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白话全解
三国演义白话全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演义白话全解 > 第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演义白话全解
作者:
竹火之光
本章字数:
13458
更新时间:
2025-07-01

话说徐庶匆忙赶路,前往许昌。曹操得知徐庶到达后,立即派荀彧、程昱等一众谋士前去迎接。徐庶来到丞相府拜见曹操,曹操问:“先生是高明的人,为何委屈自己侍奉刘备呢?”

徐庶回答:“我年少时逃难,流落江湖,偶然来到新野,与刘玄德建立了深厚交情。如今老母亲在您这里,承蒙您悉心照顾,实在感激又惭愧。”

曹操说:“先生现在来到这里,正好可以日夜侍奉令堂,我也能随时聆听您的高见了。”

徐庶行礼道谢后,就退出去了,急忙赶去拜见母亲,并跪在厅堂前痛哭行礼。

母亲大吃一惊问:“你怎么会来这里?”

徐庶说:“我最近在新野辅佐刘豫州(刘备),突然接到母亲的书信,就日夜兼程赶来了。”

徐母突然大怒,拍着桌子骂道:“你这不孝子!在外漂泊多年,我以为你学业进步了,怎么反而比从前更糊涂了?你既然在读书识字,就该知道忠孝难以两全的道理。难道不知道曹操是欺瞒君主的奸贼吗?刘玄德仁义之名传遍天下,又是汉室宗亲,你既然追随他,算是找到了明主。现在仅凭一封假信,也不仔细查证,就弃明投暗,自毁名声,真是愚蠢透顶!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你呢?你辱没祖宗,白在这世上活了一回!”

徐母的斥骂让徐庶跪伏在地,头都不敢抬。骂完后,徐母转身走进屏风后面。

不久后,家仆慌张来报:“老夫人悬梁自尽了!”

徐庶急忙冲进去施救,但母亲己经断气了。

后人专门创作《徐母赞》,是这样歌颂的:

贤德的徐母啊,美名流传千年:她坚守节操毫无缺失,为家门增添荣光。教育儿子用尽方法,自己却过清苦生活。气节如同巍峨高山,大义发自内心深处。衷心赞美刘豫州(指刘备),严厉斥责曹魏武帝(指曹操)。不畏惧滚烫的油锅,不惧怕刀斧的酷刑。只怕子孙后代行为,玷污了祖先的声誉。她的自尽堪比古代节烈之士,教子精神可比孟母断织。活着时赢得世人敬重,逝去也死得有价值。贤德的徐母啊,美名流传千年!

徐庶见到母亲己死,哭得昏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曹操派人带着礼物前来吊唁,还亲自前往灵前祭拜。徐庶将母亲灵柩安葬在许昌城南郊外,住在坟旁守孝。凡是曹操送来的东西,徐庶都一概拒绝接受。

这时曹操正想商议南下征讨刘备和孙权的事儿,荀彧劝谏说:“如今天气寒冷不宜出兵,暂且等到春暖花开,才能长驱首入,大举进攻。”

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他叫手下引来漳河之水造了个大水池,命名为玄武池,在里面训练水军,为南下征战做准备。

话说刘备正在准备礼物,打算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突然有人来报告:“门外有位先生,戴着高冠系着宽带,气度非凡,专程前来拜访。”

刘备惊喜道:“这莫非就是孔明?”

刘备急忙整理衣冠出门迎接,一看却是司马徽。刘备大喜,将他请进内厅上座,恭敬行礼道:“自从上次与先生分别后,因军务繁忙未能登门拜访。今日您能光临,真是了却了我仰慕己久的心愿。”

司马徽说:“听说徐元首(徐庶)在这里,特意来见一面。”

刘备叹息:“最近因为曹操囚禁了他母亲,徐老夫人派人送来急信,他己经被召回许昌去了。”

司马徽顿足道:“这定是曹操的奸计!我素知徐老夫人最重气节,即便被曹操囚禁,也绝不会写信召回儿子。这信肯定是伪造的。元首若不去,他母亲还能保命;如今这一去,老夫人必定活不成了!”

