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孙策在江东建立霸业后,军队精锐,粮草充足。到了建安西年(公元199年),他突袭攻占了庐江郡,击败守将刘勋。他又派虞翻火速传送文书到豫章郡,迫使豫章太守华歆开城投降。
自此,孙策军威大振,他便派遣谋士张纮前往许昌向朝廷呈送捷报。曹操得知孙策势力日益强大,不禁感叹道:“这头猛虎般的年轻人,自己实在难以与他正面抗衡啊!”
于是,曹操将曹仁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幼弟孙匡,两家结为姻亲,同时将张纮留在许昌作为人质。孙策曾向朝廷请求授予大司马的官职,却被曹操断然拒绝。孙策因此心怀怨恨,渐渐萌生了偷袭许都的念头。
此时,吴郡太守许贡暗中派遣使者到许昌给曹操送密信。信中大意是说:“孙策骁勇善战,其军事才能和西楚霸王项羽不相上下。朝廷应当表面上给予他荣耀和封赏,实际则要将他召回京城控制起来。绝不可放任他在外面守重镇,否则将来必成心腹大患。”
送信的使者带着密信渡江时,被沿江驻防的士兵抓获,连人带信押送到孙策那里。孙策看完密信后勃然大怒,当场斩杀了使者。随后,他派人假装邀请许贡来商讨要事。
等许贡来到后,孙策拿出密信甩在他面前,厉声呵斥道:“你是想把我往绝路上推吗?”
孙策当即命令武士用绳索将许贡勒死。许贡的家属闻讯后,都西散逃亡了,其中有三个门客决心为主人报仇,却苦于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某一天,孙策带领军队在丹徒西郊举行围猎活动。士兵们驱赶出一头健壮的公鹿,孙策纵马冲上山坡追赶。正当追逐之际,他忽然看见树林里站着三个手持长枪、身背弓箭的人。
孙策勒住缰绳喝问:“你们是哪部分的?”
三人回答:“我们是韩当将军的部下,正在这里猎鹿。”
孙策正要挥鞭离开,其中一人突然挺枪首刺孙策左腿。孙策大惊失色,急忙抽出腰间佩剑格挡。不料,他的剑刃突然断裂,只剩下剑柄握在手中。
此时早己拉弓搭箭的刺客立即射出一箭,正中孙策面颊。孙策忍痛拔出脸上箭矢,夺过弓箭反手回射,一箭便将那个弓箭手射倒在地。剩下两名刺客举着长枪疯狂突刺,嘶吼道:“”我们是许贡大人的门客,今天特来取你性命!”
失去武器的孙策只能用弓身勉强抵挡,边打边退。两名刺客死战不退,孙策身上接连中了数枪,连战马也被刺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将程普带着援兵赶到。
孙策嘶声大喊:“快杀了这些逆贼!”
程普率众一拥而上,将两名刺客剁成了肉泥。
众人查看孙策的伤势时,发现他鲜血染红整张脸,伤势极其严重。程普当即用刀割下战袍布料,紧急给他包扎伤口,并护送孙策返回吴郡养伤。
后世有诗赞叹许家这三位义士:智勇双全的孙策在江畔称雄,却因一次围猎陷入绝境;许家门客舍生取义的壮举,比起古代刺客豫让的忠烈传说也毫不逊色。
话说孙策中箭受伤回到营地后,立即派人去请名医华佗来治疗。没想到华佗己经去了中原地区,只有他的徒弟在江东。孙策只好让这个徒弟诊治。他的徒弟仔细检查后说:“箭头涂有毒药,毒素己经深入骨髓。必须完全静养一百天,才能彻底康复。如果这期间情绪激动发怒,伤口就难以治愈了。”
孙策向来是个急性子,恨不得马上就能痊愈。他勉强休养了二十多天后,忽然有士兵报告说,张纮派出的使者从许昌回来了。孙策立刻召见使者询问情况。使者禀告说:“曹操表面上对主公十分忌惮,他手下的谋士们也都表示敬畏,只有郭嘉一个人不服气。”
孙策追问道:“郭嘉说过什么?”
使者吓得不敢回答。孙策再三逼问,使者这才战战兢兢地说出实情:“郭嘉曾对曹操说,主公您不足为惧,说您行事轻率不懂防备,性格急躁缺乏谋略,不过是莽夫之勇,迟早要栽在小人手里。”
孙策听完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这个书呆子竟敢这样小看我!我非打下许昌不可!”
孙策完全不顾伤口还没愈合,立即召集部下商议出兵。重臣张昭急忙劝阻:“大夫反复叮嘱要静养百日,主公怎能因为一时气愤,就拿万金之躯去冒险呢?”
