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袁绍和曹操打我,我打刘备
三国:袁绍和曹操打我,我打刘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袁绍和曹操打我,我打刘备 > 第017章 该死的边让,为王珏保东郡文

第017章 该死的边让,为王珏保东郡文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袁绍和曹操打我,我打刘备
作者:
五火
本章字数:
8356
更新时间:
2025-03-08

个别郡国掌控能力差,压根就管不了下面的县,就让下面的县自己收税自治。在某种程度上,自治会让县令收入增加,但风险极高,万一县城被某个山贼或宗族攻破了,县令还性命难保。所以,郡国是各县的靠山,县令都希望郡国有实力,能保卫各县,自己只需要上缴粮税,再领俸禄,而不是寻求什么自治。

县级官员虽多,但不需要王珏出钱粮发放俸禄,而是收粮税后,各县会截留用于发放俸禄的部分,再把剩下的粮税上缴。粮税不够时,再由郡里面抽调钱粮,发放俸禄。

王珏刚提出俸禄发放的制度时,程昱和陈宫都提出反对,两人都认为王珏应节衣缩食,囤积钱粮,用来对付外敌。王珏却认为,手下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又凭什么为自己效力?最后,在他的强硬要求下,程昱和陈宫让步了。

后来,石韬派人来传消息,称刘岱愿意筹集三万石粮食给王珏。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陈宫和程昱也不再反对,毕竟谁都希望拿高工资。

王珏又把程昱和陈宫找来,商讨他的一个想法。

“仲德、公台,今收到消息,刘刺史向兖州各郡发布告,称支持我为东郡太守,再加上他愿资助我三万石粮食,如今粮仓里也是粮食充盈,我欲在全郡发布征兵令,将兵力扩充到五千以上,你们看如何?”

“理应如此。”程昱很干脆就同意了:“军力多了,才能拱卫东郡。”

“嗯,但我想了一下,若要招募士兵,除了供应钱粮,我还需要造声势,让东郡之人愿意支持我,东郡百姓愿意为我征战,我欲找一文人,写一篇文章,广传东郡,乃至整个兖州,把声势造出来,届时,不仅百姓愿意从军,还会使我名声大涨,从者云集。”

王珏意识到自己名声不显,难以获得支持,适当扬名,也有助于自己的大业。

“太守这话倒是有理,只是太守此举以扬名为主,颇有私心,而文人有气节,只怕不愿意写。”

“我此举虽有扬名之意,但主要目的是号召东郡之人,保卫东郡,此文当取名《为王珏保东郡文》,如此才显大义,想必有些有名望的文人,愿意执笔,再者,你们俩亦是文人,文采斐然,亦可执笔。”

程昱笑了笑:“太守过誉了,写文章非我与公台所长……”他想了想:“说到合适的人,东武阳正好有一人可为太守执笔,此人在兖州声名显著,文笔行云流水,若他执笔,必能写出一篇传世之作。”

“哦,不知是何人?他可愿意为我效力?”

“边让边文礼,陈留郡浚仪县,只是此人有些恃才傲物。”

王珏一阵愕然,边让不就是骂曹操反被曹操杀了的那个?

陈宫听程昱说边让坏话,心里隐隐不喜,但边让脾气不好,他是知道的,所以也没有反驳。

“原来是此人,那仲德代我去请他写文,至于人嘛,就算了,对了,他是陈留人,怎会在东武阳?”

“太守明智。”程昱也不大喜欢边让:“这边让年少时就善辩,和平原陶丘洪,鲁国孔融齐名,他去平原拜访陶丘洪,欲回陈留,在东武阳驻留了些时日。”

“好,仲德代我去见他,送上一份厚礼,他愿意的话,写完后就送他回陈留去。”把边让打发走,好让曹操有机会杀他,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借刀杀人,王珏想着就觉得好笑。

次日清晨,王珏正要去衙署,步行至门口时。突然一个声音叫住了他:“你可是王珏?”

王珏微怒,在东武阳竟有人敢首呼他的名字,他转头一看,是个年纪三十左右的人,不修边幅,有些邋遢。

“我正是东郡太守,你是哪位?”王珏有意提醒对方,老子是太守,你得行礼。

哪知对方一声怒喝:“果然是你,你让程仲德见我,请我执笔代文,却无视于我,你这是何意,莫非你瞧不起我?”

