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的运河波光粼粼,漕船往来的号子声与城内太学的读书声交织成曲。
然而,黄巢站在临时搭建的工坊前,望着工匠们手中锈迹斑斑的农具,眉头再度紧锁。远处的城墙垛口,哨兵警惕地注视着西周,不时有流民拖家带口,拄着树枝,衣不蔽体地蹒跚而过,孩童因饥饿发出的微弱啼哭,在风中断断续续。
“将军,这是从民间征集来的农具。”尚让擦着额头的汗水,将一把磨损严重的犁铧递过来,“铁匠们说,若要打造攻城器械,这些铁料远远不够,而且耗时太长。”
黄巢蹲下身,拾起一把木耙,指尖着粗糙的木柄,前世在博物馆中见过的古代投石机模型与现代工程学知识在脑海中不断碰撞。脑海中不由得想起,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因缺乏有效的攻城器械,吃了不少苦头。如今若想在乱世立足,必须改变这种局面。 “尚让,你可知投石机的关键是什么?”他突然问道。
尚让一愣,沉思片刻后答道:“是力量与精准度,可我们既没有足够的生铁铸造大型机架,也缺乏制作复杂机关的能工巧匠。”
“谁说一定要用生铁和复杂机关?”黄巢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将木耙重重拍在案上,“就用这些农具!犁铧可做弹丸,木耙能改造成支架,再结合杠杆原理……”他边说边用木炭在地上勾勒草图,“看,把木耙的长柄作为杠杆,前端悬挂铁制容器装弹丸,后端系上粗麻绳。拉动麻绳,杠杆,弹丸就能抛射出去!”
一旁围观的铁匠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留着灰白胡须的老匠人摇头道:“将军,木耙质地太软,根本承受不住抛射时的力量,怕是刚一发力就会折断。”
黄巢早有预料,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卷图纸——那是他根据现代简易投石机原理改良的设计图,“老师傅,您看这里。”他指着图纸上交错的木梁结构,“将三根木耙的长柄用榫卯结构拼接,再用牛皮条缠绕加固,就能形成坚固的复合杠杆。至于支架部分……”他指向墙角废弃的石磨盘,“用石磨盘作为底座,既稳固又不用耗费铁料。”
老匠人凑近细看,浑浊的眼睛渐渐发亮:“妙啊!如此一来,不仅材料易寻,制作也简便许多!只是这抛射距离和威力……”
“这就需要阿青帮忙了。”黄巢转头望向工坊门口,阿青正背着药箱匆匆赶来,发间还沾着几株草药,“《天工开物》记载,火药可增强抛射物威力。阿青,你能否用硝石、硫磺和木炭,调配出适合填装的火药?”
阿青将药箱放在案上,熟练地取出几味药材:“将军放心,《诸家神品丹法》中早有‘伏火矾法’的记载。只是火药易燃易爆,需谨慎制作。”她捻起一小撮硫磺,“硫磺比例过高会导致燃烧过快,硝石不足又无法产生足够推力,我会先小规模试验。”
三日后,首台简易投石机在洛阳城郊的空地上组装完成。这台由木耙、石磨盘和麻绳构成的器械,看似简陋,却凝聚着众人的心血。黄巢亲自拉动发射绳,只听“嗡”的一声巨响,装满碎石的铁容器如离弦之箭般飞出,重重砸在五十步外的土堆上,溅起漫天尘土。
“不够远!”黄巢皱眉观察着落点,“杠杆的力臂比例不对。尚让,把前端的悬挂点再往后移两尺,增加后端力臂长度。”他又转向阿青,“火药填装量能否再增加?”
阿青摇头道:“将军,目前的填装量己接近临界值。不过……”她从药箱中取出一个小瓷瓶,“我在火药中加入了少量巴豆粉。《本草纲目》记载,巴豆性热,遇火易爆,可增强爆炸威力。”
改良后的投石机再次试射。这一次,弹丸不仅飞得更远,落地时还发出剧烈的爆炸声,方圆数丈内的草木皆被气浪掀翻。老匠人激动地抓住黄巢的手臂:“将军,有了这等利器,唐军的城墙再高,也挡不住我们!”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一名年轻工匠愁眉苦脸地报告:“将军,麻绳不耐磨损,每发射几次就会断裂。”黄巢盯着磨损的绳索,突然想起《齐民要术》中关于麻纤维处理的记载:“用石灰水浸泡麻绳,再涂抹桐油,可增强韧性。”他立即下令照做。
与此同时,太学的学生们也参与到投石机的改良中。孟岩带着几名算学出众的学子,日夜计算着抛射角度与距离的关系。“将军,根据我们的测算,”孟岩展开一张写满公式的竹简,“在仰角45度时,抛射距离最远。但风向、弹丸重量都会影响轨迹,需要制作一个角度测量仪。”
黄巢欣慰地看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内心独白: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年轻学子,才是义军未来的希望。) “好!就用司南的原理,制作一个可旋转的磁针角度仪。”他拍着孟岩的肩膀,“你们不仅要算出理论数据,更要到现场测试,在实践中验证学问!”
经过半个月的反复改良,十台简易投石机终于成型。在最后的实战演练中,投石机发射的火药弹准确命中模拟的城墙目标,爆炸产生的威力将土制城墙轰出一个大洞。围观的士兵和百姓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一名斥候快马加鞭赶来,面色苍白地禀报道:“将军!唐僖宗得知洛阳失陷,己急调河东、幽州等藩镇军队,号称二十万大军,正朝洛阳杀来!”
黄巢望向西方天际翻滚的乌云,手按剑柄缓缓起身。他转头看向排列整齐的投石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来得正好。这些投石机,正愁没有实战的机会。传令下去,加固洛阳城防,所有工匠、太学学生随队待命,我们要让唐军见识见识,什么叫做‘以民力制强敌,以巧思破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