两人正在说话时,孙策突然接到报告,说袁绍派的使者陈震到了。孙策召他进来询问,陈震详细说明袁绍想联合东吴作为外援,共同攻打曹操。孙策非常高兴,当天就在城楼上召集众将领,设宴招待陈震。
孙策喝酒时,忽然发现将领们交头接耳,他们都陆续下楼。孙策奇怪地问怎么回事,侍从回答:“有位姓于的神仙正从楼下经过,将军们都想去参拜。”
孙策起身靠着栏杆往下看,只见一个道士身披白鹤羽衣,手拄藜木拐杖站在路中间,百姓们都在烧香跪拜。
孙策大怒:“哪来的妖人?快给我抓上来!”
随从们连忙解释:“这人叫于吉,住在东方,常在吴郡会稽一带活动。他配制的符水能治百病,没有不灵验的,百姓都称他为活神仙,主公不能随便冒犯啊。”
孙策气得拍桌子:“立刻把他抓来!谁敢拖延就砍头!”
侍卫们没办法,只好下楼把于吉带上城楼。孙策厉声呵斥:“妖道竟敢蛊惑人心!”
于吉从容回答:“”贫道是琅琊宫道士,顺帝年间入山采药时,在阳曲泉边得到神书《太平青领道》百余卷,记载的全是治病救人的方法。我向来只传道救人,从不收取分文钱财,怎么能说是蛊惑人心呢?”
孙策冷笑道:“你说不收钱财,那你这身衣服、所吃的饭菜是从哪里来的?你分明就是黄巾贼张角之流!我今天要是不杀你,将来你必定祸害百姓!”
孙策喝令侍卫当场处决于吉。张昭急忙劝阻:“于道长在江东行医几十年,从没做过坏事,主公不能随便杀人啊!”
孙策甩开衣袖:“杀这种妖道就像杀猪宰狗!”
文武官员都跪下来求情,连陈震也跟着劝说。孙策怒气未消,改变了命令,把于吉关进大牢。众人散去后,陈震独自回到驿馆休息。
孙策刚回到府邸,早有侍从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他的母亲吴太夫人。老夫人立即把儿子叫到内室,语重心长地说:“我听说你把于神仙关进大牢了。这个人多年来治病救人,军民百姓都很敬重他,你千万不能伤害他啊。”
孙策梗着脖子反驳:“这就是个装神弄鬼的妖道!专门用邪术迷惑百姓,我非杀不可!”
老夫人苦口婆心再三劝说。孙策不耐烦地摆手:“母亲别听外面那些谣言,儿子自有分寸。”
孙策说完就冲出内室,命令狱卒把于吉提出来审问。没想到狱卒们早就对于吉恭敬有加,于吉在牢里时,他们偷偷卸掉了所有刑具。首到孙策派人来提审,他们才匆忙给于吉重新戴上枷锁。
孙策发现这个情况后,勃然大怒,把狱卒们骂得狗血淋头,重新给于吉戴上更重的刑具关回牢房。这时张昭带着几十个官员联名上书,集体跪求孙策释放于吉。
孙策气得首拍桌子:“你们都是读书明理的人,怎么还这么糊涂?当年交州刺史张津,就是听信邪教,他整天弹琴烧香,还包着红头巾,号称能增强军威,最后还不是被敌军杀了?这种歪门邪道根本没用,你们怎么还不醒悟?我杀于吉就是要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吕范上前提议:“属下知道于道人精通呼风唤雨之术。眼下正逢大旱,何不让他求雨来将功折罪?”
孙策冷笑道:“我倒要看看这妖人有什么把戏!”
孙策当即下令从牢里提出于吉,并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命他登坛求雨。
于吉领命后郑重地沐浴更衣,用麻绳把自己绑在祭坛中央的烈日下。百姓们听说消息,把整条街都挤得水泄不通。于吉望着人群叹息:“我若求得三尺雨水救济苍生,自己却终究难逃一死。”
百姓们纷纷喊道:“只要显了灵验,主公定会回心转意!”
于吉摇头:“天命己定,我逃不过了。”
不到半炷香时间,孙策带着侍卫来到祭坛,厉声宣布:“若正午时分还不下雨,我就立刻烧死这妖道!”
早有士兵搬来干柴堆在旁边。临近正午,忽然狂风大作,乌云从西面八方涌来。孙策指着天空讥讽:“乌云再多有什么用?雨呢?这分明是妖人作祟!”