王珏恍然大悟:“你是陈留边让边文礼?”

“正是,我以文采扬名,天下之人无不敬我,我来东武阳,仲德、公台、元瑜等皆来见我,以示尊重,你却视我为无物,真是失礼。”

王珏勃然大怒,他好歹也是太守,在东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这边让算什么东西,还得他亲自去见?

不过,他想到历史上曹操杀边让的后果,立马压制住怒火,服个软:“文礼先生之名,我早有耳闻,但东郡被黑山贼进犯,遗留之事太多,我身为太守,公务繁忙,真是怠慢先生了,若先生不弃,可进衙署一谈?”

“哼,你非诚心请我,我又何必进去?我听闻王太守击败黑山贼,本以为王太守乃当世豪杰,但今日一见,不过沽名钓誉之辈,甚是失望。”

边让刚刚还大呼小叫,首呼王珏姓名,现在改口尊称官职,看似有所收敛,但他这说话的语气,仍是进一步激怒了王珏。

“哈哈哈哈,边让,你不过一腐朽文人而己,岂敢妄言?若不是我,东郡早己生灵涂炭,你岂能在此聒噪?”

“哼,你算什么?张孟卓驻军陈留,黑山贼畏惧其名,不敢相犯,才会退兵,你却占据其功,真是无耻。”

“张邈算什么?不过胆小如鼠之辈,畏黑山贼如虎,不敢兵出陈留,你却称是他吓退黑山贼,真是可笑至极。”

“王珏,你身为太守,不知敬重他人,却来辱我?就算你父于此,亦不敢说此话。”

边让提到父亲,让王珏暴怒,哐啷一声,他拔出剑来,架在边让的脖子上:“边让,你再敢胡言,信不信我杀了你?”

哪知,边让丝毫不相让:“我岂会畏惧,有本事你杀我便是。”

王珏气极了,但他也知道杀边让的后果,大呼一口气,平复心情,压制怒火:“你不过一介迂腐文人,言语虽无理,却罪不至死,我不杀你,你还是尽快离开东武阳,回陈留去吧。”

说完,王珏把剑插回剑鞘,走进衙署。边让站在门口,仍是愤愤不平。

进去衙署之后,陈宫迎面走来。

王珏怒气未消:“公台,那边让甚是无礼,无缘无故来骂我,我若杀了他,会有什么后果?”

陈宫急了,连忙拱手:“太守,此事非同小事,边文礼只是有些轻世傲物,并非有意冒犯,他在兖州声名显著,若太守杀了他,只怕兖州人不服太守,徒增事端,于太守不利呀。”

“幸亏公台提醒……公台所言极是,我不过气愤其言,边文礼之言虽是无礼,但不违法,我岂敢胡乱杀人?此事就此作罢。”

“太守明智。”陈宫松了口气,心中微喜,这主子还是听得见人言的。他哪里知道王珏的想法。

过了一会儿,程昱来求见。

“哈哈哈哈,仲德,那个文礼在衙署门口骂了我一顿,想必执笔之事,应该是告吹了吧?”王珏不怒反喜,让程昱捉摸不透。

程昱微微一愣:“原来,边文礼来找过太守了,太守没对他怎么样吧?”

“还能如何?我身为太守,总不能被骂几句就迁怒于他吧?你放心,他毫发无损。”

“太守明智,此人性情古怪,喜骂人,他若骂太守,太守不理他便是,他确实拒绝了,连我也被他骂了一顿。”

“嗯,此人像只疯狗,我就当被疯狗狂吠几句,难道我还能吠回去?”

“太守……哈哈……正是如此。”程昱也被王珏的比喻给逗乐了。

“对了,执笔之事该怎么办?”

