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破盘子
“尊敬的旅客您好,前方到站是许昌,请您带好随身物品……”
随着火车上响起的报站声,很多人从座位上起身,取下行李架上的物品,提前在上下客门前排队。
其中一道门前蜷着一个戴了黑色鸭舌帽的姑娘,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面貌,只知道皮肤很白,唇色很淡,乌黑的长发随意挽了个低马尾。
她背靠车厢壁席地而坐,身上的休闲服脏兮兮的,像是从哪个工地上回来的一样,怀里抱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行李袋,等到列车行进速度变慢,缓缓进入许昌站内时,才不紧不慢地站起来,从一个铁皮盒里倒了一颗白色含片放进嘴里。
这班车是最老式的绿皮火车,下车时还要小心翼翼地踩几级老钢台阶,待车门打开,她轻轻松松地拎着行李袋,一步跃下去,行李袋里隐约传出瓷器相互摩擦的声音,惊得身后众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她顺着廊道走出去,路边等着一个身高一米八几,头发有些自然卷的小伙子。两人年龄相仿。
见她出来,小伙子上前几步,抖着手指她,
“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你坐最慢的火车回来就算了,还用个行李袋子装?”
女孩一抬头,露出一双黑白分明的杏眼,
“不然呢?你们办公室抠搜得要命,一天就给80块的出差补贴,合着我不吃不喝,再掏空老底儿给你弄个镶金边儿的保险箱来装这几个破盘子?”
她火力全开,引来了周边路人们的注目礼,小伙子自知理亏,连声哄道,
“好好好,姑奶奶,小点声儿,也就你敢叫它们破盘子。”
他开了后备箱,却依旧对行李袋怵得不行,仿佛只要他一过手,盘子就要碎成粉末了。姑娘轻嗤一声,随意地把行李袋塞进去,反身坐上副驾驶闭目养神。
这姑娘叫庄姜,是许昌市民间文物保护所考古科的科员,常年出差在外,收集一些流落民间的老物件。
小伙子叫殷鹏,是文保所办公室科员,兼任着人事、仓库管理、后勤保障等各种职能,每次庄姜带东西回来他都会第一时间来接。
办公室还有个主任叫赵晚晴,苏州人,快人快语,锱铢必较,也是因为太较真了,不怎么受人待见,好在殷鹏是个嘴甜又好看的,只要他在,办公室就都玩得转。
虽然叫着文物保护所,内部设立的部门、岗位也和文物保护局类似,可他们和政府部门毫无关系,是纯纯的“民间”组织。
之所以这样叫,一方面因为老板王明是从政府部门退下来的,他就习惯这么管人,另一方面则为了唬人,干他们这行,和博物馆、文物局甚至公安打交道的时候都不少,叫个民间文物保护所,方便行事。
文保所的办公地点在郊区一栋自建的小楼里,和许昌车站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要不是殷鹏来接,她还打算花3块钱再坐个绕城公交,一路晃悠回去。
殷鹏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在服务保障领导方面无可挑剔,车开得稳当,庄姜把副驾驶座位放倒,睡得异常解乏。
“哎呀呀!庄庄回来啦!”
等到车子开进文保所大院,刚一下车,所长王明就亲自迎出来,身后还跟着表情严肃的副所长贾涌泉,他看起来毫不在意的样子,实则步伐不断加快,生怕落后王明太多。
“大老王,你够了。”
庄姜翻了个白眼,嫌弃得很,每次她淘回来好东西,他就殷勤备至,“庄庄 庄庄”的叫,可要是有什么苦活累活,他就会叫她“小庄”,一副要对她委以重任的样子。
殷鹏还是不敢碰行李袋,只是开了后备箱,无助地望着她。庄姜伸伸懒腰,从行李袋里拽出一床被塑料布裹住、团得不像样的被子,转手塞到大老王怀里,自己拎着行李袋回宿舍了。
眼看着宝贝又先到了大老王手里,贾所长再不矜持,上前来翻着那一团被子看,这才发现,庄姜用被子和泡沫纸一类的东西做了减震层,把几个盘子好好的护在里面,中间还做了支撑和真空处理。
“走,拆了看看。”
大老王又叫了社会文物科的王科长,三个小老头在文物鉴定方面都有一定建树,喜滋滋地往楼上去了。
员工宿舍在文保所顶楼,就是用空心砖另搭出来的几个小房间,分别用做员工休息、洗漱、洗衣,露台上还接通电源,用彩钢板隔了个小厨房。
虽然听起来功能齐全,但庄姜172的身高,伸首胳膊就能摸到天花板,秋冬天冷的时候取暖靠抖,用个吹风机也容易跳闸,与其说是宿舍区,不如说是违建更合适。
所里有自己的食堂,掌勺崔大姐做胡辣汤和烩面的手艺一绝,但现在早都过了饭口,她也实在懒得下楼,索性烧水泡了两盒泡面,等待期间草草地洗了个澡,顶着湿漉漉的头发,稀里呼噜地把面吃了。
此行去的是信阳周边的一个村庄,大老王不知从哪里打听的消息,说村里赶集卖青花大盘的摊子上里混着明代的真品,兴冲冲地派她去“淘宝”,可村里的集是流动大集,庄姜足足跟了半个月才摸出头绪。
集市上根本没有什么卖青花大盘的商贩,甚至正经的市场经营者也没几个,更多的是周边村落的老人。
信阳地少人多,他们年纪大了,有退休金的寥寥无几。家里的旧盘子、老家具,手工编的扇子、筐子,院子里应季的瓜果梨桃……只要有的就他们都会摆到集市上来,能换点钱就换点钱,换不了也就当瞧个热闹。
这次带回来的几个青花大盘,是她在一个九旬老人的摊子上找到的,一同在售的还有陈旧的农药背包喷壶器、几块玻璃粘成的长方体鱼缸、花盆花肥……
当时这几个盘子叠在一起,被大大小小的东西挡住,只露出一小块波浪形的圆边,上面还覆着厚厚的灰尘。要不是庄姜眼力好,很容易就被错过了。
老人显然不知道这几个盘子的真实价值,只当是和超市里买酸奶泡面常送的那种青花大碗一样,是随处可见的东西,加上又是家里用旧了的,给庄姜开价时还有些心虚,
“十五块钱一个。”
他看起来实在缺钱,庄姜故作犹豫后答应,又佯装对摊子上的其他东西也感兴趣,花大几百买下了那个接缝处玻璃胶打得像狗啃的似的鱼缸和几个奇丑无比的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