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老张冲进办公室时的那副模样,脸色苍白,嘴唇发干。他站在门口喘了几口气,才开口:“你知道吗?又有一家芯片公司被查了!”
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开了行情软件。
果然,那只前阵子涨得最猛的芯片股己经跌停,成交量爆表,卖盘如潮水般涌来。市场一片哗然,各种传言满天飞,有人说这家企业涉嫌关联交易,有人说是伪造订单数据。监管层的动作越来越频繁,整个科技板块都在震荡。
老张颓然地坐在我旁边,手扶着额头,声音低哑:“我现在连看盘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就在几天前,他还信心满满地说要加仓,说这波科技股能再冲一波。可现实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
“你还记得上个月你劝我一起炒科技股的时候吗?”我轻声问他。
他苦笑了一下,“记得,我还拍着你的肩膀说‘别太死板’。”
我点点头,“现在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当时的心态对吗?”
他沉默了很久,最后低声说:“太急了……我太想赚钱了。”
我合上笔记本电脑,转头望向窗外。外面的阳光很好,街道上的车流依旧,仿佛什么都没变。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己经悄然改变了。
从那天起,我开始系统性地回顾过去几个月的经历。尤其是科技股狂潮期间,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选择。
我重新翻出当时的笔记,一页页地梳理自己在面对诱惑时的思考过程。那些日子,我也曾心动过。看着一只只科技股疯涨,我也怀疑过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克制。
这份克制,让我避开了后来的灾难。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耐心、理性、安全边际。这些都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而这一次,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它们的意义。
小李给我发来一份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是关于消费类蓝筹企业的。他在微信里写道:“最近市场情绪偏谨慎,资金有回流传统行业的趋势。你可以关注一下。”
我打开报告仔细阅读,里面提到几家公司在过去一年中业绩稳定增长,现金流充沛,估值合理。这些特征,正是我所熟悉的优质标的。
我决定不再只停留在反思阶段,而是要主动出击,寻找新的机会。
接下来的几周,我把更多时间花在研究财报和行业动态上。每天下班后,我会花两个小时整理当天收集的信息,对比不同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发展前景。周末则会去图书馆查阅一些深度研究报告,或者参加线上举办的行业论坛。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新的思路。
以前,我对成长型企业总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风险太大,难以把握。但现在,我开始尝试用价值投资的框架去评估它们。比如,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是否真实有效?它的产品有没有持续的市场需求?管理层的战略是否清晰?
我发现,只要找到足够的安全边际,即使是成长型企业,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投资对象。
某天晚上,我在分析一家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的年报时,注意到它在过去三年里的毛利率一首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在逐年改善。尽管它所在行业竞争激烈,但它通过技术壁垒和客户粘性建立了稳定的盈利模式。
我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家公司,并标注了几个需要进一步验证的问题。
第二天上班,我特意找小李聊了聊。
“这家企业你怎么看?”我把资料递给他。
他接过文件,认真看了几分钟,然后点头:“基本面不错,不过现在市场对新能源板块整体情绪偏冷,短期内可能不会有什么大动静。”
“我不是在找短期热点。”我说,“我想看看它长期的发展空间。”
小李笑了笑,“你终于开始拓宽思路了。”
我点点头。过去的我,总把价值投资等同于买便宜的好公司,而现在我明白,真正的价值投资,是在充分理解企业本质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
我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全新的投资模型,将成长性和稳定性结合起来,既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评估它的未来发展潜力。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很多时候我需要反复核对数据,甚至推翻之前的结论。但我享受这种思考的过程,它让我感到充实。
有一天,我在浏览新闻时看到一条消息:某家电龙头企业宣布与一家AI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将在智能家电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这条新闻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但我的首觉告诉我,这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我立刻下载了这家家电企业的最新财报,开始研究它的经营情况。我发现,虽然它在传统家电市场增速放缓,但在智能化转型方面己经布局多年,拥有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和供应链整合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的资产负债率很低,账上现金充裕,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我把这家公司加入到观察名单中,并计划下周约小李一起深入讨论。
那天晚上,我坐在书桌前,看着桌上摊开的几份报告和笔记,心里忽然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这场科技股风波过后,我不仅避开了损失,还收获了成长。
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投资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真正重要的,不是一时的收益,而是能否在市场的波动中保持清醒,在诱惑面前坚守初心。
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明亮,我关掉台灯,准备休息。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小李发来的消息:“你刚才问的那家公司,我认识那边的研究员,要不要安排一次电话会议?”
我看着屏幕,嘴角微微上扬。
明天,或许会有新的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