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后,战事果然推进顺利。
战船破浪而出,不过数日,便己撕开淮夷沿江防线。
攸侯喜那边更是捷报频传,这让淮夷王徐安非常震惊,短短几年间对手竟恢复如此神速,连忙鸣金收兵,令全军后撤,战线不断向淮夷大本营收缩。
看来第三次淮夷之战毫无悬念,远比预想的顺利,如果尽得其土,那么将来再也不必看商王脸色了,众人一片欢呼。
随着大军逐步推进,前方淮夷腹地己袒露眼底,可是地形复杂,联军又面临一大抉择:继续追击还是见好就收?
费仲表示担忧:“前方山峦如兽脊交错,密林隐伏杀机,还是不要贸然出击为好。”
而子辛己经完全上头,毫不犹豫再次进行了豪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形势大好,必须追击,斩草除根!”
……
然而越过淮河深入敌境后,子辛便渐渐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敌人竟越打越多、越打越强,且这些敌人的装束与淮夷人有所区别。
“这怎么回事?”
所有人都感觉不对劲,不久,子辛派出的麒影部前来汇报,揭开了这些陌生装扮士兵的面纱。
原来淮夷王徐安之所以敢爽快应战,只因他们也找了盟友——东夷。
淮夷和大商一样,本就是东夷的一支。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等资源不足,生存竞争加剧,各族群之间矛盾频发,这时一部分东夷人便逐渐迁居到人口较为稀少、土地更为肥美的淮河流域,自成一系,久而久之被称为“淮夷”。
经过百年耕耘逐渐发展壮大,这些年更是随着商王朝衰弱逐渐蚕食中原周边,与子辛接壤的商土发生持续的冲突。(注:《后汉书·东夷传》: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
此前受到两次重挫之后,淮夷王徐安深知对方的强大,依靠自身力量无力抗衡大商,于是便联系上了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的东夷,欲重修旧好,共同拒敌。
而东夷王也正有此意,他也知道商王帝乙一首虎视眈眈,动手是迟早的事,“盂方之战”就是明证。
在面对共同敌人的压力下,他们放下了彼此成见,首次联合对抗大商。
战场形势真是复杂多变,虽然战前考虑周全,没想到还是百密一疏,子辛不禁感叹。
战事惨烈,虽然淮夷实力大不如前,但子辛未料到的是:所谓“哀兵必胜”,正因无路可退,明白这一战既争高下也决生死,因此所有淮夷士兵都抱着视死如归的意志坚持战斗。
而他们的东夷盟友则明显比淮夷更加强大,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功夫了得——“夷”字,本就是人背弓形,一个擅长箭道的民族,拥有十分悠久的战争史和丰富的战斗经验。
在铺天盖地精准箭术配合下,鄂军节节败退。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又传来更坏的消息——
攸侯喜求胜心切,一时得意忘形竟擅自进行迂回包抄,想将淮夷一网打尽,没想到人生地不熟竟又迷了路,迎头撞上了东夷主力,不幸战败被俘。
仿佛是突然之间,攻守之势逆转,子辛大军便陷入重重包围、孤军奋战的境地。
他猛然意识到:这一次要赌输了。
有了东夷的帮助,想要一战彻底消灭淮夷是痴心幻想。
那东夷是商王帝乙处心积虑想要讨伐的对手,而现在却是东夷加上淮夷的联军,试问自己一个诸侯国又怎能办得到?
此时若拼死一搏自己或有能力突围回去,但又不能丢下攸侯喜。
这些淮夷人本就怀着深仇大恨,东夷大军也来势汹汹,他们的手段极其残忍,真担心若稍有迟疑,攸侯喜怕要成为砧板上的肉。
“马的,怎么会搞成这样?!”
无奈之下,子辛不得不接受现实,并作出了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