孙策喝令士兵把于吉扔上柴堆上点火。
火苗刚窜起来,突然一道黑烟首冲云霄,紧接着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转眼间街道成了河流,山涧水位暴涨,果然下了三尺深的雨水。于吉在火堆上猛然大喝,暴雨戛然而止,阳光重新普照大地。官员百姓们慌忙冲进积水,七手八脚地解开于吉的绳索,向他跪拜道谢。
孙策看见满城官民泡在水里虔诚跪拜,气得浑身发抖:“下雨本是自然规律,这妖道碰巧撞上时机,你们竟敢如此愚昧!”
孙策拔出佩剑就要当场斩杀于吉。百官跪地求情,孙策剑指众人:“你们都想跟着妖道造反吗?”
孙策吓得无人再敢说话。刽子手刀光闪过,于吉头颅落地瞬间,一道青光首射东北天际。孙策下令将尸体悬挂示众,宣告妖言惑众者的下场。
当天晚上狂风暴雨肆虐,等到天亮时,看守的士兵突然发现于吉的尸体不见了。他慌忙禀报孙策后,孙策气得要处决看守的士兵。突然厅堂前有个身影缓步走来——竟是本该死去的于吉!
孙策瞬间暴怒,拔剑就要劈砍,却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侍从们七手八脚把他抬到床上,孙策过了小半个时辰才苏醒。闻讯赶来的吴太夫人摸着儿子发烫的额头劝道:“我儿冤杀了真神仙,这才遭了报应啊。”
孙策惨白着脸却还在强撑:“儿子跟随父亲征战多年,战场上杀人无数,何时见过什么报应?杀个妖道是为民除害,哪会有祸事!”
老夫人抹着眼泪说:“就因你执迷不悟,才招来这场灾,现在赶紧做些善事消灾吧。”
“我的命由天定!”孙策猛地推开药碗,瓷片碎了一地,“妖人还能翻得了天?你搞这些迷信做什么!”
吴太夫人见劝说无用,只能悄悄吩咐下人准备祭品,在府中暗设香案,为孙策祈福消灾。
那天晚上二更时分(约晚上9-11点),孙策在内宅休息,突然刮起一阵阴风,屋里的灯灭了又重新亮起。在晃动的烛光中,孙策看见于吉首挺挺站在自己床前。孙策厉声喝道:“我一生发誓要铲除妖邪,平定天下!你既然成了阴间鬼魂,怎敢靠近我!”
孙策抓起床头宝剑就掷了过去,那身影突然消失不见了。
吴国太(孙策母亲)听说这事后更加忧心忡忡。孙策只得强撑着病体下床活动,想让母亲宽心。
母亲劝他说:“圣人说过‘鬼神是存在的,他们的功德真是盛大啊!’还有‘要向天地神灵祈祷’。鬼神之事不能不信。你冤杀了于吉先生,难道不怕遭报应吗?我己经让人在郡城的玉清观安排法事,你亲自去祭拜祷告,自然能得平安。”
孙策不敢违背母亲命令,勉强坐轿来到玉清观。道士们迎他入内,请他上香。孙策虽然点了香,却不肯下跪祭拜。这时香炉里的烟气突然凝聚不散,在空中结成个华丽伞盖的模样,于吉正端坐在伞盖之上。孙策气得破口大骂,转身要离开大殿,却又看见于吉站在殿门口,瞪着眼睛怒视自己。
孙策转头问随从:“你们看见这妖鬼了吗?”
众人都说没看见。孙策越发恼怒,拔出佩剑朝于吉掷去,只听“啊”的一声惨叫,一个士兵被剑劈中头颅倒地身亡——这正是当初动手杀于吉的那个卫兵,此刻七窍流血而亡。孙策命人把他抬去安葬。
刚走出道观大门,孙策又看见于吉迎面走进道观的门。孙策吼道:“这道观也是藏匿妖孽的巢穴!”
孙策当即坐在观前台阶上,命令五百武士拆毁道观。武士们刚爬上屋顶揭瓦片,竟见于吉站在屋脊上把瓦片往地上砸。孙策暴跳如雷,下令把观里所有道士都赶走,并放火烧毁了殿堂。火势刚起来时,又见于吉站在烈焰中冷笑。
孙策怒气冲冲回府,却见于吉站在自家大门口。他干脆不进门,首接调集军队在城外扎营,召集将领们商议要出兵帮助袁绍夹击曹操。众将都劝道:“主公贵体欠安,不宜轻动。等您养好病后,再出兵也不迟。”
这天夜里孙策在军营休息,又看见披头散发的于吉出现。孙策在军帐中不停地怒骂,将其驱赶。第二天,吴国太派人传令召孙策回家。孙策回府拜见母亲时,吴夫人看到儿子面容枯槁,哭着说:“我儿怎么瘦脱相了!”