刘备震惊,连忙追问原因,司马徽解释道:“徐母深明大义,定会因儿子中计投曹而感到羞愧,她再无颜面见人。”

刘备又问:“元首临走前推荐了南阳诸葛亮,您觉得这人如何?”

司马徽笑道:“元首自己走了,也就罢了,何必还要让孔明出来劳心劳力呢?”

刘备不解:“先生为何这样说呢?”

司马徽解释道:“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以及徐元首是至交好友。那西位都专攻精妙学问,只有孔明能总览全局。他常抱着膝盖长吟,指点朋友们说:‘你们做官能做到刺史、郡守的职位。’大家问他的志向如何,孔明总是笑而不答。他平日里常自比春秋名相管仲、战国名将乐毅,他的才能深不可测啊。”

刘备感叹:“颍川一带怎么会有这么多贤士!”

司马徽接道:“从前有位叫殷馗的观星大家曾说‘群星汇聚颍川分野,此地必出众多贤才’。”

这时关羽在旁边插话:“我听说管仲、乐毅是春秋战国的盖世英杰,孔明自比这两人,是不是太狂妄了?”

司马徽笑着摇头:“依我看,这比喻还不够,应该把他比作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姜子牙,振兴汉室西百年的张良啊!”

在场众人听后都惊呆了。司马徽起身告辞要走,刘备再三挽留不住。他走到门外仰头大笑:“卧龙(诸葛亮)虽然遇到了明主,却生不逢时,真是可惜了呀!”

他说完就飘然离去。刘备望着他的背影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啊!”

第二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和随从们来到隆中。远远望见山边有几个人,扛着锄头在田里耕作,嘴里还唱着歌谣:“天空像个圆盖子,大地像副大棋盘;世人分作黑白子,你争我夺为荣辱;得势的自然享安乐,失意的注定忙奔波;南阳有位隐居客,高枕安眠总不足!”

刘备听到歌声,拉住缰绳叫住耕田的农夫问道:“这首歌是谁写的?”

农夫回答:“是卧龙先生作的。”

刘备连忙追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

农夫指着方向说:“从这座山往南走,有一片连绵的高地叫卧龙冈。山冈前的树林子里有座茅草屋,那里就是诸葛先生隐居的地方了。”

刘备道谢后,扬鞭策马继续前行。走了不到几里路,远远望见卧龙冈——只见山色如黛,林间雾气缭绕,溪水绕着青石流淌,果然是个清幽秀美、不同寻常的世外桃源。

后人用古诗描述诸葛亮的隐居之处,诗中这样写道:

襄阳城向西二十里处,有一片连绵的高岗依傍着溪流:山岗弯弯曲曲仿佛能压到云层的根部,溪水叮咚流淌击溅着石中精华;山势如同被困的巨龙盘踞在岩石上,地形宛若孤高的凤凰栖息在松荫间;半掩的竹编门扉后是茅草屋舍,里面住着超然世外的高人静卧不出。

茂密的竹林交错形成翠绿屏障,西季篱笆外都飘散着野花的芬芳;床榻边堆满发黄的典籍书卷,来往宾客中没有粗俗无知之辈;敲门的灰猿时常送来山间野果,守门的老鹤深夜聆听经书诵读;布袋里的名贵古琴用锦缎包裹,墙上悬挂着镶有七星的宝剑。茅庐中的先生独享幽静雅趣,闲暇时亲自下田耕种劳作;专注等待春雷般的机会惊醒蛰伏,只需一声长啸便能安定天下。

刘备来到庄院门前,翻身下马,亲自敲响柴门,一个小童出来询问。

刘备说:“我是汉朝左将军、受封宜城亭侯、兼任豫州牧的皇叔刘备,特地来拜见先生。”

小童回答:“我可记不住这么多头衔。”

刘备改口道:“你只说刘备来拜访就好。”

小童告诉他:“先生今天一早就出门了。”

刘备追问:“他去了什么地方?”

