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抉择:益州的诱惑与必需,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刘备虽据有荆州部分地区,然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受孙权掣肘,生存空间局促。益州,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天府之国”的美誉承载着雄厚的农业根基,能供给大军粮草;其地势险要,四周群山环绕、关隘重重,剑阁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天然的军事壁垒,进可攻、退可守,为建立稳固根基的理想之地。诸葛亮隆中对时便谋划“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以图中原,此时西进契合长远蓝图,于刘备集团是突破困局、逐鹿天下的必选之路。
入川先锋:良将精兵的集结,诸葛亮亲率张飞、赵云等猛将出征,精兵随行,阵容搭配精妙。诸葛亮以卓越智谋统筹全局,擅长洞悉战机、调度军事,无论行军布阵还是应对突发皆成竹在胸;张飞勇猛绝伦、性如烈火,战场上冲锋陷阵,威慑敌军,能以强攻之势撕裂敌方防线,如宕渠之战大败张郃,其威名可挫敌锐气;赵云武艺超群且行事沉稳,有单骑救主之勇,又兼具精细特质,能领军完成复杂艰巨任务,或奇袭、或断后,护卫大军侧翼与后方周全。所率士卒历经战火淬炼,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步卒列阵严整,弓弩手箭术精准,骑兵机动性强,组成一支攻守兼备、配合默契的劲旅。
战事风云:曲折攻坚之路,初入益州,刘备集团与刘璋军多有摩擦、试探。涪城之会暗流涌动,表面主宾相迎,实各怀心思,刘备欲寻机图川,刘璋亦防其异动,气氛剑拔弩张,稍不慎即兵戎相见。张松献图败露后,双方彻底决裂,战火燎原。
雒城成为攻坚要处,刘璋之子刘循率重兵死守,依托城高墙厚、粮草储备,顽强抵御。刘备军久攻不下,庞统更是在此中流矢身亡,折损智囊,士气受挫。诸葛亮紧急调度,张飞、赵云分兵作战,一路横扫周边郡县,断绝雒城外援,一路强攻要隘,与城内守军反复厮杀,历经数月鏖战,终破雒城,打开通往成都的关键通道。
兵临成都,刘璋虽城内尚有兵马、物资,但人心惶惶。诸葛亮围而不攻,施离间计分化其内部,晓谕百姓、劝降官吏,恩威并施;张飞等陈兵城外,展示军威,刘璋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益州易主,刘备集团入主成都,掌控这一战略要地。
入川契机与决策,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南四郡,势力渐强,但仍需拓展根基。此时,益州刘璋因曹操扬言进攻汉中而恐慌,在张松劝说下,派法正领兵四千迎接刘备入川,助其攻打张鲁,刘备欣然应允,遂率三万大军西进益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等随行.
涪城风云,刘备军至涪城,刘璋前来迎接,双方举行宴会。席间,庞统建议刘备在宴会上劫持刘璋,可一举夺取益州,但刘备以初入益州,恩信未立为由拒绝。刘璋对刘备并无防备,而刘备也未表露夺取益州的意图,表面上一片祥和,实则各怀心思,这场宴会为后续的局势发展埋下了伏笔.
张松之死与决裂,刘备停驻葭萌后,并未按刘璋期望进攻张鲁,而是广施恩德,收买人心。建安十七年年底,曹操进攻东吴,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借此向刘璋索要一万人马和物资,刘璋心生疑虑,只给了四千兵马和相应物资。张松写信劝阻刘备撤兵,被其兄张肃发现,刘璋怒杀张松,并下令封锁关口,不许刘备通行,双方正式决裂.
初战告捷,刘备依庞统之计,召白水军的杨怀到来,以其无礼为由将其斩杀,吞并其部队,随后派黄忠、卓膺率军南下进攻刘璋,占领涪城。此役中,黄忠勇猛无比,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蜀军大受鼓舞,而刘璋军则士气低落,节节败退.
庞统之死,建安十八年,刘备军与刘璋军在雒城展开激战。庞统亲自率军攻城,不幸中箭身亡。庞统之死对刘备军打击巨大,诸葛亮得知后,决定率张飞、赵云等火速入川支援.
张飞赵云入川,张飞一路过关斩将,在江州遇到严颜的顽强抵抗。张飞设计生擒严颜,严颜拒不投降,张飞怒喝:“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怼:“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张飞钦佩其忠义,亲自为其松绑,严颜感其恩义,遂投降张飞,为其引路,所到之处,蜀军望风而降。
赵云则率军从外水沿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江阳、犍为等地,与刘备军会合。在战斗中,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披靡。
兵围成都,诸葛亮、张飞、赵云与刘备军会合后,实力大增,开始对成都发起总攻。刘璋虽城中尚有三万军队,但人心惶惶。刘备军围城多日,诸葛亮派使者劝降刘璋,晓以利害,刘璋见大势已去,最终开城投降,益州遂为刘备所有.
深远影响:蜀汉根基的奠定与格局重塑,军事上,益州为刘备提供广袤战略纵深,得以积蓄军事力量,训练出山地作战精锐之师,能依托蜀道天险抵御外敌,之后诸葛亮北伐以此为大本营,调配物资、调遣大军,姜维继承遗志,延续蜀汉军事抗争多年。政治层面,刘备在此建立蜀汉政权,广纳蜀地贤才,法正、李严等本土势力融入,与旧部融合构建统治架构,颁行政令、安抚百姓,稳固统治根基。经济领域,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恢复因战乱受损的生产,盐铁官营、蜀锦贸易昌盛,充实府库,支撑军事开支与政权运转,益州成为蜀汉逐鹿天下、延续国祚的基石,改写三国势力版图与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