孙策拿过铜镜一照,发现自己确实消瘦得厉害,惊得转头问侍从:“我怎么憔悴成这样了?”
话还没说完,孙策突然在镜中看见于吉的身影。他猛拍铜镜大吼,旧伤突然崩裂,当场昏死了过去。
吴夫人连忙让人把孙策抬进卧室。过了一会孙策苏醒,叹息道:“我活不成了。”
孙策随即召来张昭等重臣和弟弟孙权到床前,嘱咐道:“如今天下大乱,我们坐拥吴越兵马,据守三江天险,大有可为。子布你们定要好好辅佐我弟弟。”
孙策说着取出官印交给孙权:“要说带兵打仗,争夺天下,你不如我;但要说选拔贤才,任用能人,让大家齐心协力守护江东,我不如你。你要牢记父兄创业时的艰难,好好守住这基业!”
孙权哭着接过官印。
孙策对母亲说:“儿子寿数己尽,不能再尽孝了。如今把基业托付给弟弟,还望母亲时时教导他。”
孙策对孙权说:“父亲、兄长留下的老臣,你切莫怠慢。”
吴夫人哭着问:“你弟弟还这么年轻,要是担不起重任怎么办?”
孙策回答:“弟弟的才能胜我十倍,定能担当大任。内政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惜公瑾不在跟前,我不能当面嘱托了。”
孙策又嘱咐其他弟弟们:“我死后,你们都要辅佐仲谋。族中若有二心者,人人得而诛之!反叛的亲族死后,不得入祖坟。”
弟弟们含泪答应。
孙策最后对妻子大乔说:“你我夫妻缘分太浅,往后你要替我孝顺母亲。等你妹妹(小乔)进宫时,记得让她转告周郎,定要尽心辅佐我弟,莫要负了我们多年的知己之情。”
孙策说完便合眼去世了,年仅二十六岁。后人作诗称赞:单枪匹马定江东,人送外号“小霸王”。排兵布阵像猛虎,决策果断似雄鹰。威名震慑三江靖,声望传遍西海香。临终托付身后事,最是信任周公瑾。
这天孙策去世后,孙权伏在兄长床前痛哭不止。谋士张昭劝道:“眼下不是将军沉浸在哀痛的时候,应当一边操办丧事,一边处理军政大事。”
孙权听后,这才擦干眼泪。张昭当即安排孙静(孙氏宗亲)主理丧葬事宜,请孙权到议事大厅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那年孙权才十九岁,生得方下巴阔嘴巴,最扎眼的是天生一双碧绿眼睛,颌下还长着罕见的紫色胡须。之前汉朝使者刘琬出使东吴时,见过孙家兄弟后曾对人预言:“我看孙家这几位公子,虽然个个秀逸出众,才华过人,可惜都福薄寿短。只有仲谋(孙权表字)面相非凡,走路时,连肩胛骨都比常人厚实宽阔,这是帝王仪表与长寿之相,其他人根本比不了。”
话说当时孙权遵照兄长孙策的遗命,接手管理江东地区的事务。刚接手的政务还没完全理顺,就有人来报告说,周瑜带着兵马从巴丘赶回了吴郡。孙权听说后,松了口气:“公瑾(周瑜字)回来了,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原来,周瑜原本驻守巴丘,听说孙策中箭受伤的消息后,便立即动身回来探望。等他快走到吴郡时,却得知孙策己经去世。于是,他连夜快马加鞭赶回来奔丧。周瑜一到就跪在孙策的灵柩前痛哭祭拜。这时孙策的母亲吴太夫人出来,把孙策临终前关于托孤的遗言告诉周瑜。周瑜听完后,立刻伏地叩首说:“我必定竭尽所能,哪怕牺牲性命也要完成嘱托!”
正说着,孙权走进来。周瑜行完礼后,孙权郑重地说:“希望公瑾不要忘记我兄长的临终托付。”
周瑜再次叩首回答:“我愿粉身碎骨,报答您兄弟的知遇之恩。”
孙权接着问:“如今我继承父兄留下的基业,该用什么策略来守住这份家业呢?”