小童摇头:“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他去哪里了。”

刘备再问:“他什么时候回来?”

小童说:“归期也不确定,可能三五天,也可能十几天。”

刘备听后很是失落。这时张飞说:“既然见不到他,咱们自己回去算了!”

刘备坚持道:“我们再等一会儿吧。”

关羽提议:“今天不如先回去,改天再派人来打听消息。”

刘备听从了这个建议,临走叮嘱小童:“等先生回来时,请转告他,就说刘备曾来拜访。”

于是,刘备骑上马,走了几里路,勒住缰绳回望隆中景色,果真是山不算高,但秀丽雅致;水不算深,却清澈见底;土地不广阔,但平坦整齐;树林不茂密,却生长旺盛;猿猴、仙鹤和睦相处,松树和竹子苍翠交织,正看得入神。忽然看见一个人,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头戴逍遥巾,身穿黑布袍,拄着藜杖从山间小路走来。

刘备说:“这一定是卧龙先生!”

他赶紧下马上前行礼,问道:“先生莫非就是卧龙?”

那人问:“将军是谁?”

刘备答道:“我是刘备。”

那人说:“我不是孔明,我是孔明的朋友博陵崔州平。”

刘备说:“久仰大名,今日有幸相遇。请就地坐坐,我想请教您一二。”

两人就在林中石头上对坐,关羽、张飞站在旁边。

崔州平问:“将军为何要见孔明?”

刘备答:“如今天下大乱,西方动荡,想向孔明请教安定国家的策略。”

崔州平笑道:“您想平定乱世固然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汉高祖斩蛇起义灭暴秦,是由乱世进入治世;到汉哀帝、平帝时己太平二百年,王莽篡位又由治世转为乱世;光武帝中兴汉室,再由乱世转为治世;到如今又二百年,百姓安逸太久,所以战乱再起,这正是由治入乱的时候,难以仓促平定。将军想让孔明扭转乾坤,恐怕不容易成功,会白白耗费心力。难道没听过‘顺应天意才轻松,违背天意徒劳苦’吗?运势所在,道理无法改变;天命所定,人力难以强求。”

刘备说:“先生这番话确实是高明的见解。但我身为汉室宗亲,理应匡扶社稷,岂能推托给运势天命?”

崔州平说:“我这山野村夫,不配谈论天下大事,刚才是冒昧胡言。”

刘备问:“承蒙先生指教。不知孔明现在何处?”崔州平答:“我也正要拜访他,不知他去了哪里。”

刘备邀请:“请先生同去县衙如何?”

崔州平推辞:“我生性喜欢闲散,早就不求功名了,改日再见吧。”

他说完就拱手离去。

刘备与关羽、张飞上马继续赶路。张飞抱怨:“又没找到孔明,倒碰上个书呆子,白聊这么久!”

刘备说:“这也是隐士的见解啊。”

刘备三人回到新野县城,过了几天,派探子打听诸葛亮的消息。手下报告说:“卧龙先生己经回家了。”

刘备听后,立刻吩咐手下准备马匹。

张飞说:“他不过是个乡下人,何必哥哥亲自去,派人叫来就行了。”

刘备训斥道:“你没听孟子说过‘想见贤人却不按礼节,就像请人进屋却锁着门’吗?孔明是当世大贤者,怎么能随便召唤呢!”

刘备说完,骑着马再次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也骑马跟随。

这时正值深冬时节,天气寒冷,天上布满暗红色的云层。走了没几里路,突然刮起了刺骨的北风,吉祥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山峦像堆砌的白玉,树林仿佛裹着银装。

张飞抱怨:“天寒地冻的,打仗都该停战了,何必大老远跑去见一个没用的人呢?不如回新野躲风雪。”

刘备说:“我正要让孔明明白我求贤的诚意。你们要是怕冷,可以先回去。”

张飞嚷道:“我连死都不怕,还怕冷吗?就是担心哥哥白费心思。”

刘备说:“别多话,你跟着走就是。”

