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对诸葛亮道:“相父放心,朕不会穷兵黩武。”
诸葛亮看着刘禅,心中有些惆怅,有一个好战想要开疆扩土的皇帝,也不知道大汉复兴后能够安稳兴盛多少年?
刘禅见诸葛亮似乎有些忧虑未来,脸色认真的对诸葛亮说道:“相父,朕深知频繁用兵打仗带来的只会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让国力下滑。”
“以后对外开疆扩土,朕会根据国力来考虑。”
“如今我大汉越来越强大,国力越来越强盛,粮食产量也会提升起来,比起之前好多了!”
“过几年灭亡魏国会动用不少兵力,以后向外开疆扩土,朕会一个方向一个方向的来,不会动用多少万兵力,也不会年年用兵。”
“有杂交水稻和红薯这样的高产农作物,我大汉超越曾经的巅峰时期并不难。”
诸葛亮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位年轻君主,大汉的未来如何,诸葛亮预想过多种可能。
但未来不确定,大汉的未来三四十年还得看刘禅。
刘禅还年轻,可自已五十有几快六十岁了,头发已经尽数变成白发,没有几年可活了。
大汉的国力能不能恢复到巅峰时期甚至超越巅峰时期,主要还得看刘禅这个皇帝将来如何作为。
以后的事,自已也顾及不到。
自已能做的,就是劝谏引导刘禅保持贤明,一直做一个贤明的君王。
诸葛亮对刘禅道:“臣相信陛下能够一直保持贤明,带领大汉超越过去,走向新的巅峰。”
刘禅对诸葛亮道:“多谢相父信任,朕会一直做一个贤明的皇帝,带领大汉走向新的巅峰。”
“接下来朕写几封圣旨让人带去给余玠、岳云、辛弃疾、张就他们,让他们按朕的旨意去做。”
“若是西域诸国都按照朕的要求上贡战马,那我大汉今年将增加几千战马。”
“若是有不遵从朕旨意的西域小国,那过两个月辛弃疾、岳云他们便可以出兵将其打得顺服,甚至直接灭其国除其名。”
诸葛亮对刘禅道:“陛下,张就出使有功,当给予嘉奖。”
刘禅一边拿预备的圣旨,一边微微点了点头回应诸葛亮道:“相父说得不错,张就此人是一个人才,在西域有不小的威望,他按照朕的旨意冒险去出使鄯善、焉耆、车师,说明他说真心归附我大汉,并没有什么异心。”
“朕打算重用张就,过几年在西域设置州,设置郡县,加强对西域的掌控,到时候就让张就担任刺史。”
大汉再次复兴,加强对西域的掌控,诸葛亮也认可大汉在西域设置州郡县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掌控。
不过,诸葛亮觉得现在在西域设置州郡县的时机还不成熟,最好等灭亡了曹魏之后再在西域设置州郡县。
诸葛亮对刘禅道:“陛下,老臣觉得在西域设置州郡县,最好灭亡了曹魏之后再进行。”
刘禅听到诸葛亮的话,微微点了点头道:“相父,朕也是这样想的。”
“等灭亡了魏国,调派一两万魏国降兵前往西域,甚至调更多的魏国降兵前往西域各地。”
“若有西域小国不听从命令,那便灭其国除其名。”
“这些军队去了西域后,平时负责屯田,有需要时,便让他们拿上兵器出征。”
“这样不但有利于削减魏国残留下来的在中原的兵力,减弱魏国之人叛乱的基础,还能加强对西域的掌控。”
诸葛亮对刘禅道:“陛下,这些年的战乱使得人口锐减,臣不建议安排太多兵力前往西域。”
刘禅对诸葛亮道:“相父,等灭亡了魏国统一北方中原,只要粮食充足,人口恢复增长会很快。”
“即使安排三四万魏国降兵前往西域屯田,也不会对人口的恢复造成多大的影响。”
“没有了动乱,新生幼儿的夭折率也会下降。”
“要不了多少年,我大汉的人口便能恢复到曾经的巅峰时期。”
诸葛亮见刘禅开始写圣旨,对刘禅道:“陛下说的有道理,接下来陛下专心写圣旨即可,臣就和陛下说话打扰陛下了,免得影响到陛下。”
“好!”刘禅应了一声,专心写圣旨。
每一张预备的圣旨都价值不菲,要是写错了字,那圣旨就废了,毕竟洗不干净字迹墨水。
写好了圣旨,刘禅安排一队骑兵前往凉州向余玠传达自已的旨意,然后让余玠派一百骑兵随他们一同前往西域,向张就、岳云、辛弃疾传达圣旨。
传达完圣旨后,他们归属岳云麾下。
次日,高句丽的使者来到成都。
“启禀陛下,高句丽的使者前来求见。”
刘禅闻言,心中明白高句丽八成是想与自已交好,借助大汉增强对抗魏国的底气。
若是大汉孱弱,刘禅不介意与高句丽合作对抗魏国。
但现如今大汉已经有实力单独灭亡魏国,没有必要与高句丽合作。
高句丽哪一个地方,还是早些被中原掌控比较好。
高句丽距离大汉比较远,现在大汉不好出兵灭亡高句丽。
不过,魏国与高句丽相邻,倒是可以让魏国去灭亡高句丽,在高句丽设置郡县。
魏国若是灭亡了高句丽,并在高句丽驻军设置郡县,对高句丽之地进行管理,那将来大汉灭亡魏国之后将高句丽现如今所在的地方纳入大汉的版图会容易许多。
而且魏国出兵灭亡高句丽,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一部分国力,对于大汉来说也是有利的。
一旁的诸葛亮见刘禅没有回应,而是在思考,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于是,诸葛亮开口对刘禅提醒道:“陛下,高句丽派使者前来,应该是得知我大汉灭亡吴国的消息之后决定与我大汉交好,甚至与我大汉一同对付魏国。”
“高句丽主动派使者前来与我大汉交好,这对于我大汉来说是一件好事。”
“臣建议,召集群臣正式接见高句丽。”
刘禅听到诸葛亮的话,微微摇了摇头说道:“相父,朕不想接见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