程昱递过几张纸来,上面有一文,正是《为王珏保东郡文》。这时代的纸是桑皮所制,比较粗糙。王珏接过去,看了起来。

这篇文章第一段内容是先介绍东郡的辉煌历史;第二段是以太守的名义,痛斥黑山贼侵犯东郡,以及由此带来的灾难;第三段号召东郡人齐心协力,共抗外敌;第西段讲的是东郡太守征召人才,招募士兵,有才之人、想当兵的百姓,都可以去官府应征。最后一段讲的是东郡太守王珏坚守东郡、击溃外敌的决心。

全文洋洋洒两千多字,把王珏读的是热血沸腾。

“好,此文行云流水,读了让人振奋,妙……妙啊!”王珏看得连连点赞:“对了,此文谁写的?除了边文礼,还有谁有此文采?”

“阮瑀?阮元瑜,陈留尉氏人,他也是去了青州,回陈留时路过东武阳,得知边文礼在东武阳,故来相见,想结伴回陈留。”

阮瑀,王珏想起来了,历史上的建安七子之一,难怪有这文采。

“好,还请仲德引荐一番,我亲自去见他。”

“太守想请他留在东武阳效力?”

“正是,怎么?莫非这阮元瑜跟边文礼一样,性情乖张?喜骂人?”

“那倒不是,阮元瑜曾言,他无心出仕,太守去请他,多半也会被拒绝,且……”程昱稍稍犹豫:“他与边文礼将结伴回陈留,若太守见他,只怕边文礼心生妒忌,又来骂太守了。”

“这……”王珏又恼火了:“真是胡闹,难道我为了顾及边文礼的颜面,还不能去见别的文人了?这是何道理?”

“太守无须着急,招揽阮元瑜之事,我出面即可,若他有意,我再引他来见太守,若无意,也只能算了。”

“好吧,那个边文礼,督促他回陈留去。至于这篇文章,广发东郡各县,让各县配合。”

“太守放心。”程昱不是陈宫,也巴不得边让赶紧离开东武阳。

《为王珏保东郡文》一经发出,很快就在东郡引起轰动,文人竞相抄写传播。百姓不识字的,也找来识字的人,为其讲解。一时间,王珏声名大噪,他这东郡太守之位也稳固如山。

战乱之后,东郡境内,流民极多,对于流民而言,即将到来的寒冬也是很大的考验。一些流民得知招募士兵的消息,自发地组织起来,向东武阳而去,青壮的可以去当兵混口饭吃,老幼的先去了再说,想必太守不会不闻不问。

另外,祝法和乐进在各地清剿匪徒,也陆陆续续归来,随着一起归来的,还有一些俘虏。

王珏无奈,也只好收拢这些流民和俘虏,做好安排。

初平二年(191年)十二月上旬,王珏共收拢各地来的流民八千多人,把一部分编入军队后,他手里的军队己扩充到六千兵力。那些没有编入军中的,又错过耕种,他只能先养起来。到了明年,他可以安排这些人为他干活,他再发放粮食救济。

刘岱打仗不行,但运粮还是挺积极的,他承诺的三万石粮陆陆续续运到了东武阳。有了这些粮,王珏己能养活大军和收拢的百姓。

石韬也从徐州赶了回来,带回了两千石粮和一千五百个奴仆。这次石韬外出,依次拜访刘岱和麋竺,也是完美地完成了任务,让王珏感到很高兴。

寒冬来临,天气越来越冷,河面上都结了冰。屋外,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人们都躲在屋内,蜷缩着身子,抵御严寒。

王珏忧心忡忡,他在屋内点着火炉,穿着厚厚的毛衣,但百姓哪有这条件。在这个时代,寒冬是很可怕的,一个冬天可能会冻死很多人。

……

兖州泰山郡奉高城,初平三年(192年)正月初一。

正月到来,意味着冬天将要结束,春天即将来临。不过,即将来临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来临。事实上,正月通常是最冷的时候。

泰山郡太守应劭正在府里,搂着小妾睡觉呢,大年初一应该是最喜庆的日子,但天气太冷,他也喜庆不起来。

突然,一阵咚咚咚声响了起来,是鼓声。应劭疑惑万分,大过年的敲什么鼓,不知道是哪个混蛋敲的,他发起牢骚来。

然而,他仔细倾听,这似乎是示警的鼓声,通常只有遇到大事之时,才会敲鼓示警。他大吃一惊,连忙推开小妾,从床上爬了起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