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谷县市集热闹非凡,叫卖声此起彼伏。街角处,一阵孩童的哄笑声格外刺耳。
"三寸丁!谷树皮!"几个顽童围着一个矮小的男子又跳又唱,不时伸手去拽他挑着的炊饼担子。那男子不过五尺身高,面容粗陋,背还有些佝偻,面对孩童们的戏弄只是好脾气地笑着,偶尔挥挥手驱赶,却更引来一阵嬉笑。
"莫要闹了,小娃娃们,拿些炊饼去吃吧。"他放下担子,从篮子里取出几个热乎乎的炊饼递过去。
"谁要吃你的臭饼!"为首的孩童一巴掌打掉他手中的饼,"我娘说了,你这丑八怪做的饼都有股怪味!"
男子愣了愣,眼中闪过一丝黯然,却仍强笑着弯腰去捡掉在地上的饼。这时,一道清丽的女声从人群后传来:
"好个没教养的小儿!你娘没教过你'人不可貌相'的道理么?"
孩童们回头,只见一位身着素色布裙的年轻女子款款走来。她约莫二十出头年纪,乌发如云,肤若凝脂,一双杏眼清澈透亮,此刻正含着怒意瞪着他们。
"我...我..."那孩童被她的气势所慑,一时结巴起来。
女子弯腰捡起地上的炊饼,轻轻拍去尘土,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火候恰到好处,哪里有什么怪味?"她转向那矮小男子,微微一笑,"武大哥的炊饼是全阳谷县最好的,我日日都要买两个呢。"
武大郎怔怔地望着眼前突然出现的女子,一时忘了言语。阳光透过她身后的梨树枝桠,在她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恍如画中仙子。
"还不快向武掌柜道歉?"女子对孩童们说道,"你们可知他弟弟是谁?正是景阳冈上打死猛虎的武都头!若让他知道你们这般欺负他兄长..."
孩童们闻言色变,匆匆道了歉便一哄而散。女子这才转向武大郎,福了一福:"小女子潘金莲,方才路过见那些顽童无礼,忍不住多管闲事,还望武大哥勿怪。"
武大郎慌忙回礼,一张脸涨得通红:"多、多谢姑娘解围...在下武植,街坊都唤我武大郎..."他抬头偷瞄了潘金莲一眼,又迅速低下头,"姑娘...姑娘当真日日买我的炊饼么?我怎的没见过..."
潘金莲掩口轻笑:"那是我编来唬那些孩子的。不过今日既尝了,日后定会常来光顾。"她看了看天色,"时候不早,我该回去了。"
"等等!"武大郎急忙从担子里挑出几个最圆最大的炊饼,用干净荷叶包好,"姑娘若不嫌弃,请收下这个...算是谢礼。"
潘金莲犹豫片刻,接过炊饼,指尖不经意间触到武大郎粗糙的手掌,两人都是一怔。
"那边的梨花开了,真美。"潘金莲望向路旁的梨树,试图化解尴尬。
武大郎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是啊...姑娘若喜欢,不如...不如在树下歇歇脚?我这里有新做的梨汁..."
就这样,一个卖炊饼的矮小汉子和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梨花树下对坐畅谈,从日头高悬聊到夕阳西下。潘金莲惊讶地发现,这个被世人嘲笑的"三寸丁"竟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言谈间透着善良与智慧。而武大郎则如饥渴的禾苗逢甘霖,将多年来无人倾听的心事一一倾诉。
"我该回去了。"潘金莲起身时,梨花花瓣落在她发间,武大郎想伸手拂去,却在半空停住,讪讪收回。
"明日...明日姑娘还会来么?"他小心翼翼地问。
潘金莲回头看他,那双纯净如孩童般的眼睛让她心头一颤:"若得闲,便来。"
回到养母家中,潘金莲被告知己为她安排好一门亲事。"那武家虽不富裕,但听说有些背景,你过去不会太受苦。"养母漫不经心地说,"三日后过门。"
"武家?"潘金莲心头一跳,"可是...武大郎家?"
"正是。怎么,你认识?"
潘金莲想起月前在城郊见过的那位打虎英雄,高大英武,气宇轩昂。当时他扶起摔倒的老妪,还帮她挑水送回家。难道...那就是武大郎的弟弟?若是嫁入武家,或许能再见到他...
"我...愿意。"潘金莲轻声道。
新婚之夜,红烛高烧。当潘金莲掀开盖头,看到的却是白日里梨花树下那个五短身材、面目粗陋的武大郎时,她如遭雷击。
"娘子..."武大郎局促地搓着手,"我知我配不上你..."
潘金莲强忍泪水,勉强一笑:"既己拜堂,我便是你的妻子。"她在心中默默哀叹自己的天真——怎会以为打虎英雄会与卖炊饼的是同一人?
夜深人静,武大郎熟睡后,潘金莲独自来到院中梨花树下,无声落泪。月光如水,照在她单薄的身子上。许久,她擦干眼泪,轻声道:"既己认命,便好好过日子吧。"