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 第15章 海上夕阳

第15章 海上夕阳

加入书架
书名:
【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作者:
楚国书生
本章字数:
5332
更新时间:
2025-06-16

火龙船在暮色中驶入厦门湾时,沈砚正用铜针调整着船首转轮的最后一个齿轮。海风将他的衣袍吹得猎猎作响,袖口处残留的硫磺痕迹在夕阳下泛着诡异的青绿色。

"转三停一,"沈砚对身旁的年轻工匠低声道,手指轻点齿轮间的咬合处,"伽利略摆线的精髓就在这间歇运动。"

工匠刚要应答,船身突然剧烈震颤。沈砚扶住船舷望去,只见两艘三桅战船正破浪而来,船首的郑字大旗在风中舒展如龙。

"是国姓爷的舰队!"疍家少女从舱底钻出,红珊瑚耳坠在暮色中如血滴摇曳。她利落地升起一面破烂的商船旗,转头对沈砚眨眼:"阿姊教的障眼法。"

沈砚默默将《物理小识》手稿塞入怀中。当战船逼近到百步距离时,他注意到对方甲板上的士兵己张弓搭箭,火绳枪的引线在黄昏中明灭如萤火。

"来者何人?"战船上传来喝问,带着闽南腔的官话刺破海风。

少女突然扯开衣领,露出锁骨处的刺青——一柄短剑贯穿书本的图案。对面船上顿时响起铁器碰撞声,片刻后,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可是白犬岛的火种?"

郑成功的亲兵队长出现在船舷边,甲胄上还带着新近战斗的刮痕。沈砚举起那枚铜罗盘,夕阳将盘面上的"大木"二字映得金光灿灿。

当跳板搭上火龙船时,沈砚最后检查了暗舱中的陶瓮。稻谷与书卷安然无恙,方以智临终托付的《物理小识》就藏在最下层,上面还压着周遇吉留下的龟甲名册。他深吸一口气,将硫磺丸悄悄塞入船板的缝隙中。

"沈先生别来无恙,"亲兵队长抱拳行礼,目光却警惕地扫过船上的陌生人,"国姓爷在鼓浪屿等您。"

暮色渐浓,战船驶过水操台时,岸上突然亮起无数火把。沈砚眯起眼睛,发现礁石上站着数十名工匠,有人举着铜管测量角度,有人在沙地上画着复杂的几何图形。更远处,三座新铸的铁炮在火光中泛着冷光。

"红夷大炮的改良版。"亲兵队长顺着沈砚的视线解释,"按您留下的图纸,射程增了二百步。"他忽然压低声音,"上月试炮时炸膛,死了七个匠户..."

沈砚握紧船舷的手微微发白。他想起北京匠作营里那些被铅毒折磨的工匠,想起多尔衮视察时漫不经心的那句"汉匠如草芥"。

鼓浪屿的码头灯火通明。当沈砚踏上栈桥时,石板路上突然传来清脆的金属碰撞声——郑成功身着儒衫立于道中,腰间倭刀与玉佩相击,手中却捧着一本翻开的《几何原本》。

"沈兄迟到三日,"郑成功的声音比海上初见时沙哑许多,"可是遇到镶黄旗的鹰船?"

沈砚正要回答,突然瞥见郑成功身后闪过一道黑影。那是个戴着西洋眼镜的老者,手中算盘打得噼啪作响,正是当年在南京有过一面之缘的天主教徒毕方济。

"不仅遇到,还毁了方密之先生的洞窟。"沈砚从怀中取出染血的手稿,"这是先生临终所托。"

郑成功接过手稿时,海风突然转向,将书页吹得哗啦作响。扉页上"藏天下于天下"六个字在火把照耀下忽明忽暗,仿佛有生命般跳动。

"来人!"郑成功突然厉喝。十名亲兵立刻围上前来,长枪组成密不透风的屏障。沈砚的手下意识摸向空荡荡的袖口,却见郑成功转身对毕方济道:"神父,带沈先生去地窖。今晚的潮信不对。"

地窖比想象中宽敞,西壁挂满海图和星象图。沈砚注意到墙角堆着十几口樟木箱,箱盖上用朱砂写着"漳州月港""潮州柘林"等字样。毕方济点燃鲸油灯,灯光照亮他深陷的眼窝:"沈公子可知道,为何国姓爷急着见您?"

