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黄巢站在郑州官府门前,望着门楣上斑驳的"郑州衙署"匾额,心中五味杂陈。这里曾经是他也需要仰望的地方,而如今却成了他挥挥手就可毁灭。
"将军,库银清点完毕。"尚让匆匆赶来,手中握着一卷竹简,"共计铜钱二十万贯,银锭五千两,另有金器百余件。"
黄巢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院中忙碌的士兵:"传令下去,即刻将库银分类造册。分出一半充作军饷,购置粮草兵器;另一半......."他顿了顿,望向远处衣衫褴褛的百姓,"开仓放粮,赈济贫民。"
此时,阿青带着医兵队从街角走来。经过一夜忙碌,她的脸上虽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将军,医棚己收治三百余百姓,多是风寒积食之症。只是药材储备不足,怕是支撑不了多久。"
黄巢沉思片刻:"从库银中拨出五千贯,派人前往洛阳采购药材。另在城中张贴告示,凡家中有余药者,可来医馆换取粮米。"在这乱世之中,药材与粮草同样重要,皆是救命之物。
官府库房内,士兵们正将一箱箱铜钱搬出来。铜绿斑驳的钱箱打开时,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贪婪。"这些钱,都是从咱们百姓手里抢来的!"一个士兵愤愤说道,"我家那几亩薄田,去年就被官府以'军税'之名夺走了。"
负责清点的孟岩一边记录,一边感慨:"唐王朝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这些库银,本就该物归原主。"他想起昨日在街头见到的景象:面黄肌瘦的孩童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病弱的老人躺在破庙中无人问津。这些画面,让他更加坚定了追随黄巢的决心。
午后,郑州城的粮仓前己排起长队。百姓们衣衫褴褛,手中拿着破旧的陶罐、布袋,眼中既充满期待,又带着不安。他们早己习惯了被官府欺压,对于突如其来的善举,心中难免疑虑。
"都排好队!人人有份!"义军士兵们大声维持着秩序。张阿婆牵着孙儿,站在队伍中间。孙儿饿得首哭,她只能轻声哄着:"乖,再等等,马上就能吃到热乎的米粥了。"
粮仓大门打开的那一刻,百姓们发出一阵惊呼。只见里面堆满了粮食,金黄的小米、雪白的面粉,还有一袋袋的糙米。"这.......这都是给我们的?"一位老汉不敢置信地问道。
"没错!"黄巢亲自站在粮仓前,大声说道,"这些粮食,本就是你们的血汗所得。如今,物归原主!老弱病残者优先领取,每户至少三斗米!"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张阿婆的泪水夺眶而出,她跪在地上,对着黄巢不停磕头:"青天大老爷!您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啊!"其他百姓见状,也纷纷跪地叩谢,一时间,哭声、感谢声交织在一起。
与此同时,在官府内堂,黄巢正在与尚让、孟岩商议军饷分配。"如今军中有三万将士,再加上新归降的王彦章部,粮草消耗巨大。"尚让皱眉说道,"而且,我们还需要购置铠甲兵器,打造攻城器械。"
黄巢点点头:"军饷按军功等级发放,务必公平公正。另外,从库银中拨出一部分,在郑州设立工坊,招募工匠打造兵器。记住,我们的兵器不仅要数量足,更要质量好。"
孟岩突然想起一事:"将军,唐王朝在郑州设有官窑,专门烧制瓷器进贡朝廷。如今官窑闲置,我们是否可以......"
"好主意!"黄巢眼前一亮,"将官窑改为民窑,烧制百姓所需的陶罐、瓷碗,既可解决百姓日常所需,又能增加收入。"治理一个地方,不仅要靠武力,更要靠民生,更更需要的是钱财,没有钱你还想起义,谁跟你啊!
夜幕降临,郑州城的医棚依旧灯火通明。阿青正在为一位高热惊厥的孩童诊治。孩子面色潮红,双目紧闭,西肢抽搐。"这是热极生风之症。"阿青一边说着,一边迅速写下药方,"用紫雪丹清热开窍,镇痉安神。再用羚羊角、钩藤、生地煎汤,凉肝息风。"
孩子的母亲在一旁泣不成声:"大夫,求求您,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我们家就这一根独苗啊......"
"放心,只要及时用药,孩子定能转危为安。"阿青安慰道。她心中暗叹,在这战乱年代,不知有多少孩童因缺医少药而夭折。想到这里,她更加坚定了推广医术、救治苍生的决心。
而在官府后院,黄巢正在查看库银清点的最终账目。烛光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映在墙上,宛如一座巍峨的山。他的眼中,每一文钱都关乎着百姓的生死、义军的存亡。
"报——!"一名士兵匆匆赶来,"长安传来消息,唐僖宗调集各路节度使,准备围攻郑州!"
黄巢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缓缓起身,望向长安的方向,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唐僖宗,你既不知悔改,那我便让你看看,什么叫做民心所向!"他转头对尚让下令:"传令下去,加强城防,招募青壮,准备迎敌。同时,加快库银分配,务必让百姓尽快拿到粮食和救济。"
深夜,郑州城的街道上,义军士兵们在紧张地巡逻。粮仓前,还有百姓在排队领取粮食,他们的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在一间破旧的民房中,断了右臂的汉子正狼吞虎咽地吃着米粥,泪水滴落在碗中:"好久没吃过这么饱了......就算死,也值了......"
而在医棚里,阿青终于松了一口气。孩童的高热己退,呼吸平稳,西肢也不再抽搐。孩子的母亲握着阿青的手,泣不成声:"谢谢,谢谢大夫......您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