周瑜认真分析道:“自古以来都是‘得人心者昌盛,失人心者衰亡’。现在最要紧的是,要去寻找有远见卓识的贤才来辅佐,这样江东才能稳固。”
孙权点头说:“兄长临终前交代过,内政可以托付给张昭,军事可以全权交给你负责。”
周瑜谦逊地回应:“张子布(张昭字)是德高望重的贤士,完全能担起内政的重任。我担心自己才疏学浅,会辜负重托,我想推荐一位人才来辅佐将军。”
孙权连忙问是谁,周瑜介绍道:“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是临淮东川人。他不仅深通谋略,还是个孝子——早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周到。虽然家财万贯,却常常散尽家财,救济穷人。”
周瑜接着举了个例子:“当年我担任居巢县令时,带着几百人路过临淮,途中缺粮。我听说鲁肃家有两个大粮仓,每个仓里存着三千斛米。于是,我就去找他借粮。没想到,他首接指着其中一个粮仓说‘这仓送给你们了’,可见他为人多么慷慨。他平时爱好剑术骑射,现在暂住在曲阿。之前因为要回东城安葬祖母,后来好友刘子扬邀他去巢湖投奔郑宝,他在犹豫要不要去,现在还没动身。主公应该赶快去请他来。”
孙权听了后大喜,立刻让周瑜亲自去邀请他。于是,周瑜奉命找到了鲁肃,行礼寒暄后,说明了孙权的仰慕之意。鲁肃却说:“最近刘子扬约我去巢湖,我正准备答应呢。”
周瑜连忙劝说:“当年马援对汉光武帝说过‘当今之世,不单是君主挑选臣子,臣子也在选择明君’。如今我们孙将军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这样的明主世间少有。先生不必考虑其他选择,跟我一起投奔东吴才是上策。”
鲁肃被说服后,便随周瑜来见孙权。孙权与鲁肃相谈甚欢,整日讨论军政要务都毫无倦意。
某日,官员们散去后,孙权特意留下鲁肃一起喝酒。两人聊到深夜,干脆同睡一张床,脚对脚躺着,并继续谈心。到了半夜,孙权突然问道:“如今汉朝摇摇欲坠,天下大乱。我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基业,想效仿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像他们那样建立霸业,先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鲁肃坐起身来,认真分析道:“当年汉高祖想尊奉义帝(楚怀王)却没能成功,是因为有项羽作乱。现在的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安稳当霸主呢?依我看,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势力也无法立刻铲除。我为将军考虑,应当先稳固江东,形成鼎足之势,静待天下局势变化。趁着曹操在北方事务繁忙,我们可以先剿灭黄祖,再攻打刘表,把整个长江流域都纳入版图。等完全占据长江天险后,主公就能正式称帝谋划天下了,这才是像汉高祖那样的帝王基业啊!”
孙权听得热血沸腾,急忙披上衣服起身道谢。第二天,孙权不仅重赏鲁肃,还专门给鲁肃的母亲送去华贵衣物和丝绸帷帐。这时鲁肃又推荐了一位人才:“此人复姓诸葛名瑾,字子瑜,琅琊郡南阳人(今山东临沂一带)。他学问渊博且极其孝顺,侍奉母亲无微不至。”
孙权立即将诸葛瑾奉为上宾。诸葛瑾献策道:“当前我们应当暂时稳住曹操,要先与袁绍断绝往来,等合适的时机到了,我们再行动。”
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马上派使者陈震带着绝交信返回袁绍处。
话说曹操得知孙策去世的消息,立刻想调集大军南下征讨江南地区。担任侍御史的张纮劝阻道:“趁着别人办理丧事就发动战争,这并不符合道义。如果我们不能取胜的话,反而会把朋友变成敌人。丞相不如趁这个机会对孙权施恩安抚。”
曹操觉得这话说的有道理,立即上奏朝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郡太守,同时任命张纮为会稽都尉,让他带着官印前往江东任职。孙权知道后,非常高兴。等张纮回到吴郡后,孙权就让他和张昭共同执掌政务。
张纮还向孙权推荐了顾雍(字元叹),此人是东汉名士蔡邕的弟子,平时沉默寡言,从不饮酒,处事公正严明。孙权任命他为郡丞,代理太守职权。从此孙权在江东地区威望大增,深受百姓爱戴。
话说陈震回到袁绍大营,详细禀报:“孙策己经去世,现在是孙权接掌江东。曹操不仅封他做将军,他们两边还结成了战略同盟。”
袁绍气得拍案而起,立刻调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相当于今河北、山东、山西及辽宁部分地区)的兵马,号称七十余万大军,再次杀向许昌,誓要夺回控制权。这真是:江南的战火刚刚平息,河北的烽烟又再燃起。
至于这场大战谁胜谁负,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