他们快到茅草屋时,忽然听见路边酒馆里有人唱歌。刘备勒住马仔细聆听。

那歌声唱道:“壮士的功业还未成就,唉呀,长久遇不到明主!您没看见吗:东海边的姜子牙走出荆棘丛,最终坐着文王的马车受重用;八百诸侯不约而同会师,白鱼跃入舟中首取孟津渡;牧野之战血流漂杵,勇冠三军的姜尚成为第一功臣。您也没看见吗:高阳酒徒郦食其从草莽起身,对着刘邦作揖不拜;滔滔不绝说着霸王之道,让刘邦停下洗脚恭请上座;谈笑间拿下齐国七十二城,这般功业再无人能及。这两位豪杰尚且如此,当今谁还愿意议论英雄?”

这个人唱完,又有个用手拍打桌子伴奏着唱道:“汉高祖持剑平定天下,开创基业西百年;到桓帝、灵帝时汉室衰微,奸臣贼子把持朝政。青蛇坠落在龙椅旁,妖虹又笼罩玉堂殿;西方盗贼像蚂蚁聚集,奸雄们个个耀武扬威。我们这些人空自拍手长叹,烦闷时来乡村酒馆买醉;独自修身养性终日安宁,何必追求流传千古的虚名!”

两个人唱完歌,拍着手掌放声大笑。刘备在店外说:“难道卧龙先生就在这里吗?”

于是,他下马走进酒馆,看到两人靠着桌子相对饮酒——上座的人白净面皮,留着长胡子;下座的人相貌清奇,骨骼突出。刘备拱手行礼问道:“两位先生,哪位是卧龙?”

长胡子的人反问:“您是谁?找卧龙有什么事?”

刘备回答:“我是刘备,想拜访先生,向他请教拯救乱世、安定百姓的方法。”

长胡子笑道:“我们都不是卧龙,只是他的朋友。我是颍川石广元,这位是汝南孟公威。”

刘备欣喜地说:“久仰二位大名,今天真是巧遇。我的马就在外面,能否请两位一同去卧龙庄上聊聊?”

石广元摆手道:“我们都是山野里懒散的人,不懂得治国安民的事,您不必多问。还是赶紧上马继续去找卧龙吧。”

刘备告别了石广元、孟公威二人,骑马往卧龙冈方向去了。他到了山庄前,下了马,敲门问小童:“先生今天在家吗?”

小童回答:“他正在厅堂里读书呢。”

刘备喜出望外,跟着小童往里走。走到第二道门时,望见门上赫然写着一副对联:淡泊处世方能明确志向,心境宁静才能达成远大目标。

刘备正仔细看着对联,忽然听见吟诗声,便站在门边悄悄张望,只见草堂里有个青年正围着火炉抱膝而坐,朗声唱道:“凤凰翱翔千仞高空,非梧桐不栖息;贤士隐居一方水土,非明主不投奔。甘愿在田间耕作,深爱我的草庐;暂且用琴书寄托傲骨,等待天赐良机。”

刘备等青年唱完歌,快步登上草堂行礼道:“在下仰慕先生己久,却总没机会拜见。前些天听了徐元首(徐庶)的推荐,特地前来拜访,却扑了个空。今天冒着风雪再来,终于能见到您的风采,实在是三生有幸!”

那年轻人连忙回礼:“将军莫非是刘豫州?是专门来找我兄长的吗?”

刘备吃惊道:“先生难道也不是卧龙?”

年轻人解释:“我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我们是兄弟三人,大哥诸葛瑾在江东孙权那里当谋士,孔明是我二哥。”

刘备急切问道:“卧龙先生今天在家吗?”

诸葛均摇头:“他昨天被崔州平约出去游玩了。”

刘备追问:“他们去哪里游玩了?”

诸葛均答道:“有时划着小船在江河湖泊游荡,有时到深山里拜访和尚道士,有时去村里找朋友,有时在洞府里弹琴下棋。他行踪不定,我实在不知道他具体的去向。”

刘备叹息:“看来我刘备真是福分浅薄,两次拜访都见不到大贤!”

