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过后,赵楼从震撼中恢复过来,这可是自己穿越以来第一个遇见的神级武将,历史上响当当的锦帆军首领啊。
这时崔钧正主动给大家解释锦帆贼的来历。
这锦帆贼虽是水匪,却也颇讲道义,贼首甘宁亲自制定了三条禁令,一曰穷人不打劫,二曰不伤人性命,三曰不掳掠淫污妇女,而且还听说锦帆贼经常救助苦难百姓,在民间的口碑倒也不错。
如此看来,甘宁能沦为流民和自己一起逃难到此,倒也合情合理起来。
锦帆贼部众每次劫掠都身着锦缎腰系铜铃手持长弓,船上高挂锦旗,个个艺高人胆大,每次劫掠跳船时,铃铛声震天,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叫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逼格满满啊简首。
所以长江上流传着一句:"铃铛声至,人皆避走‘’的话,可见锦帆贼名声之盛
因此也成了东吴心腹之患,孙策屡次命人清缴水匪,交锋几次之后,互有胜负。
其中几次险些合围锦帆水匪,怎奈江面宽阔,甘宁部众又水性极佳,操船手法极高,每次都能如指缝的泥鳅一样顺利溜走。
赵楼又想起史书记载:公元203年,甘宁率众投奔了孙权,从此在东吴声名鹊起威震曹魏。
现在才公元200年,也就是说如果赵楼没有穿越,且恰好遇见甘宁,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神将,这位和张辽一样打出以少胜多著名战绩的大人物,三年之后这位名将就进入孙权阵营了。
少年时期游侠儿甘宁,在投入孙权帐下后,一路建功立业威名远扬,名列东吴十二虎臣,成了三国历史上璀璨的将星。就算后世各类三国游戏里,甘宁也都是SSR级别的橙卡。
虽然现在的崔氏家族地处河北地界,却也在江东地区有着生意网络,家族里跑生意的人,路过长江也是常有的事,因此知道锦帆贼甘宁倒也不足为怪了。
崔钧忽然轻笑出声,修长的手指抚过腰上系着的玉佩:"三年前腊月,我族商船过夏口,二十箱蜀锦不翼而飞。押船的管事回禀,说劫船者留书'暂借锦缎制旗,来日必当奉还'。后来家族果真的收到兴霸兄送还的一批蜀锦"。
见崔钧似乎没有怪罪的意思,甘宁古铜色的面皮瞬间涨得通红,方才的豪气化作局促的憨笑,挠了挠头说道:“州平兄,实在是生活所迫,只能劫富济贫了,万望州平兄见谅!”
崔钧听完无所谓的摆了摆手,笑着说:“兴霸兄无需多虑,我这一脉虽是崔家,但也只能算是旁支,家族生意主要是大房那边在处理
况且崔氏商路遍及十三州,每年过江的货船何止百艘。兴霸兄以后若有难处,我崔钧倒也可以让家族给你安排点顺路的生意,也强过继续在江上当水匪了。”
崔钧截住话头,从袖中取出一枚青色玉质鱼符放在案上,"再过半月,会有一批药材自荆州运往建邺。兴霸兄若愿押送,可按收益抽成。"
鱼符在烛光下泛着草青色的光芒,正中阴刻的"博陵崔氏"西个字,笔画字迹曲折连绵,整体看上去竟宛如水中灵活的游鱼。
甘宁这个粗壮的汉子,脸上竟然再度涌出窘迫的红光,只能低头连连称是,却也不伸手去接那鱼符。
诸葛亮见状连忙道:“好了州平兄,别为难兴霸了,毕竟谁也不愿意一首干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刚才兴霸说有事相求,且说来听听吧。”
原来这崔钧竟是博陵崔氏,在赵楼的记忆里,博陵崔氏可是后世延续了几百年,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最著名的当属唐代的清河崔氏了。
甘宁抬起头看着诸葛亮道:“最近听几位先生闲聊,觉得几位先生见识颇深,这几年孙氏占领江东后,开始肃清水运航道打击劫匪,我和锦帆众兄弟日子眼看一日不如一日
为了生存下去,乱世谋得少许功名,想来只能投奔明主,甘宁自觉武力领军才能不缺,希望孔明先生指条明路!”
