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合计,子辛便与攸侯喜快马加鞭前往殷都。
作为商朝南土防御的中流砥柱,商王很重视两人的到来,在听取了战局失利的汇报,明白主要责任归咎于东夷的支持,所以对于战事失利并未过多指责。
两人除了“请罪”之外,也说明了来意:
“淮夷之所以嚣张,全仗东夷撑腰。如今东夷大军南下,依儿臣之见,此为百年一遇的良机。”
“辛儿的意思是?”
“儿臣认为不如分兵两路:一路由父王亲率王师,首捣东夷,可永绝后患;另一路由儿臣与攸侯喜统领南土残部,全力围剿淮夷。如此一来,敌首尾不能相顾,必能扭转战局!”
或是兹事体大又过于突然,子辛言毕,朝堂一片沉寂。
“此计甚妙!”站在殿侧的比干率先颔首:“东夷势大,平日若兴师讨伐,必耗损甚巨;此刻趁其不备而击之,必然事半功倍。”
箕子也抚着胡须附和:“若东夷回防王师精锐,则淮夷外援既断,彼败局必定矣。”
一时内臣们纷纷点头赞同,殿内一时议论声西起,都觉得这是条良策。
唯有王座上的商王依旧沉默不语,似乎没有反应。
子辛的心慢慢提了起来——商王这副模样,怕不是又要吝于出兵。
“父王?”“大王?”
许久,帝乙才突然感慨一声:“多少年啦,终于……”
原来他也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一时竟有些激动,毕竟为了这一天,己经等待了太久。商王当即拍板——“此事既决,孤决意发举国之师,誓灭东夷,以靖边患!”
只不过帝乙稍稍“改动”了两人的建议——
“辛儿听令,孤命你为东征大将军,总领王师及诸侯联军,专司伐夷之事!”商王声如洪钟,目光扫过阶下,“另命鄂、攸二国合兵,由子喜为帅,专攻淮夷。尔等需互为犄角,不得有误!”
子辛闻言五味杂陈,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不管如何,得到商王的首肯后,两人信心倍增。
虽然仍被商王“算计”,但子辛能够接受;攸侯喜喜极而泣,当即辞驾返回封地,连日整饬兵马,以备出征。
……
兵贵神速,此战关键,定要赶在东夷大军回师前出击。
为此,商王最终并未昭令诸侯出兵,而是仅以“王师”出征。
此时,子辛最担心的是,与淮夷签订和约之后,东夷大军的动向。于是,密令棘召集了麒影部进行打探。
不久,棘即探得消息:“东夷军队依旧在淮河流域虎视眈眈,并未撤离。”
子辛闻言喜出望外。“不过,”棘话锋一转:“淮夷好像也没闲着,兵马调动频繁。”
“哦,这又什么情况?”
原来在子辛和攸侯喜争论的时候,敌方两家也早在合作中产生了罅隙——
淮夷的初衷,仅是希望借东夷之手尽快打败鄂国和攸国,但也害怕“请神容易送神难”,东夷会借此机会赖着不走,重温“宗主国”的旧梦,这也是徐安选择与子辛议和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东夷来说,不远千里来此协助作战,不仅仅是协助盟友共同拒商,他们也希望在此战分一杯羹,扩大实力和影响力。
万万没想到大好形势下,淮夷竟私下议和结束了战斗,使东夷劳师远征却几乎没捞着啥好处,这让其心生不满。
所以两家明面上精诚合作,暗地里又激烈较量着。
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东夷,淮夷王徐安更害怕鄂国的发展势头,也源于报复和夺回曾经领地的殷切期望,最终选择妥协,再一次与东夷联合。
于是他们也将与子辛的和谈当做“缓兵之计”,秘密整军备战,准备来个“瞒天过海”,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子辛得知情况后不禁笑了,原以为自己“背信弃义”,没想到淮夷王也同样“不讲武德”,都不容易呀。
既如此,那也没啥好说了,唯战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