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曹叡喜得一子,因为前面出生的儿子夭折了,现在又有了一个儿子,而且还是皇后的儿子,将来可做自已的继承人,曹叡很高兴,大赦天下。
曹叡大赦天下,也是为了给这个儿子增加福寿,希望这个儿子能够平安长大,不要再夭折。
有人看不惯在皇帝和大臣面前都能巧妙逢迎被皇帝所亲近器重的刘晔,便向皇帝曹叡参奏刘晔:“刘晔不尽忠心,善于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献媚迎合,请陛下试一试,和刘晔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同,便可以证明刘晔的献媚迎合,还望陛下不要太亲近这等只知献媚迎合的人。”
曹叡经过一番试探,发现果然如那人所说,刘晔确实善于迎合,于是便疏远了刘晔。
刘晔发现皇帝疏远自已,心神不定,因而发病,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后曹叡又让刘晔出任大鸿胪。
自已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皇帝却疏远自已,刘晔心中对皇帝曹叡感到失望。
一天刘晔想到占据半壁天下的蜀汉,想到自已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是汉室宗亲,心中生出了投靠蜀汉的想法。
想通之后,刘晔的心情得以好转。
不过,现在不好脱身,刘晔也只能该干嘛干嘛!
孙权闲着闲着又想搞事情了,孙权派遣中郎将孙布诈降,引诱扬州刺史王凌前来,想要干掉王凌,向北扩充一下地盘。
孙权让人在阜陵设下伏兵,让孙布派人告诉王凌,道路太远,不能前去,请求王凌出兵迎接。
王凌把孙布的请降书向上呈报,请求出兵相迎。
征东将军满宠谨慎,心存怀疑,认为孙布很有可能是诈降,不给派军队,而且还替王凌写了一封回信给孙布。
“你知道邪正之分,想要避开灾祸,顺应天意,脱离暴政,归顺大魏,非常值得嘉许。
我本打算派兵迎接,可是想着兵少不足以保护你,兵多则事情必然远近传播。
请暂且先对你的意图严加保密,等到时机合适时,再做部署。”
满宠接到皇帝的命令要入朝,临行前叮嘱留府长史:“你记住,如果王凌想要去迎孙布,一定不要给他军队。”
“是,将军。”长史记住了满宠的吩咐。
王凌来要兵,长史按照满宠的吩咐不给王凌军队。
要不到兵,王凌只能派遣麾下一名督将率领步、骑兵七百人前去迎接孙布。
孙布趁夜袭击前来迎接自已的魏军,督将逃走,魏军兵士死伤过半。
吴国都城,隐蕃发现孙权并没有真正的信任自已,听说有人向孙权告发自已徇私枉法、胡作非为,仓促发动叛乱,叛乱受阻,隐蕃自知难以成事,只好偷偷逃跑,但还是被抓了回来。
因为与阴蕃交好的人不少,隐蕃叛乱,使得不少人受到了牵连影响,首先遭殃的就是与隐蕃关系最好的廷尉郝普,左将军朱据也受到影响被孙权罢官。
十二月,魏国大臣华歆去世。
年事已高的赵云,也在十二月病逝。
刘禅得到赵云病逝的消息,追谥赵云为“忠勇侯”,并追谥赵云与已经离世数年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为先帝麾下五虎上将。
这一年,魏国、吴国没有出兵攻打大汉,刘禅也就没有进行征兵。
次年正月,孙权的小儿子建昌侯孙虑去世。
太子孙登从武昌入朝劝慰孙权,诉说自已久离京城父母,不能尽到儿子的孝道,孙权问起陆逊,孙登诚恳的和孙权说陆逊忠心勤恳,没有什么可顾虑担忧的。
孙权将孙登当成继承人培养,考虑到自已年事已高,说不定过不了几年自已的身体就不行了,便将孙登留在了建业。
曹叡的爱女曹淑去世,曹叡极为悲痛,追谥为平原懿公主,在洛阳建庙,在南陵安葬,取甄后已亡的侄孙甄黄与她合葬匹配,追封甄黄为侯爵,并为他选立继承人,承袭爵位。
曹叡的爱女曹淑去世,曹叡又重视后事,影响不小,消息快速传开,刘禅也得到了消息。
五月,曹叡的儿子曹殷去世。
先是爱女夭折,现在唯一的儿子又夭折了,对曹叡又是一个打击。
曹叡回首最近几年,坏消息是一个接一个,子嗣尽数夭折,曹叡不由得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已真的没有当皇帝的命,又或者魏国的气数要尽了!
曹叡变得颓废了不少,一时间也没有心思谋划盘算攻入关中收复长安的事情了!
不过,曹叡没心思,其他大臣还想在早日扩军出兵收复关中之地。
等皇子曹殷的后事处理后,魏国有大臣引导官员将领上书曹叡,请求扩军备战,早日出兵收复长安,免得蜀汉彻底在关中站稳脚跟。
作为魏国的官员将领,大多数官员将领都不希望魏国走向灭亡,他们或为公心或为私心,都不希望蜀汉在关中站稳脚跟消化关中之地和关中以西各郡。
并不是他们有多么忠诚于曹魏,大多官员将领主要还是为了自已的后半生着想。
毕竟若是蜀汉消化关中之地和关中以西各郡,那蜀汉的国力将大幅度提升,或许要不了多少年便能够灭亡魏国。
魏国的官员将领作为魏国的既得利益者,大多数官员将领自然是不希望魏国灭亡。
魏国不灭,大部分官员将领都能够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
若是魏国灭亡,那他们的下场可就不好说了!
毕竟他们这些魏国的官员将领对于大汉来说,算是叛逆,若是让蜀汉统一了天下,或许会进行清算。
哪怕看准时机主动投靠蜀汉,得以保留现在的官位俸禄,那也有可能会受到蜀汉官员将领的排挤打压甚至诬告。
对于蜀汉旧臣和他们,蜀汉皇帝自然是更加信任蜀汉旧臣,比起难以预料的未来,他们更希望维持现状,当魏国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