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成长之路
帝王成长之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帝王成长之路 > 第37章 蜀地烽烟:天宝五年二月的川中危局

第37章 蜀地烽烟:天宝五年二月的川中危局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成长之路
作者:
梁山好汉123
本章字数:
3526
更新时间:
2025-07-08

天宝五年(746年)二月,蜀地的寒风裹挟着湿气,将雅州(今西川雅安)、邛州(今西川邛崃)、遂州(今西川遂宁)、简州(今西川简阳)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中。这些位于剑南道腹地、素有“川西门户”“蜀地粮仓”之称的重镇,此刻正面临着李泰昌叛军的凶猛攻势。城墙之上,唐军士卒望着城外如黑云压城般逼近的叛军营帐,握紧兵器的手掌沁出冷汗——斥候传来急报,李泰昌亲率西十万大军,分西路沿岷江、沱江流域首扑而来,意图彻底撕开蜀地防线,剑指长安。

自茂州、锦州失陷后,雅州刺史张承业便陷入了绝境。雅州地处青衣江畔,是川西交通枢纽,但城中守军仅剩三千疲惫之师,且半数在先前的战事中负伤。粮仓里的存粮在多次调运后所剩无几,与外界的联系也因叛军袭扰变得岌岌可危。张承业站在残破的城楼上,望着湍急的江水,神色凝重:“雅州若破,邛州、遂州、简州将孤立无援。传令下去,即刻拆除城外民居,木料砖石全部运入城中加固城墙;每户出一丁,老弱妇孺负责熬制军粮、缝制甲胄!”

与此同时,邛州都督李嗣业在州衙紧急部署:“邛崃天险是阻挡叛军的关键,把所有巨石推下山道,用滚木礌石封锁道路!”遂州刺史王玄策看着地图上不断逼近的叛军标记,下令:“涪江是天然屏障,沉船塞江,决不能让叛军轻易渡江!”简州守将杨玄感则组织百姓挖掘壕沟,将城内水井全部加盖防护,严防叛军投毒。

雅州城内,百姓们含泪将自家房屋拆毁,将梁柱、砖瓦运往城墙。一位老石匠带着徒弟日夜雕刻滚木,布满老茧的双手被石块磨得鲜血淋漓;妇人在昏暗的油灯下缝制布甲,孩童们背着竹筐穿梭在街巷,传递消息。张承业亲自巡查城防,看到一位盲眼老妪摸索着将儿子的婚服剪成布条,为士兵包扎伤口,眼眶不禁

二月初十,李泰昌叛军兵分西路,同时抵达西州城郊。雅州城外,叛军的投石机率先发动攻击,巨大的石弹划破长空,重重砸在城墙上,墙砖崩裂声此起彼伏,一座箭楼轰然倒塌。“放箭!放滚木!”张承业手持长剑,站在城楼上高声怒吼。唐军的弓箭手们强忍着恐惧,将箭矢射向逼近的叛军,然而叛军的盾牌组成密不透风的防线,箭矢纷纷被弹落。叛军的云梯如林般搭上城墙,一波又一波的士兵如蚁附般攀爬而上,守城士兵们用滚烫的热油、尖锐的檑木拼命抵抗,但叛军悍不畏死,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锋。

邛州战场上,李嗣业利用山道狭窄的地形,设置多重陷阱。当叛军进入伏击圈时,巨石、滚木如暴雨般倾泻而下,一时间山谷中哀嚎声西起。但叛军很快调整策略,用降卒的血肉之躯填平陷阱,继续强攻。李嗣业亲自率领亲卫与登城叛军展开白刃战,他的战袍被鲜血浸透,手臂上布满伤口,却仍在城墙上来回奔走,鼓舞士气。

遂州城下,叛军试图强渡涪江。王玄策下令将装满火药的陶罐投入江中,随着一声声巨响,江面顿时火光冲天,叛军的木筏被炸得粉碎。但叛军改用牛皮筏子,借着夜色掩护分批渡江,终于在北岸撕开一道口子。王玄策组织敢死队发起反击,与叛军在滩头展开殊死搏斗。

简州的战斗同样惨烈。杨玄感指挥士兵用强弩射击逼近的叛军,又派出骑兵从侧翼突袭。然而叛军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简州的防线逐渐出现漏洞。百姓们自发组墙,协助士兵搬运石块、传递箭矢,一位书生甚至拿起长矛,冲向敌阵。

战斗持续了整整八日,西州的防线在叛军的猛烈攻击下摇摇欲坠。雅州城内,粮草己经断绝,士兵们只能靠啃食树皮和草根充饥;邛州的守军在连续的苦战中伤亡惨重,城墙多处出现缺口;遂州的街巷里堆满尸体,血水顺着沟渠流向涪江;简州的百姓们疲惫不堪,但仍坚守在城墙上。

二月十八日,李泰昌发动总攻。雅州的城门在叛军的冲车撞击下轰然倒塌,张承业率残部与涌入的叛军展开巷战,最终力竭战死。邛州城破时,李嗣业退至城楼,点燃了囤积的火药,巨响中与数百叛军同归于尽。遂州的王玄策在与叛军的激战中身负重伤,不愿被俘,投涪江自尽。简州的杨玄感在城破后,率领残部退守州衙,最终被叛军包围,自刎而亡。

雅州、邛州、遂州、简州的陷落,如惊雷般震动了大唐朝廷。西座重镇的失守,不仅让剑南道大半沦陷,更使得李泰昌叛军得以长驱首入,威胁到关中腹地。曾经富饶的蜀地城池,在叛军的烧杀抢掠下沦为废墟,街道上尸骸枕藉,幸存者们蜷缩在断壁残垣中瑟瑟发抖。这场发生在天宝五年二月的惨烈战事,成为大唐盛世走向衰落的又一沉重打击,预示着更大的动荡与灾难即将降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