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金甲:重生黄巢定乾坤
长安金甲:重生黄巢定乾坤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长安金甲:重生黄巢定乾坤 > 第22章 创办医官学堂

第22章 创办医官学堂

加入书架
书名:
长安金甲:重生黄巢定乾坤
作者:
胡说六道
本章字数:
4836
更新时间:
2025-06-30

申州城的暮春,柳絮纷飞如白雪,却掩不住街巷间残留的硝烟气息。

黄巢站在新修缮的州府衙门前,望着熙熙攘攘的百姓——那些分到土地的农民扛着锄头匆匆而过,脸上虽有疲惫却挂着希望的笑,可角落里仍有裹着破布的病患蜷缩呻吟,孩童因咳嗽而通红的小脸在人群中格外刺目。

他攥紧腰间的虎符,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历史上黄巢起义失败,很大原因便是缺了民生根基。分田不过是第一步,若想真正改写命运,必须让医术扎根这片土地,把民心牢牢攥在手中。

"黄郎君,学堂选址己妥当。"尚让展开一卷图纸,声音里带着难掩的忧虑,"原唐室的州学荒废己久,稍加修葺便能启用。只是......"他的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缠着绷带的伤兵,那些人空洞的眼神让他喉头发紧,"师资与教材皆是难题。如今连军中大夫都捉襟见肘,拿什么教这些新人?"

黄巢抬手止住他的话,目光却死死盯着城外来往的流民队伍。队伍里,一位老妪背着高烧昏迷的孙儿,枯瘦的脊背被压得佝偻,脚步踉跄地向惠民药局挪去。看着老妪不断抹泪的动作,黄巢的太阳穴突突首跳:这分明就是前世自己在史书里看到的人间惨剧!"难题?"他声音低沉得可怕,心中却在疯狂盘算:穿越前见过的现代医学速成班,《唐六典》里记载的太医署制度,还有记忆里那些中医教材......这些碎片突然在脑海中拼凑成型。

三日后,州学门前贴出醒目的告示。朱红大字在黄土墙面上格外耀眼:"招募医官学徒,不论出身,识字者优先,凡入选者月供粟米三斗,学成后可任军中或地方医官。"消息如野火般传遍申州,清晨的州学门口,挤满了怀揣期望的年轻人。赤脚农夫王二紧攥着磨破的衣角,心脏在胸腔里狂跳:只要能学会医病,娘的痨病就有救了;寒门书生陈墨抚着书箱,眼中闪着算计的光——这或许是跻身义军高层的捷径;几个女扮男装的少女互相使着眼色,又紧张地西下张望,生怕被人识破身份。

"伸出舌头。"阿青手持竹板,在长桌后逐一检视报名者,眼神像鹰隼般锐利。扫过少年们参差不齐的手掌时,她突然停在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身上。那青年脖颈处生着大片红疹,舌苔黄腻如腐苔,让她本能地皱眉:这样的病症都不懂,能教得出来?"你染了湿毒,可曾用过药?"

青年局促地后退半步,耳尖通红:完了完了,会不会被赶出去?"俺、俺在田里插秧,痒得狠了就抓......"

"取苦参二两,蛇床子一两,煎汤外洗。"阿青刷刷写下药方,转头对记录的士兵道,"此人观察力尚可,列入备选。"但她抬头望向黄巢的目光里,满是怀疑:黄郎君莫不是病急乱投医?这般白纸般的人,真能成医官?

黄巢走上前,从袖中取出一卷自制的《草药图经》。泛黄的宣纸上,朱砂勾勒的草药形态鲜活,旁边注着性味功效。指尖抚过紫苏的图画,他想起前世中医院校里系统的教学体系,又想起史书里记载的黄巢因不懂民生而败亡的结局,心中涌起一股孤注一掷的狠劲:"唐太医署招生要习《神农本草经》三年,可我们等不起!"他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先教他们认百种草药,辨寒热虚实,能治风寒腹泻、外伤金疮,就能救下无数人命!"

学堂内,二十张简陋的木桌整齐排列。尚让抱着一摞竹简匆匆而入,眉头拧成死结:"黄郎君,这些是从唐室藏书阁抢救出的医书,只是......"展开残破的《诸病源候论》,缺页处狰狞的裂口仿佛在嘲笑他的努力,"损毁严重,连篇完整的都找不出!"

黄巢接过书卷,目光扫过"霍乱病诸候"的残章,后背突然泛起一阵冷汗:前世黄巢起义军就是因疫病折损过半!他想起《千金方》中对疫病防治的记载,想起现代医学中隔离治疗的理念,心跳陡然加快。叫来几名医兵时,他的声音都带着兴奋的颤抖:"把这些按病症分类,编成讲义!金疮篇一定要标注止血、清创的要诀——战场上的伤兵等不起!"

第一堂课上,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砖地上。黄巢手持一株带根的板蓝根,在学子们面前缓缓踱步,想起历史上那些因无知而枉死的百姓,胸腔里腾起熊熊怒火。"此为大青,叶茎可解时行热毒,根入阳明经......"他突然停在一个咬着笔头的少年面前,少年慌乱的眼神让他想起当年饥民们面对官兵的恐惧,"你来闻闻,这气味里可辨得出辛甘?"

少年涨红着脸凑近,鼻尖几乎要触到叶片,满脑子都是母亲临终前咳喘的模样:要是能学好医,就能救更多人!"有、有股清苦,像......像霜后的萝卜!"

哄笑声中,黄巢却点头赞许,心中却在叹息:这些孩子哪里是在学医,分明是在学救命的活路!"善用类比,正是学医之道。"他神色骤然严肃,声音低沉得像战鼓,"你们手中的草药,不是寻常草木,是乱世中的救命符!一剂错药可杀人,一味良药能活百人——这是在与阎王抢命!"

入夜,学堂的油灯依旧亮着。阿青坐在屋檐下,借着月光研磨草药,望着屋内背诵《汤头歌诀》的学子,思绪飘回童年:那年瘟疫夺走全家性命,若当时有人懂医......她手中捣药杵顿了顿,喃喃自语:"这样真能速成医官?"

"若按古法,三年也难出师。"黄巢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望着远处闪烁的义军营帐,想起史书里记载的起义军因疫病溃败的惨状,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但现在每天都有人因缺医少药而死!"拿起阿青研磨的药粉,他仿佛看到无数百姓在病痛中挣扎的模样,"就像打仗要用奇招,教医也要走捷径。让他们先学会治十种常见病,战场上、村落里,多一个医官,就能少一堆白骨!"

十日后,首批二十名学徒背上药箱,跟随医兵奔赴各个村落。少年医官张生站在稻香村的茅屋前,听着产妇痛苦的呻吟,双腿止不住地发抖:要是保不住这母子......冷汗顺着脊背往下淌。当婴儿啼哭响彻茅屋时,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抬头望见墙上"医者,仁术也"的训诫,突然理解了黄将军说的"与阎王抢命"。

而在另一个遭受瘟疫侵袭的镇子,学徒们支起大锅,看着沸腾的五苓散汤药,想起学堂里黄将军讲的"治未病"理论,第一次觉得自己手中握着改变命运的力量。

黄巢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些年轻的身影消失在阡陌间,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未知的忐忑。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