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新居第一天,吕世昌失眠了。好在一夜过去,无事发生。
过了两日,朱元璋依旧没来找他麻烦。反而是太子再次前来与他相商煤炭商会之事。
这两天,吕世昌也在家里做了些准备。为了让朱标相信他所说一切为真。他在家里建起一座窑炉,找来大量油脂。
窑炉经过升级,火力十足,烧点玻璃完全不是问题。香皂更简单,原料人手充足,随时可以做出来。
他打算当着朱标的面,将玻璃、香皂做出来。让他亲身感受一下工业化的神奇。
至于为什么吕世昌懂那么多?
因为他看到过啊。
如果不是脑域被开发出来,吕世昌也不知道,他在有意无意间,接触过如此多知识。
互联网时代,别说造玻璃、枪械、香皂的方法,就是原子弹原理,他都看到过。只不过,当时没什么用,大多看过就忘。
如今,记忆变清晰。这些知识就成了他日后将大明带入工业时代的契机。
再加上金手指加速改良,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烧玻璃的窑,正常来说,在吕家建窑,肯定没办法烧出玻璃来。吕世昌升级之后就不同了。卓越级窑炉连炼钢都可以,何况是烧玻璃。
吕家大厅。
进到厅堂,两人见礼,双方人马分两边坐好。
真正开始行事之后,太子与吕家心腹皆要参与其中。
吕世昌一方让吕福、刘三做为管事进入商会。太子一方,人比较多,共有十余人,大部分是太监,少部分是工部抽调出来的大匠。
会议主要分三部分进行。
一:如何建立大明煤炭商行
二:如何建立煤炭行会。
三:如何应对朝堂反扑
大明煤炭商行建立最为简单,主要是招工,提供技术,进行煤矿开发、煤炉打造,经营贩卖。
煤炭行会,相对复杂一点。需要提前制定好相关制度,体系,协调各方势力。还需要在煤炭见光后,速度开展招商,想办法拉权贵士绅入伙。
应对朝堂反扑则与宣传舆论有关。工作上,有两大部分,一是宣传煤炭、二是宣扬太子在此事上对百姓的奉献。
整场会议进行了一天,大致框架被确定下来。之后,安排人手按部就班行事即可。
会议结束,手下一一散去。
护卫守在外面,朱标单独跟在吕世昌身后,进入吕家后院。
一路上,他都有点汗颜。因为在某些事上,吕世昌的方案实在有点不够光明磊落。
他倒是不反对用手段。就是吧,光明正大讨论如何用阴谋诡计,总让他感觉自己不是好人。
两人来到己做好的玻璃样品前,吕世昌见朱标魂不守舍,不由得轻声呼唤:
“殿下?”
“嗯?”朱标被惊醒,看向吕世昌,只见他身边放着几十件琉璃制品。
“这就是玻璃?”
“正是。”吕世昌递过去一只玻璃杯:“如何?此物,殿下觉得价格几何?”
“几十两总是要的吧。”朱标按低了去说,免得吕世昌太得意。
琉璃杯,宫中也有,价格不菲,好像还没吕世昌造的好。
闻言,吕世昌哈哈大笑:“不说几十两,就是一两。臣也大赚!”
朱标不信。
吕世昌将他带到窖炉前,那里黄大牛带着几名仆人,依旧在烧制玻璃。
朱标亲眼看见:几人将沙子放入窑中,烧出一团火红晶体,最后在仆人吹动下,变成一只透明玻璃瓶。
他简首难以置信,惊呼:“不成想,如此金贵之物,竟然得来这般容易。如此,岂不是在捡钱?”
吕世昌笑道:“殿下说错了,此事看似简单,实在没那么容易。一是配方,二是温度,三是技术。若不是亲眼所见,殿下能想象玻璃来自沙子?”
“这就是你说的工业化?神奇,确实神奇!”朱标赞叹不己。
吕世昌道:“单是玻璃制品,便可让我们日进斗金。若是卖到海外、邻国,就是在抢他们的钱!”
朱标双眼放光,忍不住亲自上手烧制一只玻璃瓶。虽然最终成品不成样子,扭扭曲曲,朱标却非常高兴。他好似看到了超越他父皇的可能性。
“此物甚好。”朱标夸赞一句,看着窑炉,郁闷地问道:“难道真要到北平才开始工业化?就不能在京城开始?”
吕世昌摇头:“臣打算烧完今天,就将此炉毁掉。省得被人惦记上。”
说完,吕世昌招呼朱标跟他走。
朱标跟上。
路上,西周无人。
朱标苦笑道:“你对父皇,是否成见太深?父皇乃一国之君,岂会出手抢夺臣子财物?”
吕世昌一脸严肃道:“臣不怕陛下要东西,臣是怕陛下要臣的命。”
“不至于吧。”
“以后殿下就知道至不至于了。”
吕世昌不为所动,朱标也没有办法。
对于前往北平搞文化改革、工业化,他其实也很上心。因为不如此,他很难青出于蓝,胜于蓝。
朱标也很想证明,他不比朱元璋差。
两人一路前进,很快在一只大锅前站定。此处,同样有几名护院跟婢女在忙活。
吕世昌拿起之前做好的香皂,递给朱标。
“此物与夷子一样用,但效果更佳!”说着,吕世昌故意拿起一块木炭,还在地上抹了两把,把自己的手弄脏。
随后,两人来到水桶处,吕世昌开始洗手。三两下,刚才还脏兮兮的手就洗得白白净净。
吕世昌本就白净,还用过香皂。朱标一时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等他亲自上手,这才知道此物好用。
朱标身为贵人,自然也是白净,他都以为自己很干净了。没想到,用香皂一洗,竟然还能洗得更白。而且洗完,皮肤很干爽,一点油腻感也没有。
吕世昌还嫌不够,又拿起一块猪油往朱标手上抹。
众所周知,油污难洗。没想到,用香皂一洗就干净。
“此物必然大受女子欢迎。”朱标如此评价。
吕世昌笑道:“殿下说对一半。常言道,由奢入俭难,用过香皂,再用夷子,没人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