"为了火龙船?"

"为了这个。"老传教士从袖中抖落一卷绢布。沈砚展开一看,竟是自己在匠作营时设计的连珠火铳图,但关键部位被刻意篡改过——正是他当年为保全工匠性命留下的错误版本。

地窖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郑成功独自进来,倭刀上沾着新鲜的血迹:"漳州来的细作。"他甩去血珠,刀尖指向图纸上的错误处,"沈兄当年故意画错的?"

沈砚沉默地取出炭笔,在绢布上添了三道线。齿轮传动结构立刻变得合理,但同时也暴露出致命的缺陷——连续击发五次后必然炸膛。

"好一个阳谋。"郑成功突然大笑,"建奴工匠若按此图打造..."笑声戛然而止,他猛地凑近沈砚,"白犬岛的火种,当真只是这些图纸?"

海浪拍岸声透过地窖气孔传来,沈砚想起方以智自焚前的眼神。他缓缓解开衣襟,露出贴身收藏的龟甲名册:"天工营西十七人,现存二十有三。每人脑中记着一部《天工开物》的篇章。"

郑成功的手指抚过龟甲上的刻痕,在"黄宗羲"三个字上停留良久。忽然,他转身掀开一口樟木箱,取出个鎏金铜匣:"看看这个。"

铜匣里躺着半枚残破的玉珏,纹路与沈砚怀中那枚完全吻合。当两半玉珏拼合时,裂缝处显露出极细小的文字——是黄宗羲用针尖刻的《明夷待访录》节选。

"黄先生临终前说,沈兄会带来真正的火种。"郑成功的声音突然变得疲惫,"可我要的不只是能杀敌的利器..."

沈砚望向地窖唯一的气孔。透过那方寸之间的视野,他看见海上升起一轮血红的夕阳,恰如柳如是坠江那日的天色。袖中的手稿突然变得滚烫,方以智在扉页夹层里藏的字句浮现脑海:"器可毁,道不可灭。"

当夜三更,沈砚独自来到海边。潮水退去后的沙滩上,疍家少女正在修补渔网。见他走近,少女默默指向礁石后藏着的小舟——船底暗格己装满稻种和书卷。

"国姓爷准了?"

"他给了我更好的东西。"沈砚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印,上面刻着"同安郑氏藏书"六个字,"闽南十七县的私塾、印社,今后都是天工营的庇护所。"

少女突然跪下,从怀中掏出个油纸包:"阿姊留给你的。"纸包里是半截焦尾琴弦,缠着一缕青丝,"她说...秣陵春的最后一叠,要等你来续。"

海风呜咽,沈砚将琴弦系在铜印上。远处传来战船的号角声,郑成功的舰队正趁着夜色启航。他最后望了一眼北方的星空,那里有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焰划过。

"告诉国姓爷。"沈砚踏上小舟,将火铳图纸塞进渔网,"真正的火龙船不在海上,在《物理小识》的第十二章。"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小舟消失在雾霭中。当郑成功在旗舰甲板上展开那张匿名送达的图纸时,朝阳正从海平面跃出。新图纸的边角画着个奇怪的符号——现代人才能认出的Ω,沈砚留给这个时代的最后印记。

亲兵送来在沙滩发现的铜印时,郑成功正凝视着图纸上的西式比例尺。他着琴弦缠绕的印纽,突然对毕方济道:"神父,你们西洋人可相信...文明能借火种重生?"

老传教士望向海天交界处,那里有艘孤帆正融进灿烂的朝霞:"国姓爷,诺亚方舟的故事里说,鸽子衔回的橄榄枝,比洪水更重要。"

海浪轻摇,沈砚的小舟己绕过岬角。他怀中揣着二十三个工匠的藏身地点,袖里藏着黄宗羲的玉珏遗言。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他最后回望了一眼郑成功的舰队——那些飘扬的旗帜在晨曦中,像极了一簇簇跳动的火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