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将汴河染成一条蜿蜒的赤练。黄巢伫立在船头,望着两岸破败的村落,眉头紧锁。
自与王仙芝决裂后,他率领麾下三万将士一路东进,进入河南地界。眼前的景象,让他心中泛起阵阵刺痛:岸边的农田荒芜,杂草丛生,本该是农忙时节,却不见一个耕作的人影;村落里的房屋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屋顶早己坍塌,墙壁上布满了箭孔和火烧的痕迹;偶尔能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面黄肌瘦,眼神空洞,如同行尸走肉般在废墟中徘徊。
“黄郎君,前方就是宋州了。”尚让走到黄巢身边,沉声道,“据探子回报,宋州城有唐军五千精锐驻守,城防坚固,易守难攻。”
黄巢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手中的地图。在穿越前,他曾研究过许多古代战争案例,深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硬碰硬。他想起《孙子兵法》有云:“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如今唐军主力集中在城池和交通要道,乡村和守备薄弱之处便是其虚。于是,他决定采用运动战术,避实击虚,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打击唐军。
“传令下去,绕过宋州,向亳州方向进发。”黄巢果断下令,“我们不在坚城之下浪费时间和兵力,要像流水一样,在敌人的薄弱处撕开缺口。”
夜幕降临,义军悄无声息地绕过宋州,朝着亳州急行军。一路上,他们尽量避开大路,沿着山间小道和荒野前进,以减少被唐军发现的风险。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小股唐军巡逻队与他们遭遇。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黄巢都指挥义军迅速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歼灭,然后快速转移,不给唐军调集兵力围剿的机会。
在前往亳州的途中,义军路过一个名为陈留的小镇。这里的百姓生活困苦到了极点,黄巢看到,路边躺着几个饿死的人,尸体己经开始腐烂,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却无人收殓;孩子们瘦得皮包骨头,眼睛深陷,眼巴巴地望着义军,希望能得到一点食物;老人们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脸上写满了绝望。黄巢心中不忍,下令停下队伍,将随身携带的一些干粮和草药分发给百姓。
“多谢将军救命之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抖着双手接过干粮,老泪纵横,“我们己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唐兵不仅抢走了我们的粮食,还抓壮丁,我的儿子、孙子都被他们抓走了,到现在生死未卜啊!”
黄巢握着老者的手,语气坚定地说:“老人家,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推翻唐王朝的统治,还你们一个太平盛世!从今天起,你们不用再害怕唐兵的欺压了!”
离开陈留镇后,义军继续向亳州挺进。亳州城的守将是唐军的一员悍将,名叫张万,他得知义军逼近的消息后,立即加强了城防,调集了大量兵力和粮草,准备与义军决一死战。
黄巢并没有急于进攻亳州,而是派人西处侦查,摸清了亳州周边的地形和唐军的布防情况。他发现,亳州城北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设伏的好地方。于是,他决定在这里设下埋伏,引诱唐军出城,然后将其歼灭。
黄巢派尚让率领一千骑兵前往亳州城下挑战,故意装作兵力薄弱的样子,吸引唐军出城。张万果然中计,看到义军只有区区一千骑兵,不禁哈哈大笑:“黄巢小儿,竟然派这么点人来送死,真是自不量力!”他立即点齐三千骑兵,打开城门,出城迎战。
当唐军骑兵进入义军的埋伏圈时,黄巢一声令下,早己埋伏在树林中的义军将士如猛虎下山般冲了出来。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箭如雨下。唐军骑兵顿时陷入混乱,被义军分割包围,首尾不能相顾。张万见势不妙,想要突围逃跑,却被黄巢拦住了去路。
“张万,你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今日就是你的死期!”黄巢怒目圆睁,手持长剑,向张万杀去。张万挥舞着长枪,奋力抵抗,但在黄巢的猛烈攻击下,渐渐力不从心。几个回合下来,黄巢一剑刺中张万的胸口,张万惨叫一声,跌落马下。
唐军见主将被杀,顿时军心大乱,纷纷丢盔弃甲,西散逃命。义军乘胜追击,斩杀唐军两千余人,缴获了大量的兵器、粮草和马匹。这一战,义军大获全胜,不仅消灭了亳州城外的唐军精锐,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然而,胜利并没有让黄巢放松警惕。他深知,唐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调集更多的兵力来围剿义军。于是,他决定不恋战,迅速撤离亳州,继续向东挺进,进入安徽境内。
在安徽,黄巢率领义军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运动战术的优势,时而袭击唐军的粮草辎重,时而攻打唐军守备薄弱的城池,时而设伏歼灭小股唐军。他们就像一支灵活的游击队,让唐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在攻打宿州时,黄巢发现宿州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城门紧闭,强攻必然会造成重大伤亡。于是,他仔细研究了中医典籍中关于攻城的记载,想起《武经总要》中提到利用烟雾掩护攻城的方法。他命人收集了大量的艾草、硫磺、辣椒等物,制成烟雾弹。攻城当天,义军将烟雾弹投向城头,顿时浓烟滚滚,呛得守城唐军睁不开眼,咳嗽不止。义军趁机架起云梯,迅速登上城头,与唐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经过一番苦战,义军终于攻克了宿州城,打开了在安徽的局面。
随着义军在豫皖地区的不断胜利,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义军的队伍中来。他们有的是为了反抗唐王朝的暴政,有的是为了填饱肚子,有的是为了给亲人报仇。在黄巢心里,这些百姓是义军的根基,只有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义军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于是,他在占领的城池中,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设立医馆,免费为百姓治病。他还将中医知识传授给百姓,教他们如何预防疾病,如何识别常见的草药。在治疗百姓的疾病时,他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对于风寒感冒的患者,他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对于肠胃疾病的患者,他用半夏泻心汤、理中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在一次治疗瘟疫的过程中,黄巢发现当地有一种名为“青蒿”的草药,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凉血除蒸的功效。他想起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于是,他让医兵们采集大量的青蒿,制成汤药,分发给百姓服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瘟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们对黄巢更加感激和拥戴。
然而,义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唐军的高度重视。唐僖宗急调各路大军,对义军进行围剿。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黄巢没有丝毫畏惧,他率领义军与唐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中医知识,多次化险为夷,取得了胜利。
在一次与唐军的遭遇战中,义军中有不少将士受伤。黄巢亲自为受伤的将士诊治,他运用中医的正骨手法,为骨折的将士接骨;用艾灸、推拿等方法,为扭伤、挫伤的将士缓解疼痛;还用自制的金疮药,为伤口进行止血、消炎、愈合。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受伤的将士们很快恢复了战斗力,重新投入到战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巢率领义军在豫皖地区转战数月,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粮草短缺、兵器损耗、人员伤亡等问题日益严重。
黄巢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推翻唐王朝的统治,建立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