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南岸的山谷间,晨雾尚未散尽,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己撕破天际。
李承乾身披玄铁锁子甲,腰间悬着寒光凛凛的陌刀,站在临时搭建的将台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下方整齐列队的三千新兵。
这些来自陇右、河东的农家子弟,虽身着粗布麻衣,眼神中却透着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从今日起,你们不再是拿锄头的农夫!"李承乾的声音裹挟着晨雾,在山谷间回荡,"而是要成为大唐最锋利的刀刃!"他猛地抽出陌刀,刀锋劈碎青石,"三个月后,本太子要让你们以一当十,踏破吐蕃的营帐!"
新兵们躁动起来,人群中传来窃窃私语。李承乾目光一凛,突然指向队列末尾的少年:"你,出列!"那少年脸色煞白,颤抖着走出队伍。"害怕?"李承乾逼近一步,陌刀擦着少年耳畔划过,"昨夜李泰的死士潜入长安,杀了三个孩童。他们的父母跪在东宫门前,抱着孩子冰冷的尸体......"少年瞳孔骤缩,拳头渐渐握紧。
"这把陌刀,"李承乾将兵器重重塞进少年手中,"比吐蕃的弯刀重三倍,但能劈开他们的锁子甲!"他转身对全体新兵,"今日起,每日负重二十斤跑三十里!挥刀五千次!敢喊累的——"话音未落,三块拳头大的石块突然从山巅滚落,李承乾身形疾动,陌刀连劈,碎石如雨落下。新兵们惊呼出声,眼底畏惧尽化作震撼。
夜幕降临时,演武场仍灯火通明。李承乾蹲在篝火旁,亲自给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张二狗,你不是会改良水车?"他看向身旁的寒门进士,"明日起,带人改造训练场。本太子要让每个角落都能练出真本事!"张二狗激动得满脸通红:"殿下,小人定不负所托!"
三日后,焕然一新的训练场震惊众人。蜿蜒的"生死坡"布满荆棘,模拟的吐蕃营帐暗藏机关,还有用木桩搭建的"云梯墙"。
李承乾手持长弓,连射三箭穿透靶心:"今日演练突袭战术!若有人能在半个时辰内攻破'吐蕃大营',本太子亲自斟酒!"
新兵王阿牛带领小队,利用地形迂回到"敌营"侧翼。当他们即将成功时,突然响起梆子声,数十名玄甲军从暗处杀出。"这是李泰的死士惯用埋伏!"李承乾大喊,"记住,战场上没有侥幸!"王阿牛等人虽败,却因临危不乱得到嘉奖。
消息传到魏王府,李泰将茶盏狠狠摔在地上:"李承乾竟敢私自练兵!"他抓起密信,"立刻通知边疆的人,制造些摩擦。再让长安的文人墨客,写文章弹劾太子穷兵黩武!"
太极殿内,褚遂良颤巍巍呈上奏折:"陛下!太子在城外私设演武场,劳民伤财......"
李世民看着奏折,神色莫测:"太子可曾报备?"
李承乾从容出列,呈上一卷《新军制疏》:"儿臣己禀明兵部,此次练兵所用粮草,皆来自抄没士族的私田。"他展开图纸,"改良的强弩、马蹬,能让我军战力提升三倍!"
退朝后,李世民单独召见李承乾。"治军用兵,你何时学得这般精熟?"皇帝凝视着儿子,目光似要穿透他的内心。
李承乾坦然迎上父皇的视线:"儿臣在边疆目睹将士浴血,才知强军之重。"他突然跪下,"若大唐有十万铁军,何愁吐蕃不臣服?"
与此同时,演武场上的训练进入白热化。李承乾亲自示范陌刀阵,三百士兵列成方阵,刀光如墙推进。"变阵!"随着吼声,方阵瞬间化作锥形,如利剑般穿透模拟敌阵。训练结束时,士兵们累得瘫倒在地,却仍紧握着兵器。
"殿下,长安有人在散播谣言。"武媚娘深夜来报,"说您练兵是为谋反,还贿赂了不少文人......"
李承乾擦着陌刀的手顿了顿:"告诉马周,把训练成果整理成册。再找些老兵,让他们讲讲吐蕃烧杀抢掠的暴行。"他嘴角勾起冷笑,"本太子倒要看看,谁的笔杆子更硬!"
三个月后的清晨,演武场迎来最终考核。李世民在一众大臣簇拥下登上观礼台,却见场中不见新兵身影。"陛下,这是何意?"褚遂良面露不满。李承乾微微一笑,突然吹响号角。
霎时间,山谷间喊杀震天。新兵们从草丛、山岩后跃出,有的用改良的钩锁攀上"城墙",有的推着小型冲车撞门。更令人震惊的是,二十架新式投石机同时发动,巨石如流星般砸向模拟敌营。当"吐蕃军旗"被扯下时,全场鸦雀无声。
"这些兵器,"李承乾呈上图纸,"都是士兵和工匠一起改良的。"他指向满身泥泞的王阿牛,"他发明的连环弩,能三箭连射。"李世民若有所思,轻抚胡须:"看来,是朕小看你了。"
然而,庆功宴尚未结束,边关急报传来:吐蕃小规模骚扰河西。李承乾猛地起身:"儿臣恳请新军出征!"李世民凝视儿子许久,缓缓道:"准了。但记住,莫要轻敌。"
大军开拔前夜,李承乾在帅帐内研究地图。武媚娘捧来密报:"殿下,李泰买通了长安三十家书院的山长,准备联名弹劾您......"
李承乾突然大笑,抓起案上的《平戎策》:"来得正好!明日让马周带着这些,去各大书院讲学!就说本太子的新军,是为守护大唐每一寸土地!"
他起身望向星空,手中陌刀映着月光:"李泰,你以为用文人笔杆子就能动摇军心?本太子的新军,就是最好的反驳!"
此刻,渭水河畔的军营中,三千新军枕戈待旦,只等一声令下,便要让吐蕃知道,大唐的新生力量,足以改写边疆的战局。而长安城的舆论战场,也将随着马周的脚步,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