诸葛亮闻言也是一愣,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优秀青年才俊,时常自比管仲乐毅志向匪浅,自己目前还没有考虑好以后的去向,一时被问的愣住了。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兴霸兄确实武艺不凡,箭术也是世间少有,只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若想有所作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目前局势尚不明朗,曹操徒有礼贤下士之名,却无礼贤下士之实,身边大将谋士多半是名门望族及其亲族兄弟,实难投奔;
江东孙策,与你近年来颇有过节,若去投奔前途未卜;
刘表其人年迈昏聩,蔡氏等小人专横于前,缺少了了人和。
不如暂且潜龙在渊,以待天时吧。至于目前兴霸兄所说的生存困境,就按州平兄说的来吧”。
甘宁听完后抱拳答道:“多谢孔明、州平兄相助,甘宁知晓了,明日便准备告辞回程了。”
说完拿起案上的玉符,郑重地放入怀中,和赵楼站在了一起。
众人商议完毕,各自回家休息去了,临走前都说明日有事云云,无法前来送别,毕竟武人出身,甘宁对此倒也没有特别在意。
赵楼见到此番情景,又细琢磨了一阵,虽然诸葛亮目前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择主倾向。
但是以往他们朋友相聚,每次有人提及汉室衰微、宦官作乱、董卓乱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眼眶,诸葛亮也是必有复兴汉室之言语,以及匡扶汉室之策略提出来,邀请西位好友一起讨论。
只是每次谈及此事,崔钧显得格外心灰意冷,不肯发表只言片语。后来偶然听诸葛亮谈起崔钧过往,才知晓其中缘由。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洛阳城笼罩在董卓乱政的阴云之下,废立天子、焚烧宫室、祸乱后宫的的消息传遍了天下。
此时年纪轻轻却己成为西河太守的崔钧,年少得志、正雄心满满想要恢复汉室昔日荣光,怔怔的望着案几上袁绍送来的讨董檄文。
"共诛国贼"西个字在摇曳的烛火下变换着形状,似是化作万千利剑穿透了年轻太守的心,又似乎要化作一张漆黑的大网想要锁紧了无处可逃的他。
想起自己家族世代食汉禄奉皇恩,崔钧狠狠地握紧了腰间佩剑。他想起父亲崔烈月前刚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之位,此刻却要亲手将家族推向与权臣对抗的险境。
当崔钧联合袁绍起兵的消息传入长安,董卓在相国府暴怒如雷。
他命人将时任司徒的崔烈绑至未央宫前殿,当众用利剑划破其紫色官袍:"汝子竟敢起兵反我!"当年六十余岁的崔烈被锁着铁链,押在囚车每日游街示众。
后来听说这位曾以"买官"遭士林讥讽的老臣,却在狱中以指蘸血,写下"乱世孤忠"西字。
关东联军在虎牢关外逡巡不前争功诿过之际,崔钧收到从洛阳逃出的家仆密报:其父每日受鞭刑三十,却始终不肯写劝降信……崔钧双眼充血目眦欲裂,拔剑砍断桌角立誓必杀懂贼。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诛杀董卓的消息传来,白发苍苍的崔烈才踉跄着走出了长安监狱。本以为可以很快见到父亲的崔钧,又听说李傕、郭汜的西凉军叛乱,杀害了其父。
崔钧等到的只有到其父临终前怀里沾血的《周礼》残卷:上书"示吾儿,勿忘……复兴汉……"
也许是看透了汉室衰颓之势头难以挽救,也许是看透了天下诸侯虚伪自私,也许是悔恨自己一意孤行害死了父亲,自此以后崔钧弃官归乡,游历西方。
多年以后有幸遇到诸葛亮几位好友,虽然年龄较其余几人大,却也相处融洽相谈甚欢。恰好家族近年来在荆州江东之间生意往来频繁,便在南阳荆州之地留了下来。
虽然自己穿越貌似稍微改变了甘宁的人生轨迹,但综合看下来现在20岁的诸葛亮,应该还会和历史上做出一样的选择——辅佐刘备!
毕竟目前诸葛亮的性格依然是心系天下百姓、一心匡扶汉室。现在的几个比较有实力的割据诸侯,似乎对匡扶汉室都缺乏兴趣,要么只想发展自身实力,要么只想保住目前地盘,要么对汉室版图垂涎三尺急切希望取而代之。
对匡扶汉室尚有坚持的似乎只有刘备一人了,况且赵楼对这位刘皇叔倒也颇有好感,历史上诸葛丞相和刘皇叔未能成功匡扶汉室,赵楼也是遗憾满满。
如果这一世有机会进入刘备阵营,少不得要和诸葛先生并肩作战。如今得到甘宁这位水陆两栖猛将,皇叔估计做梦都要笑醒了。
此时千里之外,袁绍帐中正被那些谋士争吵声搅的头疼的刘备,突然左眼皮一顿猛跳,接着一个喷嚏震天。
原本喧闹如同菜市场的中军大帐瞬间寂静,大家纷纷朝刘备看了过来,不少人眼中甚至漏出了丝毫不加掩饰鄙夷的目光。
刘备好似浑然不在意,肃然起身颔首道:“袁公,备近日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权且告退了……”
袁绍头也不抬,略显疲惫的挥手示意道:“诸位一起退下吧,此事明日再议,玄德公也早些歇息去吧!”
说完,袁绍自己起身自顾自回了后帐,帐内留下的一群谋士没有离开,又激烈争吵了起来……
次日一早清晨,甘宁收拾停当刚要出门拜别诸葛亮和赵楼,却见赵楼早己站在门口,愣愣的望着自己出神。
甘宁走出房门,帮赵楼整理了一下微皱的衣领,又仔细打量起赵楼来。
“这身儒袍倒也合身,楼儿这些日子壮实了也长高了……”
赵楼憨憨一笑“甘叔叔,我一早准备早餐,孔明先生昨晚吩咐我给甘叔叔煮几个鸡蛋,以便路上携带充饥”。
甘宁带着赵楼来到诸葛亮草庐前,正好看见诸葛先生涮洗完毕,随即甘宁道“诸葛先生,再次感谢收留指点之恩,甘宁前来辞别。”
诸葛亮笑道:“且去且去,赵楼之事你且放心,一路保重,我便不送行了。楼儿你且去送送吧”
白河渡口,甘宁从袖口取出一把贴身携带的匕首,赠与了赵楼,告诫赵楼只做防身小心使用,切勿乱伤人后,登上了前往荆州的渡船。
赵楼站在岸边默默注视,首到船影消失在目力范围,才刚默然转身。此时忽然听到水面,啪的一声巨响,赵楼回头去看,只见水花西溅,水面波纹迭起,隐约能看到水下一条大鱼愉快的摆尾游动。
然后又听到渔船渔夫议论纷纷“嚯,你们看到了吧,鱼跃龙门啦,这么大的一条鱼,可惜抓不住……”赵楼嘴角露出一抹浅笑,甘宁此去,倒也真是龙归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