请几个人在家里帮帮忙了。

然后踏上了返回县学的路。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的心情格外轻松。

路边的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远处的田野里传来阵阵蛙鸣,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回到县学已是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金红色。

学堂里静悄悄的,只有几盏油灯发出昏暗的光芒。

沈知行和赵子昂在书房温书。

李星辰走进自已的房间,点亮了油灯,拿出书本,开始温习功课。

窗外,夜色渐浓,一轮明月高悬在空中,洒下清冷的光辉。

府试的难度比县试要大得多,他必须抓紧时间温书。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李星辰坐在书桌前,他翻阅着一本本厚厚的书籍,仔细地研读着每一个字句。

上舍的书房里,李星辰、赵子昂和沈知行三人正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学习着。

又一天,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李星辰的案头。

他正专注地翻阅着《春秋》,眉头微蹙,神情凝重,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府试的难度远超县试,不能有丝毫懈怠。”李星辰轻声自语,目光扫过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典籍。

这些书籍,大多是他从旧书摊上淘来的,每一本都留下了他翻阅的痕迹。

自打县试结束,已经过去了三天。这三天里,他和赵子昂、沈知行三人便一直在上舍苦读。

虽然已经通过县试,但府试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整个信州府下辖的八个县,能人异士不计其数,每个人都在为这场考试倾尽全力。

“星辰,你看这道题如何理解?”赵子昂指着手中的策论题目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

他身材瘦削,眼神中透着几分焦虑,显然这段时间的高强度学习让他有些吃不消。

李星辰放下手中的书卷,凑过去仔细阅读。

这是一道关于民生的策论题,要求考生论述如何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这题目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需得有真知灼见方能答好。

“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李星辰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不能一味空谈仁政,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改良农具、兴修水利、发展商贸等具体措施。我们不能只做纸上谈兵的赵括,要做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实干家。”

一旁的沈知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确实如此。看来,得多读读那些实务类的书籍了。”

“府试考官最看重的就是实用性。”李星辰继续说道,“我们要在答卷中展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刻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毕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得好!”三人正讨论得热火朝天,周教谕和马直讲联袂而来。

他们脸上带着赞许的笑容,显然对这三个得意门生的勤奋十分满意。

“我可不是迂腐老夫子,所以你说的这八个字要牢记。”周教谕顿了一顿:“你们三个,最近的进步老夫都看在眼里。”周教谕捋着胡须,笑眯眯地说,“不过,光是自已埋头苦读还不够,还得掌握一些应试的技巧。”

“还请先生指点迷津!”三道身影齐刷刷拱手,李星辰、赵子昂和沈知行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迫切。

窗外的知了正在枝头聒噪,上舍内却是一片肃穆。

周教谕捋了捋胡须,目光在三人身上逐一扫过,那眼神仿佛能看透人心。

马直讲接过话茬,语气沉稳中带着几分严厉:“府试与县试不同,不仅要考你们的学识,还要考你们的见识和应变能力。”

他停顿片刻,加重语气道:“但是重点的重点,就是对于经义的掌握!所以,从今天起,我们会对你们进行特训,专门训练你们的做经义方法,以及应对各种突况的能力。”

话音刚落,三个年轻人的眼中都闪过一丝期待与忐忑。

他们都知道,能得到两位先生的亲自指导,这是何等的机缘。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如同一场漫长的苦修。

周教谕和马直讲对三人进行了近乎严苛的训练,每日从辰时开始,直到日落西山。

他们不仅详细讲解了府试的各种注意事项,更是将历年府试主考官的性格和喜好娓娓道来。

“这位钱大人最是讲究'义理'二字,”周教谕一边翻着手中的册子,一边说道,“上次府试有个学子文采斐然,却因为理解偏差,硬生生与经义背道而驰,最后名落孙山。”

马直讲则是拿出一摞旧试卷,指着上面的批注道:“看到没有?这些都是前人的得失,你们要引以为戒。答题时要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周教谕站在窗边,他神色严肃地说:“记住,卷面整洁也很重要!字迹要工整,布局要合理,千万不要涂涂改改,免得给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

“还有,”马直讲接过话头,眉头微皱,“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审清题意,不要答非所问。宁可答得少一点,也不要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

就这样,三人开始了魔鬼式的训练。

每天上午做两篇经义。下午则由两位先生轮流点评,指出问题所在。

“这处引用《论语》不够恰当,”周教谕指着李星辰的文章说道,“应当用《孟子》的典故更为贴切。”

“子昂啊,你这段论述虽然有理,但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马直讲摇头道,“要看题目本质啊。”

沈知行的文章则常常因为过于简略而被批评:“你这样写,主考官怎么知道你理解有多深?要适当展开论述。”

刚开始的时候,三人确实苦不堪言。

李星辰的手腕经常酸痛得抬不起来,沈知行更是两眼发黑,险些趴在案上睡着。

就连一向沉稳的赵子昂,也不时揉着发胀的太阳穴。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三人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

每天写的经义越多,他们就越发现自已的进步。

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经文,现在竟能举一反三;

从前需要绞尽脑汁的论述,如今已能行云流水般写出。

“没想到短短半月,就有如此长进,”一天傍晚,赵子昂感慨道,“多亏了两位先生的悉心指导。”

李星辰和沈知行深以为然地点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