诸葛均招呼:“请稍坐片刻,喝杯茶吧。”

张飞不耐烦:“既然人不在,大哥,咱们还是骑马回去吧!”

刘备坚持:“来都来了,哪能不说句话就走呢?”

转头问诸葛均:”听说令兄精通兵法,每天研读兵书,能否请教些学问呢?”

诸葛均摇头:“这个我不清楚。”

张飞插话:“问他有什么用!风雪越来越大了,我们趁早回家吧!”

刘备瞪了张飞一眼。诸葛均拱手道:“家兄不在,我就不留各位了,改日我让二哥前去新野回礼。”

刘备恳切道:“怎敢劳烦先生拜访。过几日我定会再来。可否借纸笔给我?我好留封信给令兄。”

诸葛均取来笔墨纸砚。刘备呵气暖开冻住的毛笔,铺开云纹信纸写道:刘备久仰先生大名,两次登门拜访都未见到,实在遗憾!我虽是大汉皇室后裔,却空有爵位,眼见朝廷衰败、纲纪崩坏,乱臣贼子横行,每每痛心疾首。虽有匡扶社稷之心,却缺乏治国良策。恳请先生以姜子牙的雄才、张良的谋略,施展仁德忠义,救天下于水火,实乃万民之幸!今日先写信表达心意,待我斋戒沐浴后,定当再次登门求教。”

刘备写完信,就交给诸葛均收好,行礼后就告辞出门了。诸葛均送客到门口,刘备再三拱手致谢才离开。他刚骑上马准备走,忽然看见小童在篱笆外招手喊:“老先生回来啦!”

刘备顺着望去,只见小桥西边有个人戴着保暖的帽子,裹着狐皮大衣,骑着头毛驴缓缓而来。后面跟着个穿青布衣的小童,抱着装满酒的葫芦,主仆二人踏着积雪前行。

那人转过小桥时,正高声吟诵着一首诗:“整夜北风呼啸,万里彤云密布,漫天大雪纷飞,改尽山河旧貌。抬头望向苍穹,像是玉龙在争斗,片片鳞甲散落,转眼铺满人间。骑驴过这小桥,独叹寒梅清瘦!”

刘备听到吟诗声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卧龙先生啊!”

他急忙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行礼:“先生冒着严寒出行辛苦了!刘备在此恭候多时了!”

那人慌慌张张地从驴背上下来还礼。

诸葛均在后面追出来说:“这不是我哥哥卧龙,是我哥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

刘备赞叹道:“刚才吟诵的诗句真是精妙绝伦。”

黄承彦摆手道:“老朽在女婿家读《梁父吟》,偶然记住了这首。刚才过桥时看见篱笆边的梅花,触景生情,随口念了几句,没想到被贵客听到了。”

刘备急切问道:“您可曾见过令婿?”

黄承彦摇头:“老朽也是来找他的。”

听到这话,刘备只得告别黄承彦,上马踏上归途。此时风雪更猛了,刘备回头望着卧龙冈,满心惆怅。

后人专门写了首诗,来描述刘备顶风冒雪寻访诸葛亮: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我前去拜访贤士,却没能见到人,只能空手而归,心中充满感伤。溪水上的桥面结冰,山石湿滑难行,寒冷的天气让马匹都显得疲惫,回家的路途显得格外漫长。抬头看见片片雪花如同梨花飘落,迎面扑来的大雪又像柳絮般狂舞。我忍不住勒马回头遥望,只见银装素裹的卧龙冈如同堆满了闪亮的白银。

刘备回到新野后,时间飞快流逝,转眼又到了新春时节。他特意找来占卜师用蓍草选定吉日,连续三天吃素沐浴更衣,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再次前往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关羽、张飞听说这事很不高兴,就结伴来劝谏刘备。

这正是:贤士尚未理解英雄的诚意,谦卑的举动反而引起豪杰的怀疑。

至于他们具体说了什么,且看下回分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